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最大的遗憾是未写完《鲁迅传》

1992年1月4日,唐弢去世
图唐弢(右)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5期

作者:黄薇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设“作家文库”展厅,当作家把其藏书或与创作相关的物品捐献给文学馆,达到一定规模,文学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建一个文库。目前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有81个文库,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便是唐弢文库。他的新文学书籍的收藏,称得上独步天下,总计4.3万册,其中难得一见的珍贵初版本和毛边本比比皆是。巴金当时就评价:“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现代文学馆的一半。”

2013年3月3日,是唐弢诞辰一百周年。爱书人唐弢自称“为读书而藏书”,他的《唐弢书话》、《晦庵书话》在读书界影响巨大,在方寸之地的篇幅里写出了独到的知识、文采与品格。怀念唐弢的文章,往往不约而同提及他的《述怀》一诗:“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常自足,购得清河一卷书,古人与我话衷曲。”

父亲之死促他踏入文坛

唐弢的博士生汪晖回忆老师,“不止一次,在他的书房里,他说到高兴处竟摇头晃脑地背诵戴望舒、徐志摩、孙大雨等现代诗人的诗,那声音洪亮又带着浓厚的镇海乡音……”唐弢爱诗,终生都重视诗,推举“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他最初与文学发生关系也是写旧体诗。但在汪晖看来,“虽然他的心底里荡漾着浪漫的诗意”,“(但他)是一个入世的、始终关注着现实的人”。

这也许与唐弢艰辛苦楚的童年有关。他曾感叹,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他始终离“天上的花园”远了一点,而脚永远踩在中国的大地上。

唐弢,原名唐端毅,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西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父亲上溯五代都不识字。他有两个姐姐三个妹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家庭对他寄予厚望。因为不识字,唐弢父亲曾与人合伙做生意时吃了大亏,他便一心支持儿子上学。这招来了富人们的冷嘲热讽,而父亲的决心不可动摇。唐弢十四岁时,父亲甚至典押房屋,将他送到上海洋人办的华童公学。

家境十分艰难,但唐弢从小就很喜欢读书。有一件事让他铭心刻骨:父亲从乡下来看他,唐弢缠着父亲买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词源》。标价四块的价格比两担稻谷还贵。“能不能不买呢?”父亲犹豫着商量道。“买。我读书离不开它。”“太贵啊,你再想想?”父亲的声音已经发抖。“父亲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当晚,唐弢后悔得大哭一场。

等到他十七岁时,父亲因生活的重担变得精神失常了。唐弢只得被迫辍学,出来谋生。恰逢上海邮局招考,他顺利考入,成为一名邮局的拣信工。唐弢说自己走上文学道路与父亲之死不无关系。1933年除夕,父亲病故,他既伤怀逝者,又背负起父亲遗留的不轻的债务,“遭人白眼,受人冷遇,心头有驱不散的寂寞之感,要想发泄”。处女作《故乡的雨》,正是惆怅心境的写照,首次使用唐弢这一笔名,发表于当年的《申报》“自由谈”上。唐弢自此开始了近60年的文学生涯。

特务眼皮底下寄送信件

唐弢读书的爱好越发高涨。邮局的工作是三班倒,每班工作六小时,他便主动要求坐夜班,以便白天有充分时间跑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只要身边有一两块钱,他就遍访旧书铺,城隍庙、老西门、护龙桥,处处留下身影。他还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读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等进步书籍。唐弢最爱鲁迅犀利深刻的文字,《二心集》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他逐渐转变为一个思想左倾的进步青年。

1932年《申报》副刊由黎烈文接任主编,编辑思路革故鼎新,在社会上掀起了继《新青年》后的又一散文写作新潮,此后无数刊物效法,致使1933年被称为“小品文年”。唐弢这个名字便在这一年脱颖而出。眼界逐渐开阔的他,接连在《自由谈》副刊上发表杂文,从此一发不可收。他自谦“只配写些不入于‘艺术之宫’的‘鸡零狗碎’的杂文”,但更多时候,他是用杂文作为针砭时弊的工具。他后来回忆,即使“在整个‘孤岛’时期,我没有停止过杂文的写作”,“这使我更爱我的匕首,更多地愿为创作匕首式的杂文而努力”。唐弢一生数杂文创作数量最多,比较有名的《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等,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隽永的印记。

唐弢于1937年申请加入中共,组织让他先在党外工作为好。他于是借自己在邮局工作之便,为党员朋友和文艺界进步人士帮忙寄送了许多信件。当时军统和中统都派特务到邮局检查,“蒸汽法”、“针刺法”无所不尽其能,信件一多,还常搞突袭。唐弢和同事便会等特务抽查完后,再将托寄的信悄悄塞入信堆,或委托工人在最后封邮袋时将信投入。来信则“存局候领”,存在邮局等本人来领,不见痕迹。万一特务注意了,就由唐弢通知收信人不要来领。

因为书,唐弢在上海还结识了不少好友。徐家汇有个废品店,他常去淘书,在那儿认识了也爱寻书的高中生黄裳,后来成了莫逆之交。他在旧书摊前流连,还常常会遇见一位身穿长袍、腋下夹着几本旧书的中年人。数年后再次相遇,经人介绍才知是钱杏邨,大名鼎鼎的“阿英”,他也是上世纪30年代最早一批写作书话的文化人。著名书画家黄永玉一直感怀年轻时唐弢对他的关心。1940年唐弢已是上海邮局的甲等邮务员、部门领导。黄永玉每次一到上海邮局,唐弢无论有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帮他处理稿费。唐弢还多次带着他在上海四处奔走,找到一些有钱人,然后让黄永玉替他们画像,好多挣一点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孤岛”陷入日伪手中,环境险恶。直接讽刺的杂文无处可以发表,唐弢就改写以南明历史为题材的杂文,历数汉奸们的可耻下场。不久日伪弄清了他的身份,唐弢无法继续在邮局存身,只得暂时离开,直到抗战胜利,才重回邮局。

鲁迅的私淑弟子

唐弢与鲁迅结缘,还得从一件误会说起。唐弢1933年在“自由谈”副刊上接连发表《好现象》、《新脸谱》等杂文,笔锋锐利,生发跳脱,国民党的“文探”们一时认定“唐弢”是鲁迅的另一个笔名,群起围攻。所以等到1934年唐弢第一次见到鲁迅时,鲁迅诙谐地说:“唐先生做文章,我替你挨骂哩。”

唐弢与鲁迅的交往时间并不长,但在他心里,鲁迅俨然是一位精神导师,而且“又很随便,没有架子”。鲁迅也关注着这位青年作者的成长。他欣赏唐弢的史学修养,建议他参考日本《近代文艺笔祸史》,编一部近代中国文网史;也曾提醒他:“写《自由谈》上那样的短文,有限制,有束缚,对于作者,其实也并无好处,最好还是写长文章。”

鲁迅好书,尤好没有经过机器裁切的毛边本。唐弢受其影响,也特别钟爱毛边本“拙的美”,为此自称“毛边党”。1936年,当朋友告诉唐弢鲁迅去世的消息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哇哇大哭,接着大骂对方造谣,几乎有点情难自禁。他怀念鲁迅的散文《琐忆》,几件小事活生生勾勒出鲁迅对待青年们近乎傻气的热情,写得情真意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年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

鲁迅研究从此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938年复社计划出版《鲁迅全集》,唐弢自请参加了编辑和校对。七八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工作,一部600万字的《鲁迅全集》,短短四个月就全部问世,堪称奇迹。从1942年起,唐弢又一个人搜集、抄录、校对、考订没有收入《全集》的鲁迅散佚之作,先后编成《鲁迅全集补遗》(1946年)和《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52年)。

1944年,唐弢受郑振铎委托与刘哲民一起赴北平,几次拜访鲁迅原配朱安,终于成功劝说她放弃出售鲁迅藏书的念头,这一当时惊动文艺界的大事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后来唐弢甚至个人汇给朱安一千元帮她暂且维持生活。这批得以保存的珍贵书籍,为日后的“鲁迅研究”和鲁迅纪念馆的创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1949年后,唐弢撰写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鲁迅的美学思想》等一系列论著,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被公认为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

唐弢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的藏书家身份。他在《书城八记》中曾写道:“我有目的地买书,开始于1942年。那时住在上海徐家汇。日本侵略上海,一天几次警报,家家烧书,撕书,成批地当做废纸卖书。目睹文化浩劫,实在心痛得很,于是发了狠,别人卖书,我偏买书……”

浏览唐弢的藏品如入宝山,其中不乏新文学的初版本、毛边本和签名本,与极其稀见的1000多种当时的文学期刊,比如1921年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个白话诗集《女神》,其初版全世界仅余三部;1902年出版的《新小说》第一号;特殊的禁书版本《雪》,即巴金的《萌芽》;一些遭政治封杀只出版过一两期的进步文学刊物等等,不啻一部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因而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的美誉。

书话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学者文人都写过大量的题跋、藏书记及目录解题一类的文字,有的侧重校雠,有的侧重版本,也有的着重谈掌故。唐弢的书话受推崇,因为他既有继承,也有发挥,别开新流。他从1940年代开始写书话,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明确主张应以散文的笔法写书话,“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唐弢以他精于版本考订的学识,配合实际的丰富收藏,专攻新文学的书话。叶圣陶就曾评价唐弢:“古书讲究版本,你现在谈新书的版本,开拓了版本学的天地,很有意思。”

唐弢嗜书如命,在现代文学家中是出了名的。他家境并不富裕,以一人之力,如此可观的收藏可以想见背后的朴素节俭。他晚年身体虚弱,仍常去琉璃厂买书,一次买了两大摞拎不动,竟将拐棍当扁担将书挑上了公交车。快到家时,拐棍断了,他累得坐倒在地上,这一幕正好被下班回家的儿子看见,深深印在心底。唐弢逝世前未明确表示藏书何去何从,他的后辈说,作出将藏书悉数捐赠现代文学馆的决定,也是感动于父亲对书的痴迷。作家舒乙亲自参与了唐弢藏书的整理工作,他说,当把4万多册书拉走时,唐弢的家就空了,那一瞬间,舒乙想到一个词:家徒四壁。

未完成的夙愿《鲁迅传》

上世纪80年代就读大学中文系的人,对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不会陌生。1961年,中宣部和高教部组织编写一批大学文科教材,唐弢主编其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用了三年时间,写出征求意见稿,但被不久后的“文革”打乱,下半部分毁于一旦。直到1980年,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才全部出齐,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风行数十年。

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轰轰烈烈而来,这是新一代年轻人意欲打破曾经单纯以政治需要、意识形态来评判文学作品高下的窠臼。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被划入“清算”行列。尴尬窘困,可想而知,但七十多岁的唐弢却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发表一系列文章诚心诚意地检讨、反省。“譬如说对左翼作家联盟,功过两端,我们都叙述得不够充分。”“就作家的评价而言,现代文学史对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徐志摩、钱锺书、杨绛等的评价确实低了一点,适当地提高这些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必要的”等等。

唐弢总结自己为学的经验:“我的宗旨是遍读万卷书,读破书一卷。一般的书简单地浏览一下,好书就反复读、读破它。”他一生勤勉,自谦“成名早,底子差”,“我没读过正规大学,基本功不足。我的办法是下苦功边做边学。如果人家写一篇文章用两天时间,我就用四天时间,认真查材料,认真写。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

在74岁高龄,唐弢开始提笔写鲁迅传。当时陆续出版的鲁迅传记已有十部之多,他说:“我不想写第11部!”他决心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此做了极为详细的资料准备。比如为研究鲁迅学医的过程,他两赴日本作调查收集资料;为考查鲁迅杂文何以具有很强的论辩力,他曾阅览“绍兴师爷”办案的若干书面材料;为研究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不但读尼采,而且还比较了如卢卡契等人相关大部头的论著,写下心得……汪晖回忆,唐弢的鲁迅传起初定名为《鲁迅传——一个天才的颂歌》,但写完几章后,又改为《鲁迅传——一个伟大的悲剧的灵魂》,这之中也隐含了唐弢对中国社会和鲁迅不断深化的认识。

唐弢生前表示,自己有两个愿望,一是写《鲁迅传》,一是写现代文学史。他到晚年杂事缠身,多病的身体与极严谨的治学风格,终让《鲁迅传》成了未竟之志。1992年唐弢因病离世,《鲁迅传》在学术刊物上连载了十一章便戛然而止,只占全书计划的三分之一。夙愿未了,余响绕梁,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0)

相关推荐

  • 唐弢:爱书者,人自醉

    1984年4月采访唐弢. 喜欢藏书的人,爱写书话的人,唐弢先生是一个高高的标杆. 唐弢先生去世太早.他一九一三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一九九二年去世时,七十九岁. 他去世后,巴金先生一直希望他的全部藏书能 ...

  • 我的藏书【杂文】

    我的藏书【杂文】

  • 张士伟:鲁迅风骨数唐弢 —— 唐弢先生琐忆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我跟随唐弢先生轻轻地走进他的客厅 ...

  • 民进好故事:郑振铎的藏书癖

    朱永新按:日前在福建参观了郑振铎先生的纪念馆.他是民进的创始人之一和重要的领导人,也是一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本文讲述了他作 ...

  • 谢其章:“唐弢文库藏书目录”先睹记

    今年正值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藏书家唐弢先生九十周年诞辰.笔者有机会先期读到了即将编纂竣事的"唐弢文库藏书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虽然只是文字形态的&qu ...

  • 吴福辉先生与现代文学史六十年

    - 编者按 - 吴福辉先生(1939-2021)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师从北京大学王瑶先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现 ...

  • 鲁迅全集(1-18卷)

    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 ...

  • 胡竹峰:从鲁迅的书法谈起

    2018-10-20 00:00 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毕业文凭(执照),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谈鲁迅之前,先说其书法,我喜欢鲁迅的书法超过他的文章.读鲁迅书法,有种特别的味道.五四那帮舞文弄墨的 ...

  • 陈崇坤:一本未写完的日记

    一本未写完的日记 安徽怀宁  陈崇坤 那天阴沉的天空在下着细雨.陈志不便出门而静坐在书房里,他想写点什么,可又觉得没什么素材可写,不如从书柜里寻一本好看的小说,这样,就可以打发时间. 然,就在他寻小说 ...

  • 尹竹兰:一首未写完的情诗

    作者简介:尹竹兰,网名落雨的秋,云南宣威人,喜欢文学,自由职业,曾在<岭南文学>.<作家文坛>发表过七律,现代诗数首. 尹竹兰 作品 一首未写完的情诗 我们相识在这个季节里 你 ...

  • 【名人笔下的郁达夫4】唐弢 :记郁达夫

    郁达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很多人试图从小说中去了解他,往往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抑郁的.神经质的人,因而也给人造成了"颓废"的印象.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与郁达夫有过交往的名人吧,在他们 ...

  • 褚遂良小楷《诗唐风》现身,这字写得……

    褚遂良传世作品不多,仅有的几种人们大多耳熟能详. 今天介绍一件不多见的小楷,请各位断断真伪. 内容是抄写的诗经,字端庄稳健,笔画没有多大粗细变化,字排布如算子,乍一看,完全没有"褚体&quo ...

  • 汪晖|“火湖”在前:记唐弢

    "今年1月4日的傍晚,我突然接到若昕的电话,告以先生已于上午仙逝.我站在路边电话亭的高台上,听任冬天的寒风吹拂,心头的记忆却怎么也连不成片.为先生的丧事和纪念活动而奔波,劳人碌碌,回忆却如冬 ...

  • 名字带「馨」字笔画多一直写不好,唐老师带你详解,写好并不难

    名字带「馨」字笔画多一直写不好,唐老师带你详解,写好并不难

  • 刘心武:汪曾祺想写未写的小说

    汪老有写作冲动却并未成篇,使我少了一桩特殊的念想,更是时下汪粉的极大遗憾. 1983年在西安(左起:贾平凹.刘心武.林斤澜,右二汪曾祺) 上世纪八十代初我常和汪曾祺.林斤澜一起参加笔会.游览各处,记得 ...

  • 那些迟迟未写、各有古怪、需谨慎报考的院校 | 真题分析完结篇

    -TuTouSuo- 咱们终于迎来真题分析最后一讲了! 伴随着五月即将落下帷幕,绝大多数弟弟妹妹的择校应该告一段落,无论是否最终确定下来,我估摸着大家至少有个大致的方向--所以在关于择校的最后一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