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馆‖武怡君《读《目送》有感》点评
读《目送》有感
约读书房孝义分校 武怡君(7年级)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记录着龙应台的所见所为,所观所想,①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②
《目送》是全书的首篇,同时也是题目(书名),③描写作者目送孩子成长,目送父亲远去,一次次无声的送别,让她懂了——“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到这里,心,是否剧烈的颤动了一下④?
但是,不就是这样么?我们一生都在目送,目送着一生,生老病死,人世间酸甜苦辣,我们都在经历过后,黯然目送它离去,亲人犹此,繁(凡?)世间事物亦是如此⑤。 (1)
或许我还是太小,不能真正理解这书中的深切含义⑥,应了那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虽不能深刻体会,但是也有自己的理解——“天下无不散之席”总不会有永恒的相聚。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慢慢成长,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成为了别人眼里的背影。独自一人踏上征途,没有亲人这个荫蔽,是何其艰难?却又必须独自面对,然后再慢慢接受更多人的目送,目送自己的一生,那样逝去,残酷无情。(2)
《目送》中不仅仅是这么一篇文章值得人思考,而且还有更多的文章,来感受亲情,感受友爱,感受世间万物,感受忽然闪过的一丝触动。
合上书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思绪万千,内心憋有许多想法。这,就是大家的手笔,不着痕迹里,写出了一篇(片?)广阔的天际⑦。
《目送》让我体味世间百态,了解社会人情,它是一本极其厚重的书,因为里面装的,不光是文字,更是哲理和灵魂!
最后,感谢《目送》。
点评:这篇初中生写的《目送》读后感,确实感悟更深沉了,昨晚经过一会儿思考,决定这两篇今天同时发布,就是想通过切近的对比,得到更多的启示。今天我们以作文习作技巧的标准来划分段落,因为本文小作者已是初中学生,面临中考,我们应该配合他的迫切需求。
一、开头段落,一个自然段,有两层意思。句①“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记录着龙应台的所见所为,所观所想”,客观地介绍原书的性质、写作范围;句②“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说明这是散文集,点题主观的阅读感受。这个开头水平高,一则信息量大,二则递进顺序合理。
二、遵照作文习作的格局,我们把第2、3、4自然段划分为主体段落。
1、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点明本文分享的重点,句③“《目送》是全书的首篇,同时也是题目(书名)”,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这句话说是“题目”指称不太明确,按照细分原则应该说的是“书名”。
2、这里还有个不太小小的问题。注意第三自然段(段1)的句④“亲人犹此,繁(凡?)世间事物亦是如此。”这一句话是亲情的升华(我们-凡世),是总结结论的性质,这种话需要在认知确定的基础上说出来。然而,紧接着的段(2)却是疑问的语气:句⑥“或许我还是太小,不能真正理解这书中的深切含义”,而且这个自然段整段都是写亲情、个人-自己——反倒在上面一段升华的层次压抑下来了,不合理,起码不和谐。
3、实际上,句⑥的语气衔接句④“心,是否剧烈的颤动了一下?”才是恰当的。分析的结论就是:小作者把段(1)和段(2)顺序弄颠倒了,必须纠正过来。
需要声明一下:虽然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要说小作者写得真好,抒情范围掌控得不蔓不枝——要不然我们也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来了。
三、余下的为结尾段落,共有4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各有侧重,写得都很好。只不过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凑字数的话,倒数1、2、3自然段都可以删除。但是,如果说是为了考试凑字数的话,小作者又写得太好了,能够加分的呢。
四、分析两个字词的用法:句⑤“亲人犹此,繁(凡?)世间事物亦是如此。”凡世/繁世,似乎都可解,但是更通用的说法是凡世,建议改正;句⑦“不着痕迹写出了一篇(片?)广阔的天际。”一篇/一片,也是都可解,不过一篇似乎不够自然,一片天地更形象,建议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