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者的几句肺腑之言
“心向往之!”
书的名字叫:《巴芒演义》,作者唐朝,早就已经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只是财务自由,更多是行动上的自由,以及心理的自由。
他是一名相当优秀的投资者,方法务实有效,而且愿意分享,从他的几本书里,我都能有一些收获,这次他出了《巴芒演义》这本接地气的书,其实我第一时间就买回来看了,只是拖了许久才写一篇阅读感受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讲,是有很多参考借鉴意义的,如果你是初学者,用心的话会有很多笔记。
但对于我来说,很多参考书籍我都看过了,所以有一些地方能引起共鸣,但不至于到想要写感受的地步,所以,这篇阅读感受也不会太长,只挑了一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讲讲自己的一些体会,下面是书的链接。
1. 正如前面格雷厄姆经历过的,只要使用杠杆,就相当于将命运交给了市场上最疯狂和愚蠢的人。出借资金的人以市价为衡量标准,要求追加保证金或者要求斩仓,无论这价格是不是有疯子或傻子造成的。
前段时间在雪球上,关于“要不要使用杠杆”这个话题,网友们争得非常激烈,这个话题是由我的一位朋友写的一篇长文引起的,在文章中,他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使用杠杆,结果有更多人跳出来,试图证明他的观点是错的。
令人遗憾的是,杠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因为这符合人的“赌性”,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其实禁止也没用,总会有人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杠杆就会永远存在。
说的直白点,杠杆就是“借钱”,用在股票市场里,就是所谓的“融资融券”,翻译再直白一点,就是“借钱炒股”,券商以一定的利率,比如说8%,借钱给你买股票,赚了你给利息,如果股价下跌达到一定标准,需要你继续往账户里补钱,如果你不补,就会被强制清仓,俗称“爆仓”。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你有钱,为什么要去借钱炒股?如果你没钱,你又哪来的信心在股价下跌时有钱补进去?
这是一个逻辑上就无解的题目。
尤其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黑天鹅频出的世界中,像2015年股灾那种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大量的融资账户“爆仓”,换句话说就是一分钱不剩,很多人欠下一屁股债,默默开始还债、甚至有人轻生,这一切,都是杠杆——或者说背后的贪婪——造成的后果。
我请读者都清醒头脑,不要去干这种傻事。
2. 巴菲特一生的事业,如果要完整表述,应该是:找到利息低廉的长期资金,然后将其配置在能产生现金流的高回报企业上……巴菲特的心脏砰砰得加速了:免费甚至负利率的杠杆,要是被一名投资高手掌控,能带来多少利润?
作者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作为投资人,我们的工作是做好资本配置,说的直白点,“哪个收益高,我投哪个”,一切投资都要以这个为标准去检验。
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比如作者会“保持满仓”,然后在更好机会出现时,果断卖出比较起来收益率较低的那个投资,去买那个更好的机会。
对我来说,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成本”是一个魔咒,要做到持续不考虑成本,只考虑机会,太难太难。
所以,我的做法是保留相当部分的资金,在买入一家公司之前,做好足够保守的买入计划,在没有机会的时候,把钱放在活期理财产品里面,耐心等待。
事实上,投资这几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一个道理:股市里充满了机会,永远不要说“错过这个价格就再也没有了”之类的话。
本质上来讲,巴菲特是在借钱炒股,只不过他借来的钱第一不要利息,第二可以看做是永续资金,对于这样的负债,我也想有多少给我多少,只是没有这样的好命。
3. 在好企业里,你会做出一个接一个的轻松决定,而差企业的决定常常是在不同的痛苦之间做选择。
这段芒格的话,绝对是至理名言,而且一开始投资时,很难体会到其中深意,等在股市中有了一定的历练,经历过不同的企业和牛熊市,才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其实,这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适用的:做对的事,跟对的人,选好的企业,远远重要过拼命做事、大量交友和选择便宜的烂企业。
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单拿投资来讲,如果你选择一家好的企业,你的状态很可能是“像个傻子一样无所事事”,然而利润会源源而来。
因为,好的企业里会不断飞出正向的黑天鹅,而烂企业里,到处都是你看不到的蟑螂,他们会在某个黄昏或者夜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恶心你之后迅速跑开。
芒格是怎么意识到这些的呢?跟他最早的职业——律师——有关系,他发现:越是优秀的人,找律师处理麻烦的概率越低,因为优秀的人有好的习惯,更容易避开麻烦,而只有那些性格和习惯中隐藏着滋生麻烦种子的人,才会频繁去找律师。
所以,芒格意识到:好公司的文化特质和生意属性,让这些公司往往会持续顺利,而且由于优秀的特质,这些公司往往会挑战更高的上限。而那些天然就有问题的公司,则注定会耗费巨大心力解决一个麻烦以后,后面跟着一堆麻烦。
买入前者,你会心情舒畅,等着公司给你创造更多惊喜,买入后者,你会担惊受怕,天天忙着应付公司给你带来的各种惊吓。
从我自己来说,这些年我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鲁泰开始,我不再追求企业的便宜和“稳健”,价格容易变成虚假的“安全边际”,只有好企业本身,才能对抗这个变化不断的世界,换句话说:好企业是重要的安全边际。
4. 在芒格心中,积累金钱并非是唯一有趣的事情,甚至算不上最有趣的事情。他曾经投资600万美元开办船厂,雇佣了97名技术人员和工人,花费3年时间,建造了一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双体船。大船建造完毕后,芒格出资帮所有工人都找到新工作,然后解散了这家船厂。这一切,只因芒格觉得偶尔做做异想天开的事情很有趣。
查理芒格的一生,是精彩、体面的一生,他真的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既追求自己内心的丰饶和思想的睿智,又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快乐。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说他和巴菲特的选择谁是对的,后者选择非常节俭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把所得最终再回报给社会,而芒格的选择,则更接近于普通人想要的生活: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完全不用考虑价格因素。
早些年的时候,我的消费风格是和巴菲特非常接近的,刚毕业的时候,在深圳这种地方,我一个月所有的花费(包含了一个月合租的租金1400元)才2500-3000元,虽然有经常出差、出行吃饭可以报销的原因,但是这个花费几乎是我同龄人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那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好的,这些年下来,手头上宽裕一些了(其实刚毕业的时候按照同龄人的标准,我也绝对算不上穷,只不过钱都拿去买股票了),我也会逐步思考生活的意义,现在我也在慢慢地扩充自己的消费范围,争取买好东西、少买一些,目前来看带来的幸福感非常好。
5. 这些人(格雷厄姆、戴维斯、保险巨头AIG董事长格林伯格、《证券分析》作者之一多德、GEICO前任CEO戴维森)都没有提前发现盖可保险的衰落。这个事实或许足以提醒我们:保险也相对复杂,单纯从财报数据上很难分析其未来……(以下这段来自巴菲特致股东信)对于任何保险公司报告的盈利数字,你应该保持高度怀疑的态度(包括我们在内)。过去十年的记录显示,即便是很多业内名声显赫的保险公司,他们当初报告的盈利数据后来都被证明错得离谱。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分析中国平安?
有三个原因,上面摘录这两段话帮我做了第一个原因的解答。
保险业可以完美地诠释两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财务报表展示出来的利润数据有可能错得多么离谱。
投资者要时刻在头脑中记得一句话,“利润只是一种建议”,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想要操作是一定有空间的,尤其是在保险这样的行业,在没有发生赔付之前,一切都看起来是美好的,但只有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才能知道公司的利润有几分真假。
第二个事情是,“精准的错误”可以被展示地多么淋漓尽致。
保险公司付钱最多的人,应该就是精算团队了,用各种精确的模型,将各种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想要几位要几位,这些数据给人一种感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只是如果方向发生错误,精准没有任何作用,何况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在出事以前没人知道。
不分析平安的第二个原因,是这家公司过去的财务表现不符合我的选择标准,具体标准之前文章里我说过几次。
第三个原因则是,这家公司太复杂了,30多家专业公司,涵盖各个领域,而且几家大的公司都是风险聚集的金融公司,另外自上而下管控如此之严,也不符合我“自上而上好过自下而上”的价值观。
最后,说说这些年对作者唐朝的一些观察。
他的风格非常务实,也是有效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有相当的学习意义。
我最佩服(或者说向往)他的一点是:非常享受自己的状态。
他的经历也是相当坎坷的,事业单位干过,炒期货爆过仓,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理论,并将它融入了生活,我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实现了“自由”的投资人。
这种自由不光体现在钱的方面,也体现在心性和行为上,只要不伤害他人,他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我个人而言,他的这种状态是我的榜样。
一个投资者,和一名隐士,有许多相似之处,能“大隐隐于市”,也能穿梭于滚滚红尘,“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转身离开时,背影潇洒如电影《哪吒》中的太乙真人,哈哈~
伊利股份的下一篇分析文章,已经写好了,预计周二晚上,跟各位见面,我们到时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