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包綬

北宋仁宗年间,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因为家庭琐事,他一怒之下,将小妾孙氏赶回了娘家。

当时,包拯不知道她已有身孕,后来孙氏在娘家生下了一个男孩。

包拯的大儿子叫包繶,是原配夫人董氏所生,十九岁时,娶淮阳的崔氏为妻。

包繶虽然生在高官显赫的家庭,但并没有娇生惯养受到特殊的照顾。后来因包拯清明廉洁,宋仁宗为了嘉奖包拯,特地赏赐给他儿子一个太常寺太祝的职位。

包繶婚后,还没等去上任,就在第二年病故了。崔氏哭得伤心欲绝,可谁知道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她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了。

包拯接连失去了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一段时间里无心料理公事。他的夫人董氏看儿媳这么年轻就守寡,劝她再嫁。

但是崔氏说:“婆婆您已经失去了儿子和孙子,够悲伤的了,我公公是天下人人仰慕的人,我怎能再离开叫二老更痛苦呢?”董氏见儿媳很坚定,就不再劝她改嫁。

有一次,崔氏去集市,听人说包拯的小妾生了个男孩,她便背着包拯夫妇不知道,去看望这孩子,并私下不断地送钱送衣物到孙氏家。

等这孩子百天之后,崔氏就接回了孙氏的儿子,抱养在自己房里。

第二年,包拯过六十大寿,崔氏把这孩子抱出来,向包拯夫妇细说缘由。包拯大喜,给这孩子取名叫包綖。

嘉祐七年,六十四岁的包拯在枢密院巡查时,突然得急病去世了。

宋仁宗得知后很悲伤,就亲自前往灵堂吊唁。仁宗来到包家,看到灵前时有一个小孩穿着一身孝服,模样酷似包公,很惊讶。一问才知道这是包拯的次子包綖。

当时包綖只有五岁。仁宗吊唁完毕,环顾包家的房屋,看其居室摆设极其简陋,很是心酸。

于是,仁宗下旨,赏赐给包家许多财物,并钦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

包拯去世后,包家就将其灵柩迁往合肥。当时,包拯的夫人董氏年岁已高,包家日常生活管理都由崔氏来打理,而包綖也在崔氏的精心养育下渐渐地长大。

为了培养包綖,崔氏请来启蒙老师,教包綖读书识字,并给包綖取了学名叫包绶。

包绶性格极像包拯,聪明绝顶。他八岁时朝庭下旨,将其转为“承信郎”。小小年纪,就已取得当年和父亲考中进士后的同等职位。

崔氏对包绶管教很严,如同母子。包绶也非常尊敬崔氏。

崔氏不但从学业上对包绶抓得紧,而且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德,经常带着他去田间劳动,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疾苦。

因此,童年时的包绶虽然封官,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自强奋进。

包绶九岁时,包夫人董氏病逝,崔氏为其办完后事,把董氏葬在包公墓侧。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包绶已经成年,崔氏便给他张罗婚事,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

包绶成婚之后,做了濠州团练判官,崔氏又派人到开封一带找到包绶的亲生母亲孙氏,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其母子团聚。

有一天,崔氏的一个亲属犯了法,要受到木杖鞭打背脊的处分。

这个亲属依仗崔氏的地位,想躲过刑罚,但知道包绶和崔氏的性格脾气。不敢去求崔氏,就暗中给一个包绶手下的心腹吏卒送去了金钱。

吏卒接受了罪犯家属的贿赂后,就和罪民约定说:“你见了包判官后,他一定会将鞭打你的任务交给我执行,这时你只管大声哀号,为自己找寻借口,我会想办法减轻你的罪。”

不久,包绶命人带上罪犯,审讯完毕后,依照刑罚,果然包绶要吏卒鞭打罪民。

罪犯就按照吏卒所说的,不停地大喊大叫伸冤辩解。这时吏卒大声斥责说:“你不要拿崔夫人来说事,还不赶快接受处罚。”

包绶知道这个罪犯是亲属,心里一震。很快明白这吏卒徇私枉法,不但将罪犯责罚,还打了这吏卒七十大板。

这天,包绶去县府办事,需要盖上官印,等盖上大印后,却发现这官印竟然是伪造的。

他立即派人到县府搜查,也没找到真的印信。包绶就让县令把所有的差役集中到衙门后院,从他面前一一走过,每个人在他面前直视。

包绶盯着这些差役的眼睛,等全部走过后,包绶说:“我已经知道窃贼是谁,只要你主动能把官印交出来既往不咎,否则严加治罪!”

次日一早,县令来到衙门,进入办公室, 见印匣放在桌子上。

又有一次,按院大人怀疑手下一名文书官曾收取别人的贿赂,于是他亲自率人搜查,他们把文书官的身体、行李翻遍也没有发现赃款,只好罢手。

而案桌上的很明显的串铃、马鞭及一顶大帽子,却没有仔细检查,而贿款就在帽子中。

当晚,这个文书官带着帽子刚要离开衙门,就被包授逮个正着。

包授三年任满,离开濠州时,他博得一个'廉洁勤政’的好名声。

而后,包绶调至开封府,后又任汝州通判,凭他的才智,办理了很多大要案。

这时,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已经六十二岁的崔氏去世了,包绶痛不欲生。

崔氏生前包绶对她有如亲生母亲一般孝顺,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其披麻戴孝,把她安葬在祖坟里。

宋徽宗崇宁四年秋,包绶调任谭州通判,在赴任坐船途经黄州时,突然得急病去世,当时才四十七岁。

包绶死后,官府打开他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外,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铜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