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凯湖“多病缠身”,水质恶化,泥沙淤积,如今变成死水湖?
说起兴凯湖,知道的人肯定不在少数,毕竟兴凯湖的大白鱼可是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自古就闻名遐迩,备受好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兴凯湖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湖泊,而是由大小两部分组成。其中,大兴凯湖属于中俄界湖,小兴凯湖才是我国独有的内湖(如下图所示)。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东部,流域面积多达3.6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的面积为1080平方公里。湖区植被丰富,水草众多,东南部密布沼泽和芦苇,为鱼类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兴凯湖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有50余鱼类,是当地渔民的“聚宝盆”。
上世纪90年代的兴凯湖渔民
然而2012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却显示:小兴凯湖的水质已经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与此同时,湖区蓝藻水华也有抬头之势,湿地公园栈桥附近的蓝藻尤其严重。随着周边开发力度逐渐增大,农业退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湖中,导致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小兴凯湖也因此患上了“污水病”。
小兴凯湖:黑龙江省重要的“天然鱼塘”
小兴凯湖位于大兴凯湖的北部,两个湖泊之间只有一岗相隔,湖区有两个泄洪闸相连通。小兴凯湖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4.5公里,大部分湖区水深只有1~2米,最深处也只不过4~5米。众所周知,浅水湖泊的水质净化能力低,但同样也不利于形成温跃层,对水中氧气及营养盐的对流较为有利。
小兴凯湖
另外,正是因为水位较浅、光照条件好,小兴凯湖中才生长出了丰富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各类水草布满全湖,品种多达38种,是天然的鱼类产卵场。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自小兴凯湖1951年建立渔场以来,渔业捕捞就被视为了一项重要的生产功能。在1958年,小兴凯湖的捕鱼产量达到了837吨,其中85%以上都是鲫鱼。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过度捕捞,湖中的渔业资源很快就严重衰退,鲫鱼、翘嘴红鲌、青梢红鲌等优势鱼种纷纷朝着小型化方向演化。到了1963年,湖鱼的捕捞产量已经回落到了223吨,难以支撑起高强度的捕捞需求。
小兴凯湖渔民正在捕鱼,1998年
无奈之下,小兴凯湖渔场在1972年开始封湖育鱼,让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但效果却乏善可陈。进入新世纪以来,渔场转变了管理思路,通过增加投放苗种的数量和规格来提高回捕率,收效颇丰。比如在2008年,渔场工作人员往小兴凯湖中共投放了21.4万斤的优质鱼苗,2009年投放了24.8万斤,2010年投放了27.7万斤,2011年进一步增多,直接投放了50多万斤鱼苗。
小兴凯湖鱼苗
通过大量投放苗种,小兴凯湖变成了更加纯粹的“人工渔场”,产量逐年升高。但随着人为干预增加,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兴凯湖的生态逐渐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小兴凯湖的危机:30年患上“污水病”
在2013年,研究人员在对小兴凯湖周边进行生态调查时发现:小兴凯湖水体的氮磷含量已经超标,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此前中国环境公报公布的调查结果。从80年代算起,小兴凯湖患上“污水病”也只不过用了30年时间里,速度之快,让人唏嘘!
除了富营养化,小兴凯湖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困境:湖区沼泽化。
研究人员设置的13个采样站点
在研究人员设置的13个采样站点中,沼泽化综合指标在0.143~4之间,其中综合指标位于3~4的采样点有9个——这意味着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的湖泊已经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至于沼泽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周边垦殖活动、农业退水引发了大量的泥沙流失,由此输送到小兴凯湖的泥沙量为27.9万吨/年,进一步加剧了浅滩的沼泽化进程。
穆棱河流域(小兴凯湖上游)
据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小兴凯湖保护区内的天然湿地已经减少了260平方公里,鱼类的产卵场大量丧失。在泥沙长期的淤积作用下,小兴凯湖的湖盆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高了0.28~0.36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沼泽化的趋势目前还在进一步加剧。
除了以上两点“生态病”,小兴凯湖还受到了湖区周边其他人为活动的威胁,比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兴建化工厂等等。经检验,小兴凯湖中的鲤鱼、黄颡鱼、黑鱼、大白鱼等主要经济鱼类都检测出了DDT、六六六等农药成分,鱼类的急性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渔业生产敲响了警钟——“隔壁”的大兴凯湖,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小兴凯湖的“污水病”,到底该怎么治?
近年来,以富营养化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小兴凯湖的渔业发展。那么对于这种“污水病”,到底该采取什么治理措施呢?
经调查,小兴凯湖大部分湖区都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可能有人会说了,可以向小兴凯湖中引入滤食性鱼类,帮助清除掉蓝藻等有害藻华,改善水质。思路确实如此,但滤食性性鱼类的选择也有讲究,鲢鱼、鳙鱼是目前公认的“除藻能手”,在大水面尤其受欢迎。大银鱼等小型鱼类虽然也是滤食性鱼类,但并不是最佳选择,草率引种反而会酿成惨剧。
雌雄大银鱼
事实上,小兴凯湖已经吃过大银鱼的亏了,而且教训惨痛,值得警醒。
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地专家将大银鱼引入到了小兴凯湖中。由于这种鱼繁殖能力强悍,性成熟时间短,再加上当时的小兴凯湖水质优良,大银鱼移植之后便“如鱼得水”,很快就抢占了湖内的饵料资源。在大肆扩张的同时,大银鱼还疯狂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当地的土著鱼类逐渐因为竞争失利而“黯然消沉”。
捕捞银鱼
不仅如此,大银鱼还给翘嘴红鲌等鱼类带来了“二次伤害”。大银鱼规格较小,渔民网目捕捉银鱼时的网目最大只有2公分左右,因此往往会把大白鱼等大型鱼类及其幼鱼一同捕出,从而间接给其他鱼类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一度导致大白鱼等鱼类资源衰退。
兴凯湖大白鱼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国内因移植大银鱼而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大银鱼也因此登上了物种移植的“黑名单”,成了人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近年来,鲢鱼和鳙鱼成为了放流的主流对象,效果明显优于大银鱼,而且这两种鱼都不会对土著鱼造成威胁,是当前绝对的“治水主力”。
“鲢鳙治水”的成功率虽然达不到百分之百,但是太湖、武汉东湖、千岛湖、滇池的案例均表明:鲢鳙控水是目前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改水方式,养成之后而且还能够增加渔业产量,提高渔民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
对于小兴凯湖的危机和治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