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是出色的新闻记者,也是传奇的红色特工
前十三年中,她是战斗在“隐秘战线”的红色特工,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中国的第一位女外交官;后十年里,她是《人民日报》的驻海外记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她是中国外交史、新闻史上的传奇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过无数的身份和职业。但无论身在何处,她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作为觉醒的中国人,秉持的责任和正义感从未消失。
照片上的她穿着时髦,知性美丽。但实际上她的童年却充满着苦难。
苦难的童年敦促她寻找光明
1911年(清宣统三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年。10月10日,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丢进了历史的尘埃,民主共和国这个全新的概念来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武昌起义后的第21天,浙江永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尽管这是一个可爱的女婴,最后却取了个男孩的名字——胡济邦。往上几代都是务农的家族,只有父亲上过几年私塾。并且还考中了个安徽“候补知县”的名额,遗憾的是到了大清灭亡他也没能补这个“缺”。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也许是放不下心中“济世救民,兴国安邦”的情怀,所以给女儿取了这个名字。
有一个重视教育的父亲,读书学习本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事实上,在出生的这几年父亲也是这样筹谋的,他整日奔波在外,谋些小差事,努力存钱,就是为了子女能接受教育。可事与愿违,没过多久,他就突发疾病去世了。生活的重担瞬间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一个清贫的家庭又怎么会允许一个女孩去读书呢。但她自小便天资聪颖,磨不住她和家人朋友的百般请求,母亲最后还是咬牙坚持让她进了崇正小学。正是这个关键的决定,让她走上了和那个时代大部分女孩不同的道路。
1923年秋,12岁的胡济邦小学毕业,考入永康县初级女子师范学校,3年后,她千里迢迢来到山东,投奔在津浦铁路工作的二哥胡济川。同样疼爱小妹的哥哥省事俭用,把她送到了济南的中学继续学习。
1927年她考入了杭州女子政法学校。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就是在此时开始接触红色思想。本就聪慧的她第二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此时的中国正笼罩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阴影里,内忧外患,百姓疾苦。正是在这时,她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群众团体——反帝大同盟,并且被选为13名护校委员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各地进步学生纷纷进入南京,汇同南京大学学生组成了3万余人的爱国请愿团体。面对东北军的不抵抗行为,他们发起游行,要求国民政府针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发起反抗。可是,当游行队伍前进到珍珠桥附近时,早已部署待命的军警对游行的学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甚至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还开了枪。一时间,场面极为混乱。
最终,大量学生被捕。为了营救被捕的同学,胡济邦不顾个人安危,直接上门找到了国民党中央监狱典狱长胡逸民。胡一方面念及同乡关系,另一方面大批学生被捕,监狱人满为患,并且此事舆论影响十分巨大,南京大学的学生本就大多背景不俗,此时正在犯愁。胡济邦抓住这点,几经劝说,典狱长本就不想卷入此事,最终找了个理由做了一番调查,借机释放了南京中央大学的被捕学生。
1932年,因为“屡教不改”,多次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她被学校开除了。但她毫不丧气,立即北上,去了那时大家心之向往的北京大学。在北大,她一边旁听,一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一个天生的特工,机智、沉着、冷静
尽管对革命一直心之向往,但她一直为找不到党组织而犯愁。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她的“积极性”早就已经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主义,很早就把她列为了培养对象。但精神追求又是还是架不住面包的需求,生活所迫的她不久之后被迫返回了南京。这时,从在兵工署预算处当会计的四哥胡济民处的得知,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将军(中国兵工之父)在给独子找英语家教,她再次找到同乡同族的典狱长胡逸民。经过胡的推荐她顺利进了将军府。
俞大维
1933年,蒋介石的中央军在经历了四次“围剿”的红军的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再次调集重军,准备发起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此时上海地下党已经得到消息,他们迫切地需要获得由德国军事顾问协同制作的“作战计划”。当作战书极为机密,除了国民党重要高层,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
此时,上海地下党将任务下达给了王昆仑。王昆仑与胡济邦是好友,他试探性地将此事告诉了胡。令他没想到的是胡二话没说直接答应了。并且经过分析,她确定俞大维将军府一定有计划书。因为调集围剿兵力,兵工署一定要做事先规划,熟悉兵力部署。尽管此时她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她义无反顾地应下了此事。
早在进入俞家做家庭教师时,她出色的教学、知书达理的行为举止就赢得了俞家人的喜爱。同时,她的四哥又是俞的心腹,并且她不是一般的女生,她对时局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所以俞大维很喜欢和这个女孩探讨一下时政。
7月的一天,俞大维出差回府,和往常一样,闲谈中他透露道,“委员长在庐山军事会议中部署了剿共的详细计划······”听过这个,她心中大喜,现在她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俞手上一定有军事部署计划书。此时,她不动声色,继续与其交谈。
然后,她顺利地进入书房,找到了一大摞绝密的军事文件,其中就有第五次“围剿”的行动方案已经庐山会议纪要。尽管还没有受过训练,但她以极为“娴熟”的手法对文件一一拍照,最后复位,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天衣无缝。
很快,这些绝密文件被送到了南京中央路的秘密交通站,很快情报到了李克农手中。当苏区的红色报刊一字不落的刊发了完整的作战部署时,蒋介石大惊失色,怒不可言。他怎么也想不到是怎样级别的高层混入“共谍”,才能让庐山会议这样的绝密材料失窃。他责成戴笠严查,最终军统逮捕一些不相干的人,胡济邦依然安然无恙。
1933年,经过二哥和老师的推荐,凭借一口流利英语和出色的文字功底,她顺利进入了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工作,仍然兼职俞家的老师,但暗中依然在为党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心之向往,如愿入党的红色特工
经过斗争与考验,第二年在卢涛(雨花台烈士卢志英)的介绍下,她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秘密党员。
时隔不久,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来临。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从上海到苏联的“交通线”一度中断。为了顺利安排人员前往苏联学习、养病,党组织迫切的需要一批正常的护照。于是王昆仑(此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又想到了好友胡济邦,此时她就在护照科工作。
又是意外之喜,出乎意料,胡济邦弄到了16本护照。但这时,王昆仑已经受到了军统的特别“关照”。怎样把护照安全送到上海又是一个难题。情急之下,胡济邦提议假扮王昆仑情人,以周末去上海私会为由,借机传递。军统得到消息,早就试图以此坐实王昆仑通共的铁证。
但机智的她,在上海站下车后并未回家,而是各自分手,入住了两个不同的酒店。随后借机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新的的约定地点会和,将护照交给了地下党。军统特工在原来的接头地点守了一夜,一无所获。
第一位女外交官,采访各国政要的出色新闻记者
1936年,她被国民政府派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任大使馆新闻专员,兼职《中苏文化》杂志记者,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正式派驻外国的女外交官。
这一去就是13年。这期间她始终牵挂着国内的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设法与国内党组织保持联系。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苏联通往中国的交通线再度封锁。此时,胡济邦只好委托途径莫斯科,从英国回国的于炳然(解放后任重庆公安局局长),让他带250美元回国,暗示这是党费。此前在1935年底她已经通过类似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300元交了党费。
很快,二战进入白热化,苏德战争爆发。她以外交官和记者的身份活跃在前线,实打实的成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以自己的所见所闻,采写了大量的纪实报道,揭露法西斯政权的残酷血腥。她是唯一一位完整经历苏德战争的中国女记者。
作为一名记者,她经历了许多人一生未能企及的场合。她与英美记者一同出席采访了三外长会议、四外长会议、各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的会议。她采访的人物不乏当时的风云人物。战后他还去了乌克兰的基辅采访了德国战犯,他的足迹遍布欧洲。
1946年,南联盟成立。应铁托的邀请,她以中国女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南斯拉夫对米哈耶维奇的审判。抓住这个机会,她跑遍了那斯拉夫6个邦,走访了从部长到基层士兵的大量人员,最后,还在黑山采访了铁托总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新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