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与耀庭初中相处的日子
散文快递
追思与耀庭初中相处的日子||潘维新
我与耀庭是1953年下半年进广中读初中的。那一届有五个班,他在丁班,我在甲班。那时候,同学年龄相差很大,年龄大的女同学结婚做了妈妈上学的不是个别。
我俩同年,13虚岁,是同学中的小字辈。因为年小个子也小,到球场抢不到篮球,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们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和阅览室。学校图书馆设在校园中心圆门顶下面一幢单层的旧瓦房内,两个教室大小,辟为三间,两边小些,一边是借书室,一边是管理员的休息室。中间大些,摆着四张乒乓球桌大小的长桌,边上是报架和杂志陈放橱。当时广中图书藏书之多,报刊种类之多在全地区闻名。国家级文学刊物和省级的有二三十种,如《人民文学》《文学评论》《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文艺》《上海文学》《萌芽》《收获》《长江文艺》《新港》《星火》《奔流》《火花》《山花》《雨花》……多得不可胜数。我与耀庭相识在阅览室,共同的爱好,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增添了同学的情谊。晚年同学聚会,耀庭告诉我,喜欢读书的习惯是广中初中开始逐渐形成的。我初中毕业,到乡初中教历史,我给学生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夺锦州,关门打狗;解放天津,活捉陈长捷;包围双堆集,全歼黄维兵团;激战孟良崮,击毙张灵甫……我能在课堂上让乡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得益于中学的阅读和我的很强的记忆力。
耀庭说的一点也不错。多阅读,益处多。家庭的熏陶,父辈的严格要求,他做到广读与精读的结合。在我的记忆中,耀庭初中有两个特殊,一是有一支钢笔,二是有一部小词典。钢笔可随时带在身边,便于阅读记笔记。有了词典,方便阅读,是经常在身边的老师。我们同学称赞他,是他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他的两本词典和一本作文指导书的出版,是他勤于阅读,厚积而薄发的结果。
到县城上中学,离开父母的身边,过集体的生活,我和耀庭这样一批在家处处依赖父母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还很不习惯,出了不少笑话。学校为了帮助低年级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初一年级开展卫生循环竞赛。评比的项目除了环境(教室、寝室、清洁区)卫生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个人卫生的项目。这一项好像是冲着我们低龄段的小同学来的。检查个人卫生是各班卫生委员交叉检查,卫生委员多半由女同学担任,非常认真,从指甲,到牙齿,再到颈脖,一处一处地检查,并作登记。我那时没有刷牙的习惯,嘴一张开,牙齿松黄松黄。那天上午课间操,学生会卫生部派人来我班检查,我正担心过不了关,突然发现来检查是我小学同班同学,谁知她公事公办,铁面无私,照样记下我的名字,扣除了班级卫生的分数。当时我们班级荣誉感是有的,当天我就找到在城里打工的妈妈,买了牙刷牙粉,老老实实按规定去办了。
耀庭在这次卫生检查中比我更惨,出了大洋相。那天下午,检查组到丁班,轮到检查耀庭,就有一股浓浓的尿骚味冲鼻而来,检查组当即决定,到耀庭寝室去检查。掀开床铺那乱成一团的棉絮,又黑又髒,被里还是潮湿潮湿的,一股更浓烈的尿骚气味简直要把人熏倒!尿床无疑!耀庭受到了黄牌警告!在全年级宿生会上,耀庭受到了点名的公开批评。知错就改,人的自尊心是有的,星期天他回家洗澡换衣服,棉被也拆洗翻晒。在寝室里,他特意要同学夜里醒来一定要叫醒他起来方便。一段时间,他的尿床的毛病也就改掉了。
少不更事这个成语用在我们这些初中小同学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年纪小,没有生活阅历,不懂人情世故,不晓得待人接物,幼稚无知,淘气调皮,甚至会弄出恶作剧来。初三的上学期一个女同学复学插到我们班上来,看她整天悲戚戚的样子,得知这是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年轻的母亲。丧子之痛时时折磨着她。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想着想着,就由低声抽泣变成嚎陶大哭,甚至一边拍着大腿,一边哭泣,埋怨天公无目,竟夺走她那聪明活泼的三岁孩子。在教室的几位女同学都去安慰她,而唯有在场的我们几个小同学反而觉得好笑,大庭广众,啼啼哭哭,有失读书人的身份。现在回想起来,年幼无知使我们变成毫无同情之心的冷血动物啊!
还有一件事使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内疚不已。班上有个担任班干部的女同学,已经订了婚,男朋友部队刚转业到省里培训。当时两人情意绵绵,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当时班上有同学就鼓动我们小同学去偷信看。我们言听计从,想去制造一点桃色新闻。谁知拿到手一看,竟是一封普通家信,通篇说的是学习生活的事,连一个爱字也找不到。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开头结尾的称呼“我的海”“你的花”有点谈情说爱的味道。一段时间,这六个字竟成班上的经典名句得以广泛流传。这个女同学知道了很不高兴,后来竟抓往我晚自修不专心在画人像为由,要我写书面检查。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当时晚自修打瞌睡,小声说话的都有,为什么抓住我不放呢?但事后一想,我的恶作剧对她精神的伤害太厉害了!何必抱怨别人报复呢?
在这方面耀庭比我聪明得多。在前几年老同学的聚会上,耀庭说,班上同学谈恋爱,他为男方传过情书,改过情书中的错别字。成人之美,功莫大焉矣。这件好事虽未办成,但男方不怪他,因为信已经送到女方手中。女方是耀庭的表姑,一门心思读书的人,她不想别人使她学习分心。她不记恨耀庭,一是亲戚,二是别人利用这种关系,三是男方没有接到回信,就再也没有写信了。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也沒有发生一样。
我们上中学时,学校设有助学金。主要帮助农村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城镇特别困难的学生,也会评得助学金。助学金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因为贫困生人多,所以评上甲、乙两等的几乎没有,大部分为丙等(每月四元五角钱),丁等(每月三元五角钱)。评取助学金的程序为:填表申报、乡镇政府签注意见盖章、班级评议、学校批准发放。班级评议是全班学生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那时学生很朴实,从申报到评议,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当时我班上有两位同学,一男一女,十八九岁,来自我县边远的农村。在班级评议自我介绍家庭情况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平常说话是正常的,可一到会上,介绍家庭人口就变得结巴起来。那男的是管村人,他一连说了十来个“喇八"才迸出最后一句,“我家还有一位嫂子”;那位女同学更是口吃得厉害,一连串的“嘎嘎”说得她汗珠直冒,最后才介绍家里还有一位弟郎。事后我才知道,两位同学家里都是“娃娃亲”,从小就订下了,解放后再提就怪不好意思了。
评议中没有欺骗,没有争争吵吵,这是当时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在学校的一个反映。耀庭当时父亲教书,有工资收入,根本想都没有想要提出,我俩的同窗好友如松,孤儿寡母,家里非常困难,第一学期评了丁等助学金。第二年,如松的母亲就到外地做保姆,她就要儿子放弃。她对儿子说,能自己解决的困难就自己解决。如松从初中,到高中,上大学,全是母亲供养。直到如松参加工作,成家有了孩子,她才回到儿子身边,照顾孙儿孙女。这是一个多么勤劳而又善良的母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