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6)《青春度冷月》 马云骧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别离亲人和故土,从繁华大都市无怨无悔奔赴艰苦、陌生的大西北三线。对他们来说这里人生地不熟。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了种种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不会生炉火,不会打煤砖,做不熟饭等等,有时半夜加班回到家属院还能遇到狼。有些年纪大的随迁父母,赶上雨天要涉过泥泞雨雪的道路,踏上几级台阶去如厕。蹲不下腰,躬不下腿,加之秋冬季节西北风穿过茅坑吹凉了屁股,又吹凉了满身的酸和楚。没有在三线经历过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感受不到的。

《青春度冷月》

文: 马云骧

当年,我们这些热血方刚的年青人来到三线,大家都是居住在简易的“干打垒”房子里。

不用说,干打垒房子里是不设厨房的。洗衣、洗菜都得到公用自来水管,甚至刷洗马桶也离不开这些水管。在寒风吹彻的冬天,冰冷的水会把你手上的皮弄皴弄裂,你还是离不开那些水管。那时,人们讲究卫生的程度并不比现在的人们低多少,只是那一代人在强烈的政治教育下,懂得事事从大局出发,懂得“国家”两个字在自己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位置,都具有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无畏精神。

同样,干打垒房内也是不设卫生间。大院共有四个蹲茅坑厕所。内急时,要跑几十米远的路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年轻人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腿脚不好、走路不方便的人,或者蹲不下、蹲不久的老年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现在步入年迈之年方有这样的体会。我真得为当时那些人,天天面对这样的困难,天天要去克服这样的困难,战胜这样的困难的老人们感佩得五体投地。

刚刚来到三线的时候,许多人互相都不认识(尤其是家属),公共厕所、公用自来水管,成了社交场所。三天两早打头碰面都会挖空心思谈长论短,大道小道消息都在这里传播,谁家两口子吵架了,谁家闺女跟谁家小伙子搞对象了,什么新鲜事儿都在这些场合流通,尤其那些捕风捉影的男女之间的事儿,有个褶都能捏出花来。

三天门菜场小集市也是社交活动的地方。这个小集市在夏、秋季节,每天上午附近农民把自家种植的新鲜菜蔬,应季水果摆在空地上卖。说是菜场其实也没有多少摊位,是个市集,中午一过便散了。虽然蔬菜、水果的品种只有那么几样,买菜的人还是挨个去看去比较,看哪个便宜哪个品质好,才购买哪个。那个时候人们工资都不高,都很穷,总是想着便宜一点是一点。他们常常是结伴边走边聊边打听价格,这里也成了结识新人、结识朋友的好场所。

我常常为了买便宜一点的鸡蛋,骑着天津带来的那辆旧“飞鸽”,跑到老远的地方,去迎接进城卖鸡蛋的农民,他们卖的鸡蛋一般要比三天门小集市要便宜。到三线后,蔬菜是很少的,尤其在冬天、开春季节,餐桌上除去大白菜只有鸡蛋、洋芋可吃。大城市一个月也吃不到几个鸡蛋,在这里,鸡蛋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我们这些人买鸡蛋都是整笼整笼地买,平凉人管这样买东西叫“一哈子”。

在离大院不远处,有个肉联厂,通过李文玉(他父亲在那里当头)在那里经常可以买到猪头、下水、猪蹄。猪蹄没有现在那样贵,二角钱即可买一斤。买来的猪蹄,你要耐心地用镊子把它上面的毛一颗一颗拔干净,焯水后下锅红烧。要烧出看上去好看,吃着可口美味的猪蹄,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那时人们买得最多的,是猪下水。我经常看到雷申坐在马扎上,在大盆里摘大肠上的花油。摘下白花花的油,再把它炼成炒菜油,储存备用。那时食用油凭本定量供应:一口人3两。家家感到油不够吃,只好用猪油顶替。现在除去饭馆厨师用它炒菜,家庭里再没有人吃猪油的了。

大院门口,经常有回民卖羊肉,尤其过年期间更多。记得一九七四年春节前夕,六角钱一斤羊肉,我一哈(下)子买了三十多斤。从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之后,顿顿吃也吃不完。仅这一次就把大人孩子吃腻了,嗅到羊肉那股膻气味儿,胃口都会倒出来。

最让我记忆清楚的,是住进大院十五年每天都要走在那条土路和经过路两旁那两条散发出腥臭气味儿的阳沟。

踏在这条泥土路上,让我想起城市里的柏油路,平平的,刮风无尘土,下雨不存水,干干净净。然而,大院里的这条泥土路,遇雨则水洼处处,上下班的时候,就一定要绕来绕去地躲着走。有时雨下得久了,水洼和泥连成一片,只好重新穿上久违的雨鞋去上班。在没有月光的晚间,顶着昏暗的路灯去工作场地加班,离开雨鞋怎么能成?

再说,那两条农村都很少见到的阳沟,一到夏天,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腥臭味,弥漫在大院上空长久不得散去。

直到一九八一年修建一条水泥马路,人们才结束了穿着雨鞋踩着泥泞的土路上班的苦日子。

那两条阳沟,在修建水泥路时被拆除了。同时埋下下水管道,一直通到现在11号楼墙外。住在大院里的人们满心地笑了;五里墩菜园的曹老汉也笑了,他把流到他菜园附近的污水,引进他的菜园浇灌蔬菜,然后再把绿油油的蔬菜担到建华大院门口卖给大院的人们。

那时,家家有一个被现在人称作空气污染源的煤火炉子,夏天拿它做饭,冬天用它取暖。初到三线时,很多人利用星期天打煤砖。几家凑在一起买一汽车煤,分后过筛,把碎煤掺一定比例的黄土,用水和成泥状,拍成煤饼,在阳光下晒干待用。有一年夏天两个多月连雨天,煤饼打不成,只好把和好的煤用手团团贴在自家房子墙上,极目看上去像似墙上长出一堆堆灵芝。两只手沾到煤,指甲缝里嵌满煤灰,掌纹都发黑,要洗净太难了,你可知道多么难受吗?几天洗不干净,一天到晚总是感到皮肤瘙痒。

那个时期,人们还顾不到什么环保不环保,一天到晚心里想得总是那两件事儿:其一,要拼老命面对自己承担的任务,上班时间干,晚上加班加点地干;其二,在物质极其匮乏条件下,千方百计搞好生活,确保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在开春平凉没有青菜季节,总是车队想法到宝鸡拉青菜卖给大伙。

叫我无限感怀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干打垒”房里居住几十年的职工、家属,他们到达三线之后,生出的儿子、女儿,在”干打垒“房子里结了婚;儿子、女儿又生了孙子,祖孙三代仍然居住在“干打垒”房子里。每栋“干打垒”房子,孩子越来越多,大院显得热闹起来,人们居住在一个声息相通的环境里,老老小小发生在邻里之间的趣事,叫他们始终记在心里。

随着时光进展,有不少“干打垒”房,当初白色的墙变得灰黑,墙皮斑斑驳驳,与剥露露出的土墙形成满目苍凉。虽说一九八三年底已有二百六、七十户人家搬进楼房,但是,仍有四百余户人家仍住在二十多年前建的不隔音,不隔热,不保暖的简易“干打垒”平房里。有人开着玩笑地说:我们建华人虽说不如大庆人给国家贡献大,可我们在“干打垒”房子里居住的时间要比大庆人长得多了。我们在三线经受到得艰难、困苦能比他们差了多少?

写到这里,让我记起毛阿敏唱得那首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像这种外墙为黄土“干打垒”,内部为蹲坑式简易厕所, 建华园大院共有四处。左侧为男厕,右侧为女厕。

在这种厕所如厕,夏天臭气熏天,绿头苍蝇嗡嗡飞,粪蛆满地爬;冬天北风顺便坑吹到屁股上,吹得废弃手纸在头顶上飘荡。

现在这种简易厕所,即使到农村都很少见到了。现在很多90后出生的年青人,恐怕是没有见过,更是没有在这样的厕所如厕的体会。

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两千人的生活区只建四座厕所?回答很简单:因为当

时国家很困难,本来没有钱,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帝国主义对新中

国虎视眈眈,又要备战,又要把大城市一千多个企业和百万之多的职工,短时间搬迁到大小三线。国家只好采取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把生产设施尽量搞好,满足生产需要;生活设施只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职工住房土打墙,青瓦顶,砖铺地,纸吊顶,开小窗。有不少职工及其家属在这种土房里居住了

几十年之久。

这个小小菜市场,在三天门商店前一片小小空地上。夏秋时节,附近农民把自家种植的蔬菜,摆放在地上卖给来到三线的职工、家属。蔬菜品种很少,中午刚过集市就散伙了。

有时农民也把自家产的鸡蛋、杏子摆在三天门小集市出卖。我们的职工或家属,一买就是一哈子(一整笼),存在家里一点一点去吃。吃光了再买一哈子。

《三线岁月》前文推荐

【三线岁月】(序) --王春才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1、漫漫西行路--马云骧
2、我的回家路--王文侠
3、初到建华厂--吕德宽
4、神秘的军车--马   俊
5、探亲路上--杨树田
6、搭便车--马云骧     
7、我被分配来三线--陶德华       
8、我随先生上三线--王铭声      
9、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熊  锋      
10、告别亲人--刘淑芳   
11、北京飞来金孔雀--马云骧       
12、神秘的建华厂--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1、干打垒--周得时
2、泥土筑新居--马云骧

3、 搬入三线新居--刘淑芳

4、 “风水”建华园--马云骧

5、 《难忘的小事》——纪念三线建设五十周年!--梁卫东

6、 《一马离了------》--马云骧

7、 《一条毛围巾》--马云骧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1、 《 DIY----三线生存的本领》--周得时

2、 《短文两篇》 --刘淑芳

3、 《悠悠三线情》--杨树田

4、 《黄面面挖地基》--吕德宽

5、《黄面面变成了黑面面》--吕德宽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三线精神,永传于世


◆ 每日掌灯急书 小编不澄不休 ◆

❣ 请帮扩散 请多支持 ❣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

  • 我们的少年时代

    年少时有一些爱玩的东西,比如水浒卡.三国卡,小时交换卡片的人不知道在哪了,但看到卡时还是模糊忆起一些那时的人和事,那是我们的少年时代. 银幕上的少年千姿百态,在不同的时空里,挥洒着相似的激情和荷尔蒙. ...

  •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揭密 011(五) 2019年第86期(总441期)

     揭密011(五) 童鹤龄 1 八.011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011基地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5年初到1965年11月.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采取老厂对口搬迁建成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8)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6)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5)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4)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3)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2)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2)--《神秘的建华厂》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1)--《告别亲人》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9)--《时代铸就了我的人生路》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