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20)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篇第三》)

注释:

夷狄:古时对礼乐教化之外的民族的称谓。如果细分,则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诸夏:周代分封的中原各诸侯国。

亡:同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却保留着礼仪)好呢。”

初读本章,我以为孔子看不起少数民族,有点“汉族中心论”。细读之后发现,孔子关心的还是文明教化问题。在当时,除中原外,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看作不开化、没有教化的地区。由本章可以看出,孔子对周礼的重视、追求和向往。他把礼仪摆在了国君的前面。

我们经常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综观上下五千年,朝代可以更替,但文化和文明的确没有消亡。即使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也没有达到目的。这是值得骄傲的。但问题都有两面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觉得当下的中国需要反思的问题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二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三是当下在我们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我认为,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处理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恐怕是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不然,“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为什么会迅速走红,受到人们的热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理应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仅仅传承是不够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自身也需要丰富和发展。我们今天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步步丰富发展而来的。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就没有唐诗的辉煌,没有市井小调及民间“流行歌曲”,就没有宋词的新生,诗词歌赋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话本得以诞生,明清小说才开始流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生活信息化,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递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这既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更是涉及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问题。

2017年4月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