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红色文化简介39: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350公顷,约合5200亩。
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再现诗画意境,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被当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
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竹 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