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篇丨经济学(下):如何放水地培养社科之王的学生
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年少时我以为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是如此的微弱,当我读了不下数百的经济学著作和论文后,发现果真如此。
在具体的本科学习上,上一讲所述的主流经济学内容,会被分别安排成高度浓缩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分别64个学时,考核方式以老师放水划重点、主要出文字题或干脆取消考试为主,以学生从打印店或者师兄师姐手里直接购买往年试卷,并背诵答案和重点为辅,配上糟糕的指定教材和不尽心的授课方式,导致了除了优秀的高分院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本科经济学教育质量普遍很糟糕。
至于其他时间,则除了象征性地上一门计量经济学(学生在上计量前已经倒在了统计学的课堂上,在倒在统计学的课堂上之前已经挂在了高数上)之外,其他的核心专业课基本是安排本身学科核心理论就有所缺失的各种部门经济学上,这些课程如果不能启迪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往往是水上加水,以背诵记忆为主。
也有些院校会直接上来就给学生安排了中级或者高级的经济学课本,还煞有其事地用英文原版教材,并强行用英文授课——这往往发生在一些以高标准国际化自我标榜的二本院校中,这种好高骛远完全没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实际上,就连师资也无法与这种设置匹配:用着方言口音授课的双语老师往往爱用这种风格的英语——这个idea非常nice。下图是一种典型的培养方案。
如果选择在经济学领域深造,一定要争取进入顶尖的高分院校,否则情况并不会有所改观。很多同学觉得硕士阶段终于可以好好打基础,补上自己本科阶段放过的水了,却发现硕士的授课比本科还水。
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国内恐怕只有个位数最顶尖的院校能够提供完整的、本身受过扎实的经济学训练,又有足够的教学水平、能教清楚学生的师资,来讲授经济学必备的基础课程。大部分院校虽然会象征性地开设高级经济学课程,但是在授课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心照不宣地避开双方都不懂的内容,仅使其在PPT上一闪而过,在考试阶段,又回归到本科最初级的划重点、背诵题库、回答最简单论述题的方式,实际上,很多院校的经济学博士专业课考试的水平比本科生期末考还低。
于是很多人争取忘掉自己的《西方经济学》从来没学明白过、本科阶段高数挂过科、计量期末考试是靠老师划重点才过的事实,开始煞有其事地照猫画虎。明明连企业和公司有什么区别都分不清,却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擘画:究竟哪种方式更能促进各省份的经济增长?明明半个月前才在同行群里请教一个自己之前听都没听说过的模型,半个月之后就言之凿凿地在论文里写到“我的观点经过了严格的经济学检验,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投稿给基础可能跟自己半斤八两的审稿人。
诚然,这里面有范式的问题。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说,现有的经济学研究范式或许处于科学危机的前夜——经济学并不是科学,但在经济学领域,审稿人们公认合理的框架,同样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经受着各个大师前辈的攻击和质疑。
诚然,国内仍然有一群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拥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理论创新意识,对现实问题也有亲身体察的关照,但是更多的是以发表论文为唯一追求的学术灌水者,他们的语言体系与思想内核同样的贫乏,充斥着大牛、大神、paper、top之类的小学生用词,有所区别的是,能发高级的期刊,至少说明数学学得好,在三高的课堂上并不是水过来的。
然而,即使是顶级的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也无处不在使用一个思想极其简单、数理无比复杂的模型,通过工作量足够繁复的程序,去研究一个庞大无比却无比无聊的问题,得出一个注定形式上看来极其严谨,实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错误的、或者正确到如常识般的结论。因为,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论文的意义仅仅在于,“将人类认知的边界往前拓展一点点”。然而,正确前面所说,经济学并不是科学,因此这种纸上的劳动往往成功的适得其反地,“将人类认知的边界向谬误拓展一大步”。
现在的象牙塔经济学,已经离人民生活、企业生产、国家发展各个领域都离得太远太远,已经越来越沦为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为圈子里的学者们垄断学科的解释权所进行的皇帝的新装式的、自娱自乐的游戏。不管是官员、企业家还是对知识有渴求的普通人,没有一个经济学圈子之外的人,会为了寻找经济的出路、改进企业的经营、提高个人的收入、获得思想的启迪、追求科学的真理,而选择去阅读现在的经济学论文(当然,可能仍会选择直接听经济学的建议和观点)。
是的,经济学论文对上述任何一条都无法起到促进作用,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诚然,当一个学科发展得越完善,学科壁垒也就随之提高,普通民众完全没有理由能够理解学科上的争论和技术细节,即使这门学科是社会科学。但如果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学者连学科的结论和意义都无法用民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只能理解为其诘屈聱牙、故作高深,或者其研究压根没有意义。我们整理了1991-2015年,世界最顶级的5本经济学期刊上,被引用量(引用量代表了学术影响力)前1%的54篇论文,如果读者英文功底允许,可以回复关键词“top”获取(未能免俗),看看这些论文跟我们的搜集整理工作一样,有多缺乏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理论的奴隶” ,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如是说。然而,数学科班出身的凯恩斯在其1936年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并没有采用后来才由希克斯提炼出的IS-LM数学模型,而OLG模型和拉姆齐模型的再发现更是在数十年之后。之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存流量一致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看似无所不包,实则未尝不是一种降智。从此经济学的理论发明再也不需要天才和灵感,对现实的关心和体察也被拒之门外,接下来的经济学要么发展成为借助软件,并提出一些思想简单的约束、冲击或无关痛痒的假设,只要能够在现有的模型上修修改改,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纸面最优化游戏,要么走上上手容易、解释能力令人怀疑的实证经济学道路。除了时间不一致、NEG理论等少数创见,尝试在学科基础的思想层面统一宏微观的壮举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学科范式逐渐沦为新的数学模型,每年大家都为诺奖评委会操碎了心,因为再也没有几个卓越到做出了无可争议的学科贡献,被认为可以实至名归比肩先贤的伟大经济学家。就连世界各国为宏观经济采取的主流药方,不管承认与否,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放水。
然而,即使如此,学习经济学,恐怕仍然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能够让人了解社会运转的规律、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学科,如果敢于正视现实,并具有踏实勤奋的、愿意接受数理训练,同时又不放弃对思想的追寻和对现实的体察的人,一定能在经济学领域有所收获。这个有些矛盾的事实正如经济学科本身一样,如此神秘,却又如此真实。
下图是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对经济学专业的官方介绍:
网址链接:
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specialityDetail.action?specialityId=73381079
要点总结:
1. 由于学科本身的难度,经济学的本科教育大面积地放水,全国有能力给学生提供扎实系统的经济学训练的院校寥寥无几;
2. 经济学现有的学科范式决定了其与现实的日渐脱离,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在需要自己补上欠缺的学科基础之余,还需要面对整个专业圈子在意义和价值上的拷问;
3. 尽管如此,在社科专业中,我们仍然强烈推荐你报考经济学专业。
下期预告:
下一讲,我们将介绍炙手可热的金融学专业,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