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书法、诗与远方
◆ ◆ ◆
奇石、书法、诗与远方
每当看见奇石,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书法和诗词,名人与奇石的那些趣事儿。古往今来,善书善诗而痴于石者不胜枚举。华夏文明五千载,赏玩奇石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古今名人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者比比皆是。
《南史》记载:诗人陶渊明每次醉酒归来,便“醉辄卧石上”,赏菊之余,诗兴大发。唐代宰相牛僧孺 “与石为伍”,“待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酷爱太湖石,也是唐代奇石鉴赏的方法唯一创始人,他晚年与石为伴,并作诗云:“弄石临溪座,寻花绕泉行,时时闻鸟语,处处听泉声。”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对柳州的秀石、石砚多有留心。精通石理,提出了奇石需石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提炼总结出“形、质、色、声”四大要素,到如今还经常被人们引为重要的评石标准。
宋徽宗酷爱山石,对奇石有独到的鉴赏力。还封石为侯——名“盘固侯”。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宋徽宗李煜与米芾的“灵璧石研山”之争,“一边是石头,一边是人头。保住人头就丢掉了石头,保住石头就丢掉了人头。”的奇葩故事。而米芾更是书法界和奇石界的传奇人物。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时任无为州监军时,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奇丑怪石,便命衙役将之移进州府,见此石后,大为惊叹,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大夫爱石、痴石、恋石不胜枚举,苏轼、范成大、米万钟、乾隆、蒲松龄、郑板桥、沈钧儒……皆当为此中翘楚也。
究其原因,这皆源于奇石与诗书在艺术鉴赏上有太多异曲同工之妙。众所周知,一块上品奇石得兼具整体美、空灵美和意境美等美学要素。而这些特征恰恰是诗书之妙品所必备的特质。所谓整体美。一块引人注目的美石无论是造型石还是画面石皆应具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其整体表现为浑然一体,朴拙天成,自然完整,不破不损,观之则惟妙惟肖,读之则韵味无穷,悟之则鸿远旷达,思之则万象横生。而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同样需要整体风格协调,通篇气韵贯通,布局引人入胜,行气摇曳生姿。而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则应首尾相连,起承转合,朗朗上口,清雅脱俗,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而空灵美。在奇石中的表现则是以小寓大,避实就虚,空灵剔透,玲珑可人之形,要兼具质、形、纹、色兼优之特质;无论是具象、抽象、意象和幻象皆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赏,皆能给人一种空谷传声,幽静深远的精神意趣。而一幅书法中的妙品则善于留白,那留白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每是匠心所运,是神来之笔,最见功力,最见精神。所谓善书者“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②(《艺概·书概》)。曾经看见王岳川教授文章所表述说书法:“是在黑白世界之中表现人的生命节律和心性情怀,在白纸上笔走龙蛇留下莹然透亮的墨迹,使人在黑白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虚处见实,实处见虚,从而品味到元气贯注的单纯,完美,简约,精微,博大的艺术境界。
而写诗更是讲究虚实,追求性灵。要写出三分,留却七分。那留下的大部,恰是诗之要旨,诗之主意,诗之神韵,诗之灵气。诗之空灵当需想象奇特,风格飘逸,如镜花水月,若虚若实,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若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却闻余声。
最是令人感觉奇妙无穷的是意境,她是飘渺而不可捉摸的感觉,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之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神,“自然天成,阴阳组合”之妙。奇石的无穷魅力正在于它令人沉溺其中的意境美。这是奇石审美的最高境界,上品妙石当使观赏者由景生情,回味无穷。上佳的奇石当神似重于形似,形简意远,表现一种超脱的意态情趣。
书法中意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书法家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倾注于笔端,诉诸于线条笔墨,展现自我精神世界,表达自我高尚节操,因此在书法的线条和章法的虚实相生之间,不管是浓淡的线条,还是润枯的笔法,都有一种自然意境蕴涵其中。用高远、深远、平远实现意境美。书法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了山重复、曲径通幽的艺术感受,才是真正的意境美。
而诗词当中的意境美,可以说要做到景与情的交融互渗。层层生情,层层入景,叠加着进入更深的情境。甚至超出了自然的情和景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意境和意境美。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正如司空图所言“无字处皆其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且意境宏大,能显示出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极,同时蓄意深邃浑厚,衔旨遥远无定。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诗书画石”乃密不可分的艺术范畴,是传统文化特有的现象,如唐朝的王维既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又是文人画的首创者,宋朝的苏轼既是大词人,又是著名的书画家,并且在研究了中国古代赏石史之后,同样也发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赏石文化现象。
而现时代奇石又带给我们怎样旷古悠远的奇妙境界呢?经过亿万年的沉淀和等待,越来越多妙趣横生、惟妙惟肖的奇石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案桌上。奇石之妙在于它天地独存绝无重复的唯一性,在于它数人一观其意不同的奇妙性。
记得我曾经在奇石上看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美姿态,看见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场景,看见皑皑雪山千里冰封的壮观景象,看见黄山的云鹤青松奇绝峻美,看见惟妙惟肖的《羲之戏鹅图》中王羲之仔细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开辟一代书圣之路……
这些千古佳话万象物语皆通过各种奇石的形态或图纹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入门的眼前。从石中已可体悟到悠远脱俗的意蕴,能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网天地于门户,饮无穷于自我,察万物于细微,感天地之浩渺、知苍穹之博大……
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情境氛围里赏石、拜石、咏石、书石、画石,把“诗书画石”融为一体乃东方特有的人文现象。
2021年2月2日
方霞于松润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