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处方用量非常重要

中药疗效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中药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剂量。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人们认为,中药用量包含着很多的奥秘。 剂量是药方效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药方的效力。

中药临床用量涉及问题很多。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临床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相当多的中药,医生对它们的量效、量毒关系的认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复方应用的情况下,它们的量效、量毒关系更加模糊不清。这对于临床医生决定处方药量,保证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不利的。

可以说,现在不少医生对于中药用量的把控带有许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盲目性和苟且性。另外,现在大多数医生都注意到中药用量与相关规定的冲突,他们对不合理规定感到拘束和无奈。如今一些人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远远超越对中药有效性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似乎中药可以不产生效果,但不可以不安全;而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他们采取了一个最为简单但并不合适的做法:一刀切地严格甚至极度控制用量。

笔者列举种种情况,旨在说明我们很有必要加强中药临床用量问题研究。 下面简要谈谈笔者认为中医必须注意的四个中药用量关系:

一、处方药味数与药量的关系

张仲景方剂药味少,单味药物用量大。宋代以后,处方药味数依然不多,单味药物用量和全方总量很小。近二十多年来,中医处方药味数越来越多,单味药物的用量也越来越大。

如果不考虑非治疗目的的加味,仅就治疗目的的加味而言,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加味对基本方有何影响和改变。

一个处方是一个极复杂的巨系统;药味越多,复杂程度越高。

各药味的用量是处方复杂性的重要因子。每加一味药,处方的结构,当然也包括量的结构将发生改变,进而其作用也将发生改变。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基本的处方,无论你往里面加进多少味药,它的结构和作用都保持不变。要知道处于同一个制剂的所有药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而且一定表现在量的改变,包括药物绝对量的改变和各药量比例的改变。

二、煎煮法与药量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药方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药味、药量、制法和用法。

临床上最常用的剂型是汤剂,最常用的制法是煎煮法。

现在无论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所服汤药,煮药方法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无章可循。医生一方很少说明煎煮法。煎煮都是由患者一方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操作。煎煮方法影响汤药成分,影响汤药中各成分的量,因此也影响汤药的作用。处方药量与汤液药量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别。

三、服法与药量的关系

中药服量是人们常常不够重视的事项。张仲景桂枝汤的服量,轻微的病例可能只需1服,或2~3服;稍重的病例可能需要一日2剂(6服),严重的病例还可能需要一日3剂(9服),昼夜连续给药。

庞安时、许叔微等医家都提到过一日5~6次甚至7~8次给药,是普通服法服量的2~3倍,以保证足够的治疗量。   从另一方面讲,也能保证用药安全。

然而,我们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无论什么疾病,无论病情轻重,都是一日服2次或3次,较少用服法控制药量。

笔者认为有一些病例的中医临床疗效之所以不高,与此一方面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四、病变与药量的关系

临床中药用量必须与具体病例相适应----轻病用小量,重病用大量;体质弱者用小量,体质强者用大量;对药物反应敏感者用小量,不敏感者用大量。

笔者在对历代与剂量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总结出:

汉唐医家临床药物用量特点是“广剂量、宽范围”,随症增减用量;

宋明以来,医家临床药物用量特点是“小剂量、窄范围”,该增大用量时,药量上不去。

笔者认为,目前中医临床药物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剂量太小,而是范围太窄;临床中药用量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