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音乐思想研究
晏殊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作家,历任要职,知人善任,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皆为其举荐。作为朝廷重臣,他支持并参与雅乐的制作,是儒家礼乐思想的传承者。作为文人,他善于词乐的创作,重视词乐“娱宾遣兴”的娱乐性,参与推动了音乐世俗化的发展。在继承儒家礼乐思想的同时,也深受北宋儒释道合流的影响。晏殊的作品中充满理性色彩,追求“平淡”“闲雅”的艺术风格。其诗文、词赋中大量涉及对乐器、乐舞、乐人的描写,可见这些音乐事项在晏殊眼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客体。同时,其诗词中不仅涉及宫廷宴乐场景的描述,也涉及了对民俗节日中歌舞升平景象的记录,体现了宋代的社会风尚。本论文共五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阐明了晏殊音乐思想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当今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笔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对晏殊音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生平经历进行分析,阐述了晏殊艺术风格与音乐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社会动荡为整个北宋社会带来的向内转向,经济发展形成的市民趣味以及文人治国国策影响下形成的文人趣味,这些都对晏殊音乐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笔者对晏殊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晏殊虽晚年遭遇贬谪,但观其一生,总体平稳富贵,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理性圆融的艺术精神,是其音乐思想的根基。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分析了晏殊词作中的音乐形态及其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晏殊音乐思想中的儒道佛三方面因素,以及其音乐思想中的“尚俗”倾向。在第三章中,将晏殊诗词中出现的典型音乐形态分为了乐器和乐舞两个部分,并深入剖析这些音乐形象在晏殊作品中出现的意义。其诗词中笙笛管瑟的频繁出现,不仅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复古思潮,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下移现象。拍板形象的出现与词乐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词中的古筝形象则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文人趣味。这些音乐形象的出现,不仅能够体现晏殊自身的雅俗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时期音乐的发展状况以及文人群体的音乐创作与审美趣味;在第四章中,笔者论述了,在北宋时期儒释道合流影响下,晏殊的儒家情操和佛道情怀对其“乐以颂德”的雅乐观和“以理节情”、“以雅化俗”词乐观形成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对晏殊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做了总的概括,并以梅尧臣“平淡之美”与宋祁“中和观”为例,论述了晏殊对宋朝文人音乐价值追求的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宋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呈现出与以往朝代不同的形态,尤以音乐为突出。这一时期,官方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倡导的雅乐,因无法顺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式微,来自于市民阶级的俗乐却在与雅乐的交融中得以丰富起来,包括宴饮、燕乐、歌妓、词人、风俗生活的社会文化综合而成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改进和完善。即使统治阶级极力推动雅乐的复兴,但俗乐仍旧顺潮流而生,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文人阶层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文官治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文人群体特殊的历史价值,其艺术观也影响了宋代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晏殊音乐实践的考察,可以补史之阙,将宋代音乐文化的面貌更加鲜活全面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