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变
【变化的变】中午饭后,接到小朋友打来的电话。
“我问你哈。三十年前,你老家的气候是怎么样的?”
“气候?干啥?”
“你别管,回答!调查!关于环境保护的。”
“哦,气候啊……春夏秋冬很清楚啊。”
“那现在呢?”
“现在……春夏秋冬,还是很清楚啊。”
“好吧。那时候你们家都有哪些常见动物?”
“动物啊,猪马牛,鸡鸭鹅,老鼠苍蝇蚊子……”
“好了好了!有哪些动物现在灭绝了?”
“灭绝……都还在呀。等等,黄鼠狼!小时候见过,后来见不着了。”
“还有吗?”
“好像……”
“那就这样!环境有什么变化?”
“河水被污染了,小时候门前的沟渠水很清,可以喝,后来……还有,耕地变少了,盖了很多房子,大树也少了。”
“好!那你觉得三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
“三十年?二十年后人类就灭绝了!”
“好!可以了,谢谢。”
“等等,我是说如果……不改变……晚上回家再讨论吧……”
“来不及,下午上课要用!就这样。我就讲我爸说,二十年后人类灭绝。哈哈……拜拜!”
电话挂了。
闪电式突袭式审问式采访嘛这是!我说得对吗?说漏了什么吗?
少小离家,都有哪些变化,真还从没认真想过。
环境,肯定是破坏了。至少小学之前,门前的水渠还清澈见底。洗菜洗衣,担水洗澡,出门几步就是。春天落雨涨水,夏天菱角芡实绿绿的连成片。可以偷摸玩水,捉蝌蚪抓小鱼。冬天结冰,就在木跳板边上捅开一小块水面,洗一筐胡萝卜,手指也冻得像十根胡萝卜………后来有一年,村里种上了黄麻。秋冬季节黄麻砍了,一捆一捆在水渠里泡着,水就黑了臭了,成群的鱼浮出水面,张大嘴巴呼吸。再后来,鱼没了。再后来,杂草长满边坡,水渠荒废了。吃水要去一里外挑回来。现在,接上了要花钱买的自来水。
环境,这条水渠我记得最清楚。乡下,空气还好。土壤,变化看不见。……
这二三十年,回家二三十回,其实感觉变化最大的,还不是环境。而是人。小的大了,大的老了,老的死了。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自己也早就成了一个陌生人。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家中,依然还是客人。
昨天谈时令节气,记起家乡的好。今日这个电话,勾起来真正的乡愁。打住吧,先说字儿。
变,繁体写作“變”。《说文》:“變,更也。从攴(读pu),'糹言糹’声。”许慎认为,“变”是一个形声字。金文和篆文的“變”,字形大同小异。看起来张灯结彩,很热闹的样子。
上半部分的声旁,简写作“亦”。中间是两直竖(手机无能),与“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亦”不是同一字。这个字读luán,也是巒(峦)、孪(孿)等字的声旁。其字形与“亂”同源,本义为整理乱丝。两边挂的灯笼,其实是“丝”。许多以这个字为偏旁的字,都含有从乱丝而来的弯曲、变形、纷乱等意味。从这个角度讲,在“變”字之中,它既是声旁,也参与了表义。
下半部分的形旁“攴”,是汉字的常用字根之一,会意字,象手持木棍之形,表示敲打、击打。
上面表示扭曲,下面表示击打。变化与更替,自然地发生了。大概就是这样吧。
简化之后的“变”,把下面的义旁“攵”,改成了“又”。“手”上的木棍被没收了。
司马迁写《史记》,总想要“穷古今之变”。世界如此纷乱,如丝麻一团。诗人就说:“剪不断,理还乱。”环保也好,乡愁也罢,我们为求得心安,其实大多靠“剪”,而非靠“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去管他。反正总是要“变”的,且看他如何变法。
你以为二十年后人类会灭绝,其实下午的课上得平平淡淡,人家连和你讨论一下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晚安。”她说。
“晚安。”她又说。
好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