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系统(ymphatic system)由淋巴管、淋巴结、脾和胸腺等组成。淋巴管收集全身的淋巴液,最后经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流入静脉。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在于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同时可调节体液平衡,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淋巴液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大分子物质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等带回到血液中,从而维持血浆蛋白的正常浓度。另外,淋巴系统也是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经由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因此来自小肠的淋巴液呈乳糜状。在创伤、手术或感染等病理情况下,损伤的淋巴管能再生,有多种因素参与其再生过程。
(一)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特点及通透性
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没有基膜和周细胞,故通透性极高。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皮细胞呈叠瓦状排列,构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图4-31)。此外,当组织间隙中积聚较多的组织液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丝可将叠瓦状排列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时,组织液及其中的较大的分子(如渗出的血浆蛋白)乃至红细胞等可通过此间隙内流,同时通过单向活瓣作用限制其倒流,有利于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值得注意的是,当机体内部存在有感染因素时,组织液中渗出的血浆蛋白和细菌也可通过此途径进入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来源于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高则组织液的吸收速度快。组织液一旦进入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因而其成分与该处的组织液非常相近。毛细淋巴管彼此吻合成网,逐渐汇合成较大的集合淋巴管,后者的管壁中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另外,淋巴管中有瓣膜,使淋巴液不能倒流。集合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淋巴管腔内的瓣膜共同构成“淋巴管泵”,促进淋巴液向心回流。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来自右侧头颈部、右臂和右胸部约20ml淋巴液经由右淋巴导管导入静脉,其余100ml淋巴液通过胸导管导入静脉。人体每天生成2 ~4L淋巴液,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二)影响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如前所述,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是促进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以下几种可使组织液压力增加的情况都能使淋巴液的生成增多: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由淋巴管壁中少量的平滑肌和单向瓣膜构成的“淋巴管泵'可促进淋巴回流,防止淋巴液倒流。此外,外周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相邻动脉的搏动以及外部物体对组织的压迫等,都能促进淋巴液的回流。而淋巴管和淋巴结急慢性炎症(如丹毒)、肉芽肿形成、丝虫虫体等均可引起淋巴系统阻塞,导致淋巴液滞留、淋巴窦和淋巴管扩张,造成淋巴水肿。由于淋巴液中含有蛋白质,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增生的纤维组织又可加重淋巴液的滞留。对于急性淋巴水肿,机体可通过淋巴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巨噬细胞分解大分子蛋白质功能的增强,发挥代偿性调节的机制,故大多可自行消退;然而病变处瘢痕组织的成熟,新生的毛细淋巴管逐渐消失,扩张淋巴管的瓣膜功能减退或丧失,淋巴管壁肌纤维萎缩,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等将导致急性淋巴水肿后的数月或数年,水肿又再出现,发展成为不可逆的慢性淋巴水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