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甘肃|马涛:站在津城望早胜
原创作者:马 涛|甘肃省宁县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站在津城望早胜》
我在天津工作生活十一年,几乎每一个有名无名的地方,我都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全刻上了我的烙印。然而我的魂始终融入不了这北方工业大市,在“每逢佳节倍思亲”里,仍然忘不了故乡,生我养我的那一方热土。故乡与我的故事一辈子也讲不完。正如那片厚重的土地一样,地下有我的爷爷辈,有我遗憾终生的母亲,也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资源。我们吃的粮食、喝的饮用水、呼吸的空气都含有故乡的味道,她写在了我们的脸上,记在了我们的脑中,留在了我们的心间。尽管我的爷字辈以上,也是属于陕西旬邑县,一个叫张洪镇蒙家村的地方,但是逃离后,我们的根已经深植于早胜大塬的四季分明里了。早胜大塬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太阳的热情款待着天地万物,水桃花最先闪亮登场,白里透粉芯,接着杏花一朵朵、一簇簇挂满枝头,争奇斗艳,有的饱满,有的含蓄。桃花也不甘落后,粉红色的脸颊,尤如含情脉脉的少女,情窦初开,那首崔护的唐诗拥入脑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如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下子占据了我的世界。桃树在故乡的田间地头最常见不过了。桃花在所有故乡开花的树里,是最美的存在,因为人们的心里都有桃红柳绿的美好向往。花开花落后,田野里忙碌的时候开始了,除草的、种植的、平地的都如同采集蜂蜜的蜜蜂一样紧张有序了。我特别喜欢这个季节,绿油油的麦苗经过一个冬天的沉睡,都争先恐后增加高度;油菜籽苗也不甘落后,在“春雨贵如油”里,把雨水里的精华提取,变成了男女老少皆宜的食用油。绿油油的麦苗与开出花来的油菜花,相得益彰,尤如天然的黄绿相间的地毯,让人心生不舍,以至于留恋往返。在“算黄,算割,不黄算坨坨”鸟儿讨厌的鸣叫声中,在太阳热情似火中先要收割油菜籽。菜籽油是早胜大塬父老乡亲最主要的食用油。在郭埔的塬边上,曾经有过我们“郭埔马家的油坊”,而这座油坊就是以菜子为主来炸油的。爷爷辈们、叔伯辈们在我记事时就是在炎热的夏天,走村窜巷把碾好的菜籽收集起来,炸好油,逢集去早胜街上卖的。接下来,在更加炎热的挥汗如雨里收割小麦。小麦是乡亲最主要的粮食,小麦收成的好坏,彻底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收割小麦现在已经很方便,收割机几个来回,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几亩地十几亩地的小麦杆应声倒地,而小麦粒已经脱了外套,进入蛇皮袋了。在故乡,小麦是以石计算的,四百斤为一石,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年时间,小麦不断的增产,人们已经不在存粮了。而在我的记忆里,刘叔曾经很抗拒卖小麦,每年夏季收拾好的小麦,存放在所有的窑洞囤里(一种用荆条编织的圆形装粮食工具,长度大概二米五,有底无盖,宽度一米五左右,最底端留成人手掌大的孔),装得都满满当当,足足有几百石之多。被以前物资匮乏生活饿怕了的刘叔,谁的劝说都听不进耳,以至于六七年后终于做通了工作,卖小麦时,大部分小麦却都已起虫受潮失重太多。脱贫攻坚让早胜塬的苹果也荣登大雅之堂,作为宁县的第一大塬,其苹果产业紧跟县委县政府的宣传政策,成为“人类第四个苹果”注册商标的一部分。每年八月十五前后的早胜塬上,在一家家果园里,人们乐开了花。苹果有大有圆,挂满枝头,脸蛋红彤彤,味道香甜脆酥,如同申请的商标一样不可替代。我也是从秋天到过年都一值啃食着故乡的苹果,因为故乡苹果原汁原味,果真的好。在“应知故乡事”里,我了解到多次的商贸推销中,宁县苹果已经行销神州大地,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而玉米、黄豆、其它瓜果也一并成为秋天里故乡收获的风景。冬天里来了好消息,早胜塬变得不再沉默,横穿于塬上的银百高速,已经通车了,早胜塬与外界的隔阂已经消除。从新闻里看到,没见过高速公路的故乡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成群结队站在了高速公路边上,目睹高速公路的快速度。因为在故乡人的心里,这是个新鲜出炉的事物,就像当年县城首次摸奖抽“天津夏利”汽车一样新奇,到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新奇是新奇,开通运营后,一切都要回归正轨。在这快速度里,愿早胜塬也跟着这步伐前进。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九,距离过年就一步之遥,因疫情防控需要,我只能站在津城里向早胜塬望去,依稀熟悉的人,熟悉的事,还有那条留着我的魂的塬似乎已伸开宽大的怀抱,正欢迎我早日归来……
作者简介马涛,甘肃省宁县人,客居天津,小私营业主。业余喜欢写作,有散文刊登《陇东报》等报刊, 喜欢在在淡雅中品读生活的味道,挖掘生活的光彩。
平台简介【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是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该公众号不限年龄、地域,为文学、书法、摄影、美术、音乐等领域作家、艺术家、爱好者提供原创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