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8杜甫五律《屏迹二首》读记
杜甫五律《屏迹二首》读记
(小河西)
这组诗或作于宝应元年(762)。两年前,杜甫居成都草堂头一年,确实遭遇过生活艰难。一方面是因“厚禄故人书断绝”(杜甫《狂夫》),另方面或许也遇到了“年荒”(杜甫《屏迹》),年荒导致“秋至转饥寒”(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那或是杜甫在草堂幽居最艰难的时段。在朋友帮助下,杜甫一家度过了难关。到第二年,杜甫诗作中已较少这种情形。虽忧国思乡之情始终强烈,杜甫对草堂栖居大致是满意的。到宝应元年,严武来蜀主政,杜甫心情更好些。这组诗大约是此时草堂生活的真实记录。屏迹,有隐迹、敛迹之意,也常指代隐居。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用拙:《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韩非子-说林》:“巧诈不如拙诚。”
物情:世情;众情;物的情状。《释私论》(魏-嵇康):“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山中逢道士云公》(唐-孟浩然):“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生成:长成;形成。《读张曲江集》(唐-皎然):“相公乃天盖,人文佐生成。”《…四松》(唐-陶雍):“生成造化力,长作栋梁材。”
心迹:思想与行为;心情。《斋中读书》(南朝宋-谢灵运):“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shěn)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初去郡》(南朝宋-谢灵运):“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展敬上凤林寺》(隋-薛道衡):“隐沦徒有意,心迹未相从。”
心迹双清:指心地、行为高洁,没有尘俗之气。
大意:以拙才守住俺的处世原则,幽居使俺较合物情世情。茂密的桑麻在雨露滋润下生长,燕雀也在草堂里快要长成。村里不时传来急促的社鼓声,江中渔舟一艘艘在轻快地飞驰。拄着拐杖任白发渐多,很高兴俺行为清雅心中清爽心迹两清。
诗意串述:前章首联写屏迹理由。屏迹即幽居。幽居看上去是“用拙”,其实可以“存吾道”。而且幽居也使自己“近物情”。次联写幽居之景。桑麻有雨露滋润。燕雀也有安居之所。三联写幽居之事。农事有时急急忙忙,渔事也是来去匆匆。杜甫感受到桑麻的雨露也感受到燕雀的安定,杜甫喜欢幽居中热热闹闹的农渔生活。末联表达心情。虽年纪越来越大,白发越来越多,有啥关系呢,现在俺是“心迹两清”。此处杜甫用了个“喜”字。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无营:无所谋求。《释诲》(汉-蔡邕):“安贫乐贱,与世无营。”《补亡》(晋-束晳):“堂堂处子,无营无欲。”《林亭咏》(唐-张九龄):“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竹光:竹林中的光影。《又题寺后竹亭》(宋-杨万里):“行尽空房忽画阑,竹光和月入亭寒。”
不梳头:《与山巨源绝交书》(魏-嵇康):“性复疏懒,筋驽(迟钝)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
大意:晚点起床,家里能有何时?无所谋求,居处变得格外清幽。竹林光影与野外绿色聚合,草舍的倒影荡漾在江流。孩子没学上任其睡懒觉,妇人愁长贫任其愁。就像喝酒喝了个百年醉,俺甚至一个月也不梳头。
诗意串述:后章承“用拙”。既用拙,当然“无营”。首联写“无营”的两个结果:一个是“地转幽”。一个是人“晚起”。次联铺陈“地转幽”。竹林的光映衬野外的绿。草堂的影在江水中晃。草堂没有车马嘈杂,十分幽静。可以悠闲地欣赏竹林的光水中的影。三联承“晚起”。孩子失学任其睡懒觉。妻子愁贫任其唠叨。末联表达情绪。孩子懒睡不管了,生活贫困也无所谓。干啥呢?喝酒。最好喝个百年长醉。再不用早起又何必梳头?此处杜甫用了个“醉”字。
杜甫对“屏迹”草堂有“喜”的一面。但作为一个儒士,内心深处还是泯灭不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初心(吾道)。因而杜甫对屏迹的“喜”是一种无奈。伴随“喜”的是深深的“愁”。这种愁惟有酒解。于是就有了“百年浑得醉”长醉解深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