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啰唆。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啰唆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啰唆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啰唆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0)

相关推荐

  • 经学的历史起源

    关于经学的起源,"古文派"与"今文派"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核心是围绕着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 今文派认为"六经"皆孔子 ...

  •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

    吾虽不善书, 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 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 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

  • 你呀,有多久没好好读书了?

    ​很少推荐别人看什么书,最近看的一本<念楼学短>,钟老爷子说了,起初是为了"课孙"的,可是眼见自己的孙子辈,都已长大成人,于是就有了编辑成册,分享给大家的想法.我上学时 ...

  •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我的读书经验 作者:冯友兰 来源:<读书的方法与艺术>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 ...

  • 冯友兰:我八十年的四个读书经验

    文章来源于<那时的大学>,冯友兰 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9月,第162-166页,原标题为<我的读书经验>. ◉ 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 ...

  • 冯友兰:一辈子读书,有四个经验

    冯友兰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 ...

  • UC头条:[品读]蔡元培: 我的读书经验

    点击加载图片 我的读书经验 文 / 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 ...

  • 名家经典赏析:《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

    我的读书经验 曹聚仁 中年人有一种好处,会有人来请教什么什么之类的经验之谈.一个老庶务善于揩油,一个老裁缝善于偷布,一个老官僚善于刮刷,一个老政客善于弄鬼作怪,这些都是新手所钦佩所不得不请教的.好多年 ...

  •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 ...

  • 【读书经验】:说实话,我读过很多很多书,...

    [读书经验]:说实话,我读过很多很多书,但这些往往并不值得炫耀,相反非常恐惧与怀疑,事情本质是否如书中所说那样. 读了这么多书当中,最喜欢的一本叫<知识分子的鸦片>.这本书就告诉很多人,千 ...

  •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

  • 名老中医之路丨97位名老中医到底有怎样的读书经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翻翻<名老中医之路>,总能从老一辈人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感觉他们那一代人对中医真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以至于他们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