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装甲(十一):89式I
也被译为89式Chi-Ro或Yi-Go。20年代,日本陆军要求大阪兵工厂以进口的英国维克斯Mk C中型坦克为基础设计一种新型中型坦克。1925年6月,87式Chi-I中型坦克样车诞生,重达20吨,测试后,军方对该车有以下意见:1.工艺对于20年代的日本来说过于复杂,难以大批量生产;2.动力严重不足,机动性差。
而后,军方意识到该车的重量是最大问题,修正设计指标,要求重量约为9.1吨。1928年,工厂重新设计图纸,最拿出重8.9吨的方案。军方对这种薄皮大馅的玩意也不甚满意,放宽重量指标;终于,工厂在1929年4月拿出修改后的89式I-Go,重达12.8吨,军方终于对此满意了,下令由三菱于1931年正式生产。
该车设计基于维克斯Mark C,也继承了该车的转向架悬挂。该车第一对负重轮是独立板簧悬挂,后8对负重轮是左右各2组4轮板簧转向架悬挂。履带上方有5对托带轮,后轮是驱动轮,悬挂有装甲裙板保护,并设有导泥槽。
该车是4人车组,司机在车体左侧,右侧是机枪手,操作车体右侧球形机枪座的91式6.5毫米机枪。狭窄的炮塔仅容纳车长一人,车体配一名装填手。
装甲同时使用了焊接和铆接工艺,上部垂直装甲+下部倾斜装甲,厚6-17毫米,锥型炮塔上有一个圆锥形车长指挥塔,炮塔后部有一挺91式6.5毫米机枪。火炮早期测试了37毫米11式Sogekiho步兵炮,嫌威力不足换装90式57毫米榴弹炮,其是一门用于打击工事的低速榴弹炮,初速仅380米/秒,拥有-15/+20度俯仰角,发射穿甲弹时可以击穿500米外的20毫米装甲。夜间型的89式I-Go装有2个探照灯,一台94式Mk4 Hei无线电。
该车是日本最早投入中国战场的国产坦克,早期型式89A;在中国作战的经历让军方发现该车存在的不足,于1935-1939年发展出89B,重量增至14吨。其将原来的戴姆勒6缸风冷汽油机替换为三菱A6120VD风冷直列6缸柴油机。虽然马力提升不大,但改型柴油机比汽油机更难起火,可靠性改好,低速扭矩更大,而且燃油更经济(日本柴油产量比汽油大)。
89B的防护亦有提升,正面装甲加强,两段式装甲修改为整体倾斜装甲,司机和机枪手位置对调,炮塔替换为防弹性更好的不对称六角形,车长指挥塔也换成更大更扁的蘑菇形。另外,履带齿加大,不容易脱轨;托带轮减少1对。为了增加越壕距离在车尾安装了尾翘,火炮也也更换为97式57毫米榴弹炮,炮管倍径更长,威力提高。
长度:5.73米
宽度:2.13米
高度:2.56米
重量:12.8吨
乘员:4人(车长/炮长,司机,机枪手,装填手)
武器:早期:90式57毫米榴弹炮(备弹100发),2x91式6.5毫米机枪(备弹2745发);
后期:97式57毫米榴弹炮,2x91式6.5毫米机枪
动力:早期:戴姆勒6缸风冷汽油机118马力;
后期:三菱A6120VD风冷直列6缸柴油机120马力(在1800转时)
排量:14.3升
行程:170公里
速度:26公里/时
产量:409
90式57毫米榴弹炮
长度:0.85米
倍径:14.9
俯仰:-15/+20度
初速:380米/秒
穿深:500米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