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二十九首《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和练秀才杨柳

【中唐·杨巨源·七言绝句

水边杨柳麹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拼音版

shuǐ biān yáng liǔ qū chén sī,lì mǎ fán jūn zhé yī zhī。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wéi yǒu chūn fēng zuì xiāng xī,yīn qín gèng xiàng shǒu zhōng chuī。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作品介绍]

《和练秀才杨柳》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友谊。全诗意境优美 ,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注释]

⑴和练秀才杨柳:诗题一作“折杨柳”,乐府歌曲,属横吹曲。
⑵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⑶向:一作“肯”。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作者介绍]

杨巨源(755—?),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贞元五年(789)年间登进士第。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有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名家评论

《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予读唐杨巨源“江边杨柳曲尘丝”之句,不知所本。后读刘梦得《杨柳枝》词云;“风阀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曲尘丝。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乃知巨源取此。
《鹤林玉露》:唐人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朱文公每喜诵之,取其兴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孟庄曰:遇物生情,才得作绝三昧。
《删订唐诗解》:唐云:柳如烟丝,折以赠别,而春风吹拂,更是有情:此就题翻意法。吴云:言春风之不忍于柳,以见离别之苦。
《古今词统》:徐士俊:他人说风妒花,此翻说风惜花。
《湘绮楼说诗》:王闿运:因景造情,婉而多致。
《唐人绝句精华》:宋谢枋得评曰:“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仁人打子常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兴哀于无用之地,垂德于不报之所,与春风吹断柳何异!”按谢氏此评,于诗人用意推阐至极,读诗中三四句,确有寓意。谢氏以比仁人君子应物之心,虽不免过高,然亦题中所有之义也。
佚名

赏析

贰/

由于共同文化的长期熏陶,形成了我们民族相当固定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花落春空,兴华年易逝之悲; 秋风叶下,发美人迟暮之叹;“彼黍离离”寓故国丘墟之感;白云悠悠见高士怡然之乐。就情感的基本色调来说,大体多落此套。但是历代有才华的作家,又总是试图突破这种文化心理的藩篱,他们中激进的干脆反古人之道而行之,如刘禹锡《秋词》一反“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调子,偏要说“秋日胜春朝”。更多的人则是大方向上不违古道,而于深广度上作出令人瞩目的开拓。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一诗属于后一种情况,吴昌祺称此为“就题翻意法”。就题翻意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继承,“就题”就是以题目所涉及的题材作为立意的根据,如此诗题中之“杨柳”。任何一个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中国人,开始做“杨柳”的文章时,都会马上想到一大堆离愁别恨的故事,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的习俗 (事见《三辅黄图》),再到那首据说是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中“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句子,于是你已被一种浓浓的离情别绪所包围了。此诗借杨柳而咏惜别,其感情基调显然是继承前人的。然而“就题翻意”的核心却在“翻意”上,古人称依旧曲谱新歌为“翻”,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即为此意。所以“翻意”即指对古意的开拓,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如杨巨源诗于前两句展现了灞陵送别式的古意以后,末两句说:“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这就立刻翻出古人之上了。这两句的构思有两点值得称道:首先第三句与第二句在文意上似断非断,转法高妙。绝句诗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其中第三句转折的好坏尤为一首诗成败的关键。此诗第二句已将镜头从春光明丽的风景转向一对折柳赠别的知己,第三句却忽然打住,只特写风吹手中柳枝这么一个镜头,好像与前面有点脱节。不过,春风既被写得那么有情有意,则全诗整体上即处于同一片依依惜别的氛围笼罩之下,外似断而内实通。其次是移情入物手法的运用。从三、四两句的语气上看,似是行者代柳枝立言。柳枝虽已被折而握在行人手中了,但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最相爱惜。实际上这里是以物比人,春风的殷勤正是送行者的情谊,普天之下,只有你对我“最相惜”啊!这一含意透过风惜折枝的奇思妙想显示出来,特别耐人寻味。前人借柳道别的诗文虽多,而杨巨源这首诗在表达上自有其新颖蕴藉之处,就题翻意、锐意开拓的功夫,千载不掩其光辉。

佚名

赏析

叁/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前两句写折柳。水边,柳之地。曲尘,柳之色。曲尘是粉状酒曲,色微黄。初生柳叶色与之同,故以相比。立马,见出暂留。远行者看见水边初生嫩柳,请人代他折下一枝。折柳赠别,是唐代风俗。无人折赠,而麻烦道旁之人代折,暗示出踽踽独行的凄凉情境,为下文伏笔。

后两句写新柳已被折下,拿在手中,而春风吹来,使它仍旧摇动,如同还在树上一样,因此,使人感到:春风是最怜惜杨柳的,在它被折之后,还是照旧殷勤地吹拂着。说春风多情惜柳,也就见出春日远行,无人送别之非常难堪。化无情之春风为有情,更有“惟有”,用“殷勤”以突出之,都是为了着力表现自己此行之冷落,此心之沉重。只写眼前景物,而牢落之情,自在言外。题中说明是和人咏杨柳之作,则所写当非作诗时实事,而是回忆从前某次独行的情景。

诗中的柳条、风,在整个篇章里是作为人的代表而出现的,然而却巧妙地完成了比人做得更出色的任务;它是人格化了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它,强烈地表达出了在此情此景下,诗人的丰富情感。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