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当我们在谈论安全感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襁褓中的孩子,安全感更多地来自于生理需要的被满足。这能帮助他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这里是安全的,我的感受有人知道。
学龄前的孩子,安全感更多地来自内心的感受被看见、被命名。这能帮助他确认自己的内在体验——我有这么多的情绪,我是真实存在的,是值得被爱的。
青春期的孩子,安全感更多地来自对关系的体验。这能增强他的独立性和对生活的信心——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我是有能力的,也是被尊重的。
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安全感。
给孩子空间
你允许孩子锁门吗?
有不少家长会说,孩子不自觉,如果不盯着他 ,鬼知道他在干嘛?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看小说,反正不会好好写作业。
那么,在孩子完成了作业、所有电子产品都拿到客厅,你允许你的孩子锁门吗?或者,当你的孩子脸色不好地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你能忍耐多久不去敲门?
房门外的我们坐立不安:他们究竟在里面干嘛?我们无法忍受脑子里蹦出来的各种无厘头的想法,不管是哪一种情景,都不会是令人愉快的。我们除了担心,还有被拒绝、被抛弃的愤怒,以及对失控的焦虑。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房间内。孩子在房间里,或者躺着发呆,想着他们的小心思,或者哭泣咒骂着伤害他的人,或者写写画画抒发情绪,也或者自得其乐地做他喜欢的事……无论是哪一种,孩子都在试着度过只属于自己的时光。他也在告诉我们:别担心我,也别来打扰我,我想一个人呆一会儿。
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空间,让他有机会独自面对自己:白天学业上的竞争、人际中的压力,还有夜晚的梦境、无法诉说的思绪,更有稀奇古怪的幻想……都需要时间来消化整理。允许孩子拥有“秘密”,是对孩子对最好的尊重。
这也是最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候。此刻的耐心,不是语重心长的教导,也不是追着问“你怎么了”,而是安心等待,等待孩子打开房门,说,“妈,我饿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摇摆。他们既需要与我们保持距离,渴望像成年人一样得到尊重;也会跟我们撒娇,继续享受做孩子的特权。如果我们能配合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把控与我们关系的远近,将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推开我们时,我们没有消失;靠近我们时,我们随时都在。
给自己底气
与其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如说他们更有自主性。自主性不是青春期才有的,它是伴随着自我意识诞生的。但到了青春期,自主性表现得更为强烈了,迫切地需要拓展到了更多更广的领域。当孩子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爆棚的自主性时,他们与我们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也会波动得非常剧烈,当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东西爆发出来时,就不会轻易停下,而是如瀑布一样,一泻千里。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内心正经历着失控的恐惧。成人强有力的制止,就是替他们按下了暂停键。孩子仍会反抗我们,但内心里却会松一口气。比如,正处于情绪高涨、做出暴力行为的孩子,在成人强行制止下,他们虽然会剧烈反抗,甚至对成人恶语相向,但同时也会流露出放松的神情。
青春期的孩子还容易表现得不顾一切,并将此视为勇敢和成熟。比如,有些孩子会竞相比较各种自残的方法,以彰显自己的勇敢;还有的孩子会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想去找一份模特的兼职。这个时候,严肃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告诉她们,永远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博取眼球,这不是勇敢;也永远不要踏入潜藏的危险场合,贸然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不是成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坚实的“保护”,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并相信自己能渡过难关。这种“保护”,体现为毫不动摇的严厉姿态。所谓的给孩子民主和自由,不能成为纵容和放任的借口。我们要敢于管教孩子。
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发展自己
人生中没有哪个阶段会像青春期一样,渴望结交朋友、在意朋友眼中的自己。孩子们因为各种微妙而多变的标准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些正式、非正式的大小团体。团体中的身份,有助于孩子多方面的个性各有发展又彼此联结,从而使人格丰富而完整。
不仅如此,孩子在团体中获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帮助孩子暂时逃离生活中无法应对的困难,以缓解压力,比如父母离婚等家庭变故。总的来说,团体能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与家庭逐渐脱离、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我们要了解同伴和团体对于孩子的意义,对孩子放手,支持和鼓励他们与人交往,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但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由于团体也会使得孩子容易有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在他们离开团体或者一个人时不太可能出现。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参加了什么性质的团体。尤其是当发现孩子加入了某些人员复杂、怀有恶意的或者“作风强硬”的团体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孩子脱离。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安全感滋生的土壤
孩子会反抗我们、挑战我们,也会暗地里观察我们、模仿我们。夫妻关系,确切地说,是孩子眼中父母的关系,影响着他们安全感的建立。无论成人的婚姻处于哪种状态,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即便是丧偶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过世的另一方在内心建立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就是说,关系的质量决定着一个人安全感的强度。
这个关系,还包括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比如,我们是否相信生活,是否抱有期待,是否对自己的人生有信心,不苛求自己、不苛责他人……这样的我们,在较大的尺度下,状态是稳定的,我们的安全感是较高的,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程欢:从事教育近二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