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一般规律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命名规律
上肢名手经,下肢名足经;内侧名阴经,外侧名阳经;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并依内外之前中后分别称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少阳、太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头项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胸腹部:任脉在中,少阴、阳明、太阴、厥阴、少阳依次向外排列。
四肢部: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交接规律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交接规律。表里阴经阳经交接于指趾端,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官窍,异名阴经交接于胸腹内脏。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 ==> (食指端 ) 手阳明大肠经 ==> ( 鼻翼旁 ) 足阳明胃经 ==> (足大趾端 ) 足太阴脾经 ==> ( 心中 ) 手少阴心经 ==> ( 小指端 ) 手太阳小肠经 ==> ( 目内眦 ) 足太阳膀胱经 ==> ( 足小趾端 ) 足少阴肾经 ==> ( 胸中 ) 手厥阴心包经 ==> ( 无名指端 ) 手少阳三焦经 ==> ( 目外眦 ) 足少阳胆经 ==> (足大趾 ) 足厥阴肝经 ==> ( 肺中 ) 手太阴肺经
肺经(太阴.阴盛,交于手)一大肠经(阳明.阳盛,交于头)一胃经(阳明,阳盛,交于足)一脾经(太阴,阴盛,交于心)一心经(少阴,阴次之,交于手)一小肠经(太阳,阳次之,交于头)一膀胱经(太阳,阳次之,交于足)一肾经(少阴,阴次之,交于胸)一心包经(厥阴,阴少,交于手)一三焦经(少阳,阳少,交于头)一胆经(少阳,阳少,交于足)一肝经(厥阴,阴少,交于胸)一肺经。
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阳气变阴气在于足。手在上属阳属天,足在下属阴属地。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汇于胸,上散于手;十二经络阳气始于手,汇于首(头),下泻于足。
交会规律分为脏腑内交会、经脉问交会2种形式。
(1)脏腑内交会:例如心中有心经脉、经别、别络;肺经脉;脾经脉、经别;胃经别;肾经脉;小肠经脉、经别;膀胱经别;胆经别;心包经脉;肝经别;督脉;胞脉。共经脉7对,经别7对,别络3对。使心肺肾脾肝心包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腑的经络在心中交会。
(2)经脉问交会:经脉问交会各有交会穴。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主要分布在头面、躯干部位,不但能治疗本经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经络循行时间
12条经络是按时间顺序,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经络、脏腑与时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