慧开禅师禅宗无门关的窥探


 澄海
 
一、前言
  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此参禅时,逗机示化是主力,机锋相对,瞬息万变,会者当下即会,破参而见性,不会的人瞠目结舌,漆桶一个。
  有人偷偷的把禅堂上的言词交锋结集,就是语录和公案。后来参禅的人舍弃了本参,醉心于语录和公案,代替了经典的研究,以为这样才是「教外别传」,那又错了。
  本参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用现代语句讲:还没有人类之前,我们有没有生命?本参即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用现代的语句讲:生命是短暂的生物现象,或者有永恒的终极存在?
  这种题目以现代的知识绝对答不出来,所以有余地去探索,这就是参。参即参究、研究。只有自己把这个问题参透了,一时心灵豁然开朗了,说似一物即不中,才是见性,或称为开悟,拥有一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心灵解放。
  别人给我们的答案,明的或暗的都是知识、见解、说法,不能真实的解脱生死问题。所以慧开禅师强调「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参要真参,真的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才算实悟。如果以为有什么道理可以发挥,有什么境界可以享有,那又违背了没有人类、宇宙之前的事了。所以慧开才说:「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凡有言说,都无实义。
  灯录留下的公案,是在无法中说法的苦心孤诣,只能用来参,才有破参的实悟;不是用来解释,找答案的,如果有答案,三藏十二部浩瀚的经书都讲完了,何必另外找公案来解释。
  如果有答案,那么历代祖师早就说开了,何必等到现代的人去讲解呢?难道祖师的智慧比不上现代的说法者吗?看解释公案的书,对参禅的人一点也没有帮助,反而误解了,脑中充满了似懂非懂的公案,等于加填了许多废知道,断绝了自求解脱的慧眼。
  真正善解公案的人,会在公案的提示中留下一个空白,好像墙壁留个窗口,可以透视天空,从这个空白探测生命的实相。
  我们看公案,看重显的拈古,看圆悟的《碧严录》,看各家的颂,都要注意到这个窗口,这个空白,才有意义。因此,看慧开的《无门关》,更要有这个态度,绝对不要遽下结论,或想获得答案,任何结论或答案都不能让我们破参,只会窒息参禅的动机。
例如六祖惠能闻人颂经而开悟,客人向他说这部经是《金刚经》。这个公案许多人解释过,约略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惠能每天上山砍柴,到街上卖柴,养成了很深的禅定,所以听到《金刚经》就开悟。这种解释真是无理找理,想象力很丰富,把禅定与生活结合,将平淡的砍柴与卖柴活动强解为禅定,这不是瞎瞎掰吗?况且禅定功夫好就可以开悟吗?怎样连结?悬而不解。
第二人认为:惠祖的悟是领悟,不是开悟。这是想当然,惠能没有接受教育,又没有佛学老师,若有悟顶多是领悟。这种解释错在那里呢?惠能根本不识字,第一次听到客人颂经,怎么会领会到经意?领会到妙处?怎么也说不通。
第三种人认为这是神话故事,宗教的常事,把人神格化而已。
这些解释都是以自己主观的见解做合理化的推论,不能深入公案。只有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的序,讲得入木三分。他听人家颂《金刚经》有大利益,就学着颂,有一天,颂中突然出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时也不了解,后来终于明白了。这和惠能听人颂《金刚经》而得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老师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这是见性的特征,古德常以「击火石,闪电光」来比喻。击火石是古人取火种的方法,等于现代的开灯。我们晚上入屋,漆黑一片,一按开关突然大亮,犹如乌云密布,突然窜出一道闪光,动人心魄。这种心境的变化,可要好好的体会。
如果研究公案,读颂经书,会出现这种心灵状态,不要吓着了,那是好大一件事。找我们谈谈,不要错失。
 
二、参话头的方法
我们看看《无门关》的第一则公案<赵州狗子>,慧开在劝我们参这则公案的时候,要提振精神「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熟铁丸子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三生中游戏三昧。」
这是慧开本身参公案的心得报告。他参月林观禅师,师要参无字公案: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否?州曰:无。慧开经过了六年的苦参。「一日在法座边,忽闻斋鼓声有省,述偈曰: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辟生眼豁开,万象森罗齐稽首,须弥蹦跳舞三台。」
圆悟参禅在金山寺夜参,也以这则公案当夕开发了十八员禅匠豁开巨眼。
所以这则拈古,不仅是他参公案的心得,也将参禅时专心致意的苦心说将出来,供我们参考,大慈大悲。
参公案演变为参话头一脉相连,都以万念束为一念,一念坚如热铁团,吞不得,缘到碰的一声,可以与祖师把手共行。所以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接下来看第四则<胡子无须>。
这则拈古最短,对已见性的人,一看之下真令人忍俊不住。或庵提问:「西天胡子,因甚无须?」胡子指的是达摩大师,他明明有须,却说达摩无须。慧开以颂来表达:「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这个胡子,直须亲见一回始得。」达摩祖师有没有胡须,亲见为凭。可是祖师老早回印度西天了,怎么找他来印证呢?答案就是前句:「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开悟见性了,一切无眼耳鼻舌身意,平等平等,说他无须也好,有须也好,都是废话。「自性人人相同,与胡须何干?」所以慧开以一首颂来调侃:「痴人面前,不可说梦;胡子无须,惺惺添懵。」不识自性人人相同,张大眼睛看看有没有胡须,那是世间相,差别识的作用。
 
三、什么是破参
修行的过程在淡化差别识的主导作用。由于环境的变迁,欲望的无底洞,以及人类喜欢追求理想的境界,渐渐的创造出了以人类意识活动为中心的「社会」,这个社会渐渐的与自然界、宇宙界分离,鼎足为三。
社会意识是相对意识,与绝对意识背道而驰,禅宗或佛教就是唤起我们重新认识绝对意识,并且将相对与绝对相互容摄,避免相对意识带来的种种弊害。
见性开悟就是要明白这种关系,体验这种情境,并且建构合乎理想的社会,这是净土的意义。
认识绝对意识就是「破参」。如何真参实悟呢?慧开在第五则<香严上树>有精辟的提示,要从相对意识跨进绝对意识。
香严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怎么生对?如果想办法解决疑问,都是在相对意识中讨活计,只有一闻之下顿入绝对意识,这才明白了。
所以慧开才说:「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这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见性当下即见,当下顿入不可思议的绝对意识。不然,怎么解答,却是「通身迸鬼眼」,摆弄聪明而已。 
 
禅宗的直指人心,说开了就是顿入绝对意识,那才是本心的属性,也是生命的原态。香严以上树的例子来说明一般人的习性,离不开相对意识的二分法,要我们自个儿想办法突破。
自己没有办法突破,当然要找一位高明的老师出来引领你了。引领的方法当然要语言文字的道理诱导,别出心裁的霹雳手段,就是禅师的棒喝交驰了。
第二十八则<久飨龙潭>即是开展禅师在不立文字中如何让弟子直指人心。这则公案,大家耳熟得很,说的是德山宣鉴不认为禅师可以直指人心,不历僧祇获法身,动身去找崇信禅师辩论。崇信只点个纸烛送给他,又迅速的吹熄纸烛,「龙潭大似怜儿不觉丑,见他有些子火种(道理),连忙将来恶水,蓦头一浇杀」,德山却这样见性了,「冷地看来,一场好笑。」
你以为德山悟了个什么?卖饼的老婆子如果卖乖,问德山点什么心,德山好整以暇,拿起饼来咬,保管老婆子倾摊送他,还加礼敬呢!这则是禅宗无言显有言的例子。
 
四、禅师的一只眼
有时候学人进入一种恍惚的心一境性,好像游魂飘泊于虚空,很多人以为那就是开悟,可就上当了。那种心境不知生也不知死,很可怜的。慧开在第二十三则<不思善恶>,引用《坛经》第一公案,惠明追六祖要抢传法衣钵,六祖置于石上任取,惠明回心返照,反而向六祖求法。六祖要他打坐,看心看净,然后问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果然慧眼,即刻明白,答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可乐坏了六祖,芒锋初露,果然锋利。慧开笑六祖:「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枝剥了殻,去了核,送在尔口里,只要尔咽一咽。」
惠明毕竟曾从五祖学看心看净,顿在空茫而不能出,六祖一点,即刻明白,在心中返照,果然「秘在尔边」呢!
还有比这个更幸运的是「以心传心」,禅师直接向学人的相对意识扫一扫,绝对意识就显露出来了。这在第三十则<即心即佛>。
大梅向马祖道一请法:「如何是佛!」马祖笑说:「即心是佛」。大梅领旨,往深山里修行。马祖为考察大梅的心境,派个弟子往山里去向他说:「师父现在不讲即心是佛,讲非心非佛了。」大梅要他转告师父:「我就是即心是佛」,痛快淋漓。
这种以心传心,可遇不可求。慧开羡慕得很:「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法,行佛行,即是佛也。」
解公案的人不明究里,喜欢引用「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辩论滔滔,说什么大梅不识好歹,把马祖讲的「非心非佛」弃之不顾等等,慧开感慨的说:「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潄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既得心传,就此一心保任,不必耽搁在道理上了。
颂曰:「白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得学学大梅、惠明的智慧啊!如果在道理上寻绎,直是「抱赃叫屈」。
 
五、有言显无言
除「无言显有言」,另一种是「有言显无言」,因为凡有言说都无实义,要在言中记取话头,所谓「离却语言,道将一句」,这种方法见第七则<赵州洗钵>、第十七则<国师三唤>、第十八则<洞山三斤>、第二十二则<迦叶剎竿>、第三十七则<庭前柏树子>等等。
学人问禅,期待禅师为他好好的上一课,但是禅师没有这个耐性,干脆单刀直入,一句话出口,学人一接,总觉得风马牛不相及,我问东,你答西。却不知道禅师无限慈悲,要你赶快从「死在句下」爬出来。
先看看第三十七则<庭前柏树子>。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多么让人摸不着头绪啊!就要在这个摸不着头绪当口用心返照,所以慧开拈曰:「若向赵州答处见得真切,前无释迦,后无弥勒。」释迦也好,弥勒也好,都是我们心外的伟大人物,要猛着精神,歔破赵州的答案要旨,就可以与释迦、弥勒共行。
颂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就显得老婆心切了,你不要在柏树子是什么?寻找意思道理,这一寻思不就落在言语的逻辑网中,梳爬得出来吗?
如果还有疑虑,再来看看第十八则<洞山三斤>。洞山(守初)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这个答案简直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金刚头光溜溜,要摸到一根毛发是不可能的,一听之下,不愣在那里是不可能的。
洞山老人就要你愣在那里,慧开点醒你:「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胆。然虽如此,且道向什么见洞山?」如果还不懂,奉劝你再看第二十三则<不思善恶>,该有会于心吧!难怪慧开作颂答谢洞山:「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什么是是非人?有是有非,理直气壮,其实在颠倒乾坤,自以为是,吃苦的是自己。
 
六、当机该授
因缘时节要成熟,禅人见桃花可以开悟,开窗见天也可以开悟,因为「心有灵犀一点」。在久参不解之下,心中鬰结着一团疑问,压在心头上,触机遇缘,心中的石块突然崩落,一片平湖出现」。
 
  第六则<世尊拈花>最为突出。这则公案是禅宗开山第一公案。有人说拈花微笑不见于经典,言之凿凿。他们不了解公案是传达佛心的委婉传法,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如何说?中国祖师总结三藏十二部,以「不立文字」方式传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能归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层,一旦与佛法结合,自然开出美丽的花朵。佛法(拈花)如果没有传到中国,如果不是中国文化的加入,是否会自然活化起来?微笑承担是很美的连结。禅只能在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这是顺情顺势的演变。
  慧开在这则公案拈提得妙趣横生:「只如当时大家都笑,正法眼藏怎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怎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狂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什么独许迦叶?」
  世尊拈花是一幕多么生动的画面,把淊淊不绝的言词化为简洁的花朵,大家的心情一定随着开放,期盼有不一样的信讯。期盼中迦叶突然一笑,引得全场的心开了。有了这则公案,禅宗才真正的迈出了一大步,也验证久参之下有福至心灵的一刻。
  无论是灵云见桃花而悟道,香严击竹而开心,都是心心相印的实践,因为什么?来看看第二十五则<三座说法>:仰山和尚梦见往弥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曰:今日当第三座说法。山乃起,白槌曰:「靡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绝百非,有个非就产生非非,又产生非非非对抗,说是辩论,其实是逻辑思维的困境,要离开这种永无止境思维,心才能安定。离四句,什么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的推论,只是把持一个论点拒斥其它的论点,固执不化。百非与四句是人类思考的惯性,也是盲点,「真是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要从这种惯性与盲点跳脱,直入直觉,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触。
  这种远离戏论,即是「且道是说法不说法?开口即失,闭口又丧;不开不闭十万八千」。
  却道,为何世尊拈花,不开不闭,迦叶何能微笑承当?这就是参禅,得之心心相印,万里无云。
  我们参禅,参公案,参话头,都要参到这片万里无云。有了万里无云,自然微笑,因为开了心灵之花!
(0)

相关推荐

  •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是啥意思?为什么说是它,拯救了禅宗?

    "这佛偈是谁写的?竟敢如此的大言不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这佛偈出现在讲堂走廊的墙壁上时,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场最大的风波,注定要在冯茂山东山寺发 ...

  • 菩萨应世——憨山大师传【连载(80)】

    第二十四章:菩萨应世 1第一标题 题 1一代导师的地位 七十一岁的憨山,在当时的佛教界,可以称是一代导师. 后世,人们常把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澫益大师称为明末四大师,成就最高,声望最大,影响 ...

  •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下)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 高生元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1089-1163),宋朝宣州宁国县芦城乡(今桥头)人.俗姓奚,名昙晦,字妙喜.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 ...

  • 如何练一物不为

    祖师禅讲记第一讲节选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禅宗灯录里的一些关于祖师禅的开示. 希望大家都珍惜这个机会.在学习祖师禅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进行着一些实修.我带着大家行脚,在行脚过程中我们都处于 ...

  • 达照师讲无门关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 ...

  • “无门关”四十五 他是阿谁

    "无门关"四十五-- 他是阿谁 东山演师祖曰.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无门曰] 若也见得他分晓.譬如十字街头撞见亲爷相似.更不须问别人.道是与不是. [颂曰] 他弓莫挽 ...

  • 《无门关-平常是道》南宋.慧开

    ​宋朝高僧慧开,做了一首诗,诗中道尽自己的智慧,仅仅用了28个字说尽平常心.  <无门关·平常是道> 南宋.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

  • 古籍电子书《无门关》

    古籍电子书《无门关》

  • 从无门关梳理智慧

      从无门关梳理智慧--阅读无门关一得献曝 澄 海         在<胡子无须>这则公案,慧开提醒我们:「参要真参,悟要实悟」,一旦见性,见得了本来面目,才真正的见了达摩的实相,说什么达 ...

  • 《无门关》第七则:赵州洗钵

    赵州(真际从谂禅师,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住赵州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因僧问:"某甲(我某某)乍入(刚刚进入佛门.指出家时间不长,对于佛法修行所知很少)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之寺院,尤指 ...

  • 宋 古本 手抄本《无门关》微残 目测应该是写的故事一类的古书

    宋 古本 手抄本《无门关》微残 目测应该是写的故事一类的古书

  • 6首哲理诗词:心中有花开,人生春常在(刘禹锡、宋·无门慧开禅师、苏轼、《神照本如开悟诗》、宋·某尼《开悟诗》/唐·无尽藏《嗅梅》、李白)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没有谁脚下的路,一生平坦到头:没有谁胸中的心,一生纯粹到底:没有谁头顶的天,一生永远蔚 ...

  • 一道关 · 曰无门

    明安老师画·2014-5-20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