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委成员评语

中篇小说奖

第一轮投票

★3票

《候鸟的勇敢》

《收获》2018年第2期 作者:迟子建

毕飞宇:迟子建一直很稳健,我们几乎看不到她有失水准的作品,在如此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这个很难得。我同意袁敏对迟子建短篇小说的看法,实际上我对《炖马靴》的感觉也很好,一个极端的环境,面对一个敌对的人和一匹独眼的狼,在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这两个层面,迟子建做了十分出色的处理。话虽然这么说,我还是愿意放弃《炖马靴》,我更愿意把迟子建放在中篇小说里来讨论,理由很简单,《候鸟的勇敢》更丰富,也更能体现迟子建的整体风貌。

李敬泽:《候鸟的勇敢》是见天地的小说,心事浩茫,因为人事、心事是天地间事。这固然是迟子建一贯的美学风格,但到此,层层叠叠、风起云回,天地自然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苍劲。她一直是具有独特表意结构的作家,而《候鸟的勇敢》证明,她的结构在扩展生长,她的气象如俯瞰群山。

阿 来:《候鸟的勇敢》,我冲名字一眼就认出这出自迟子建而不是其他人的笔下。对人物关系的编织,她一直能处理得自然有序。这回加上了一个大背景,即东北人的南下,也就是东北人的流失,将这样的社会问题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连接,且能够做到自然天成,并不容易。但这部小说对此处理得驾轻就熟,不留匠气的痕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的社会心态之下,又交织了自然心态和复调式伤情,森林在季风中变幻,候鸟离去归来,那是四季更迭的美丽,为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抹上了坚韧的、哀伤的动人吸引力。这一切同时又是高于人伦的自然法则,以无言的魂魄为我们带来启示。

★3票

《生死恋》

《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 作者:王蒙

李 洱:八十年代初的王蒙,似乎曾给小说提供某种芯片。随着芯片的本土化和升级换代,王蒙小说的技术意义已经大约可以忽略不计。但王蒙写作的另外一种意义,不断凸显:他作为一个“剧中人”的“剧作家”,以回顾的姿态,讲述他所看所思所想的经历。他是观察者,是同谋,也是记录者。王蒙近期的中篇小说,以《生死恋》为代表,我曾以梅尧臣的两句诗“野凫眠岸有閑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来形容。围绕着苏尔堡和单立红的爱情故事,小说胡连八扯,写出了《杂色》的意味。王蒙的这篇小说,已经不能单纯地以小说来看待,或许应该看成某种“读物”。他的小说越来越随意,在小说的叙事主干之外,有各种闲笔,充满烟火气。“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而王蒙的“老更成”,不同于庾信晚年的苍凉沉郁、隐晦曲折,而接近于庾信的另一面,即:造句能新,使事无迹。

袁 敏:有人说,文学最难的是,在青春的时候能写出沧桑,而到沧桑的时候还能写出青春。

王蒙先生能在八十多岁的耄耋之年,写出《生死恋》这样充满青春热血的爱情小说,这和他对生活、对未知,永葆恒定不灭的兴趣和追逐的热情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对他肃然起敬的根本原因。有些作家到他这个年龄,即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生死恋》如行云流水,却力透纸背;看似家长里短,实质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写爱情,却寄托着作者对世间万象、人生悖论的深沉思考。

★1票

《鲛在水中央》

《收获》2019年第1期 作者:孙频

陈东捷:小说事关一桩杀人案,但案件本身甚至作案动机,在作品中都语焉不详地轻轻带过。隐姓埋名的岁月为怀揣秘密的主人公打开了生活的异度空间。寂静的叙述语调魔法般剥去了世俗的喧嚣,貌似平静的山居生活中,掩藏与窥视若隐若现,被压抑的躁动暗中涌动。节制的叙述为作品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张力。

★1票

《青霉素》

《收获》2019年第3期 作者:尹学芸

叶兆言:流畅的风俗画面,让青霉素有了故事,人物跃然纸上。

★1票

《诗眼倦天涯》

《收获》2019年第5期 作者:徐皓峰

程永新:《诗眼倦天涯》与当下的小说风尚不同,它以清简别致的语言、诡谲绚烂的想象,创造性地复活了一个疆域广袤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风貌。鲜血与尊严、爱情与权谋、家国与异域、山河与风物纵横交错,是万象亦是一念,成就一幅极富戏剧性却又清淡幽远的美学图景。

第二轮投票

★6票

《候鸟的勇敢》

《收获》2018年第2期 作者:迟子建

(评语见前)

★3票

《生死恋》

《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 作者:王蒙

(评语见前)

中篇小说提名奖

第一轮投票

★5票

《鲛在水中央》

《收获》2019年第1期 作者:孙频

叶兆言:似真似幻,紧张的故事,运用了不紧张的叙述,游刃有余。

毕飞宇:孙频我熟悉,在阅读之前,我就可以预判她的色彩,黑,黑压压的,就这么过来了。但是《鲛在水中央》不是这样,它的亮度显然不同了,这是让我吃惊的地方。这是一个作家挑战自我之后的色彩,我们不该忽视孙频的这种挑战。

李敬泽:水中之“鲛”既喻指着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图景,又同时暗示着一种沉默的、底部的此在。相对于简单的社会学解说,孙频在此所打开的,其实是一个更具内在性的层面——第一人称如何在内部言说中勘探自我——有意思的是,在小说中这种言说并非一个现实动作,而是一种康德式的情景,对着水,对着星空。

(另外评语见前)

★4票

《骨肉》

《收获》2019年第6期 作者:马小淘

李 洱:这个看上去吊儿郎当的叙事,其实有着相当沉痛的自省。我起初认为,它写的是身份认同问题,后来发现虽然有关系,但不完全是,而是对自我的反省。这个自我,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那么,这当中发生了什么状况?小说写了爱,写了死,写了私奔,写了日常生活的消耗,所有这些都成了对自我的磨损。小说取材角度比较刁钻,虽然内部可阐释的空间比较有限,但叙事语言有自己的特色。在我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李敬泽:马小淘展现了她设定和处理复杂的日常生活境遇的高超能力。一切都是令人信服的,但重要的是,她那种既坚定又极为警觉、狐疑的态度。似乎是,没有人比她更相信世界应该好,对此也没有人比她更为怀疑。这种针尖对麦芒的闪烁造就了她特有的力量。

陈东捷:《骨肉》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相较同类作品又具备奇异的特质。女孩与养父之间以插科打诨式的交流表现亲密无间的亲情,又对弃门而出的生母和陌生的生父充满怨恨。但随着情节的推进,背负道德骂名的亲生父母在另一种审视标准下实现了自足。在现实的羁绊、情感的予取和伦理的拷问中,“这一个”的成长终将完成。

袁 敏:马小淘的小说辨识度很高,她的语言很特别,乖张、跋扈、浑不吝,但却透着冷峻、清醒和犀利。在我这个年龄,阅读的偏好或许有点狭窄和落伍,对一些时尚新锐的年轻作家的作品,我承认他们的活力四射和才华横溢,却不一定会喜欢。但是很奇怪,马小淘的小说,总能让我莫名兴奋。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就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她的文字像一匹拽不住的神驹,撒开四蹄,奔腾而去,那种一泻千里的势头,在别的小说中感受不到。

也许正是因为说不清楚,纵然喜欢,也常常烂在肚子里罢了。

这回读《骨肉》,突然有一种要把喜欢说出来的冲动。

小说写了一对没有血亲关系的父女,在日积月累的真切生活中重建了一种骨肉亲情,最终完成“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关系。让我吃惊的是,小说一如既往的犀利文字中,出现了罕见的柔软,这种柔软还体现在大量精心选择的细节展示中,以至小说结尾处写到没有血缘的养父心脏病去世,而那个提供精子、血浓于水的生父依然安康,“可是我心里空茫一片,切实地感到双亲死去后溃不成军的悲恸”。读到这里,潸然泪下。任何评价的文字都不及小说本身打动人的力量。

★3票

《甜蜜点》

《当代》2018年第2期 作者:须一瓜

毕飞宇:我不知道须一瓜的“甜蜜点”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另一个说法,我们这些体育爱好者更习惯于说“甜区”。甜区就是球拍上最佳的发力区域,在不在这个区域,打出的球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小小的区域。它的本质其实就是精确度。须一瓜很懂“甜区”的价值和意义,须一瓜的作品总是有力量,不是她力量大,其实是她的判断好,落点准。她总能在“甜区”有所贡献。

李敬泽:须一瓜有时会让人想起狄更斯。于人世与人性,她是无餍的、缜密的收藏家,又有一种庄严的感伤。在《甜蜜点》中,人空无依傍,艰难地自我辨认、自我持守,在混乱中发出微光,这似乎是须一瓜的执念所在,她恰在这一点上呼应着狄更斯,由这一点执念生出宽阔丰富。

阿 来:当今很多小说叙事文笔过于精致,反倒是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包含更多生活现象的小说更具冲击力。过于复合化的叙事会有太多冲突,与生活产生过度的联系。《甜蜜点》也有一种匠心,这点看小说的结构、悬念的设置就可以知道,但它保存了鲜活的,也是残酷的生活场景。

中篇未获奖小说

★3票

《洛杉矶的蓝花楹》

《江南》2018年第3期 作者:南翔

叶兆言:故事发生在异国他乡,仍然有中国情调、东方风韵,既浪漫,又现实。

袁 敏:蓝花楹虽然清丽脱俗,但却有着忧郁冷淡的气质,其花语的关键词是“在绝望中等待爱情”。小说取名为《洛杉矶的蓝花楹》,显然昭示了一场无望的爱情。

女主人公因其丈夫出轨而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带着儿子来到洛杉矶做访问学者,其实是想逃离自己在传统道德桎梏下过着的虚伪、矫情、缺乏尊严的生活。作为一个异乡人,漂泊的生存境遇,孤独的精神状态,都使得她干渴的内心充满对雨露的渴望,或许她并不自知。当自信、天真的洛斯尔宛如一根火柴,点燃了她对爱的憧憬时,她的情感与身体轻易地就沦陷了。一方面,她很享受洛斯尔带给她爱的滋养;而另一方面,她又对自己的冲动失据表现出无比的焦虑与彷徨。这样的自我矛盾让两个相爱者之间拉开了心灵的距离,而这距离无法弥合,也让女主人公的逃离彻底失败。

描写中国人在异域的故事很多,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相逢中探讨人类情感困境,也并不新鲜,但是《洛杉矶的蓝花楹》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双向视角,以中观西的同时,也以西观中,让读者体悟到那些因民族与文化传统而生的误会和成见,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二轮投票

★8票

《骨肉》

《收获》2019年第6期 作者:马小淘

毕飞宇:马小淘的作品我总共就读过两篇,上一次是很多年前了,具体的内容其实也想不起来了,《骨肉》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多年之前的阅读,既熟悉,也不熟悉。气质上有它的连贯性,有些犯浑的。这是一个成长中的作家,应该有空间。

(另外评语见前)

★5票

《甜蜜点》

《当代》2018年第2期 作者:须一瓜

(评语见前)

★4票

《洛杉矶的蓝花楹》

《江南》2018年第3期 作者:南翔

(评语见前)

★3票

《洛杉矶的蓝花楹》

《江南》2018年第3期 作者:南翔

(评语见前)

★2票

《诗眼倦天涯》

《收获》2019年第5期 作者:徐皓峰

李 洱: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徐皓峰的小说。首先是题目吸引我。我们都知道,这题目来自张可久的散曲:“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巻,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我也必须说,小说并没有达到张可久所描述的那种境界,但显示了作者借虚构武林、江湖恩怨、佛门教规,来写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的相互生成和拆解。故事是旧故事,主题是老主题,但作者把它们盘活了。

(另外评语见前)

★2票

《小花旦的故事》

《山西文学》2018年第6期 作者:王占黑

袁 敏:说实话,这篇小说我是放到最后读的,因为没有太多期待。离开编辑岗位数年,对新人新作显然有点疏离了。看王占黑这个陌生的名字,最初猜想应该是个中年男子,大概还是个农村作者。及至读到小說,竟然读出了一点《繁花》的味道,便有点意外,上网搜索,大吃一惊,作者居然是个“90后”小女生,还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真正的学院派。她不写这个年龄段的新生代作家惯常写的校园青春、成长经历、时尚爱情,却把目光聚焦在上海滩的爷爷奶奶辈,写民间爷叔的日常生活,写城市贫民的真实现状,不粉饰、不夸张,不哀其不幸,也不怒其不争,只是细腻地勾勒出人物素描,世态凉薄尽在其中,悲悯情怀溢出笔端。文字朴实,方言运用自然,细节描写生动,可谓是继承写实主义传统的上佳之作。

程永新:字里行间弥漫着南方的生活气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在上海街道的变迁中生动刻画出了“小花旦”——一个热爱跳舞的大爷的人物形象。由此看出,更年轻的一代写作者,能够以较为平情、冷静的态度去把握个人和城市的关系。

★2票

《基本美》

《收获》2018年第1期 作者:周嘉宁

李 洱:这个故事,透露出年轻作家少有的叙事野心,小说试图讨论的问题,也极为复杂。从表面看,涉及到香港与内陆的男女情感,其实里面包含着自身携带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对方和自己。小说对情绪的处理,很有分寸感:相聚即是疏离,迎面或是对峙,误会却是契机。这篇小说,显示了年轻作家少有的视野和方法。这篇小说,让我想起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菲雅尔塔的春天》,不过,这里没有流亡和乡愁,有的是流失和挽留。

★1票

《请为我喝彩》

《十月》2019年第5期 作者:孟小书

陈东捷:小说从娱乐圈截取了若干图景,若干人物活动其间。梦想、挫折、虚荣、真情、欺骗往来穿插,作品镜头不断切换,并没有刻意的结构,貌似芜杂凌乱的叙述,以原生态的方式还原着场景和人物,与名利场纷纭的世事形成了同构关系。

★1票

《青霉素》

《收获》2019年第3期 作者:尹学芸

程永新:《青霉素》以“王云丫”半儿童半成人的视角,迷宫式地叙述了赤脚医生刘正坤被强悍霸道的母亲控制后的心理畸变。小说描摹的是乡村政治背景下的鸡毛蒜皮,蕴藏的是时代的诡谲与心灵的明灭,其叙事举重若轻,颇具张力。

(另外评语见前)

★1票

《开屏术》

《钟山》2019年第4期 作者:田耳

程永新:让骄傲的孔雀应声开屏,这样的奇巧淫技,现实中未必有,小说中不妨在。《开屏术》以工匠精神缓慢稳实地铺展想象空间,基于写实,间杂夸张,因而略显荒诞,讥时讽世但主体平和宽厚,在揭示时代荒诞的同时又透露出人世的温暖。

★1票

《海里岸上》

《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作者:林森

★1票

《寂静史》

《钟山》2018年第6期 作者:罗伟章

★1票

《生死恋》

《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 作者:王蒙

叶兆言:宝刀不老,灵气犹存,在同辈作家中,几乎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另外评语见前)

★0票

《来访者》

《长江文艺》2019年第13期 作者:蔡东

(终评委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第一轮投票

★4票

《等待摩西》

《十月》2018年第1期 作者:莫言

叶兆言:莫言仍然是位值得相信的作家,他的成功和出色,并没有因为诺奖受到影响,我无法掩饰对这篇作品的喜欢。

★2票

《禁指》

《十月》2018年第5期 作者:斯继东

李 洱:这篇小说,我是第二次看,第一次是在它进入2018年的“收获文学排行榜”的时候。小说写得相当冷静、干净、不急不躁,有点月白风清的意思,在当代短篇小说中,显得身姿绰约。“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这是小说里引用的一句诗,我不知道这首诗的出处,但觉得,用得很微妙。我想,读者的喜爱,或许就是他召来的阳春吧。

陈东捷:《禁指》把当代生活置入中国传统古典音调格律之中,琐屑的日子、往昔的伤痛和无常的命运,在波澜不惊的从容叙述中,化为美学意义上的存在。消弭固有的执念与世界和解,小说中人物在放下的同时获得了自由与安宁。从形式到态度,作品有效地化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拓展了当代短篇小说的叙事空间。

★1票

《炖马靴》

《钟山》2019年第1期 作者:迟子建

★1票

《迟到的青年》

《天涯》2019年第6期 作者:黄锦树

程永新:《迟到的青年》讲述弃子的一生。在无根的大地和海洋上飘零,时间皱褶如掌纹,一次次的迟到是对现代和国族的反讽。他的哀告有泪,变形中又镌刻着汉语的密码,这是他华丽而隐秘的文身,在回旋和反复中成就动人的叹息和故事。作者对时间的掌控驾轻就熟,时间在这篇小说里既是隐喻又是主题。

★1票

《逍遥游》

《收获》2018年第4期 作者:班宇

第二轮投票

★5票

《等待摩西》

《十月》2018年第1期 作者:莫言

(评语见前)

★4票

《禁指》

《十月》2018年第5期 作者:斯继东

李敬泽:《禁指》体现着短篇小说的美德:克制、凝练、羞涩。这是一篇优雅的小说,它的优雅不仅在修辞和物象,更在慈悲。

袁 敏:琴师和保姆,身份悬殊;古雅的琴瑟和鸣与街巷的人间烟火,更似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暗含风险,一不小心就会流于惡俗。但《禁指》偏偏在刀锋上历险,穿越旁人难以穿越的窄门,将文学建立在不可能的可能性上,将人性的质朴和高贵融入日常的琐碎。

小说散淡的叙述和熨帖的方言,沉静中闪烁着鲜活,温婉里藏匿着热烈,大俗与大雅,水乳交融地形成了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符合郁奖的气质。

(另外评语见前)

第三轮投票

★7票

《禁指》

《十月》2018年第5期 作者:斯继东

毕飞宇:《禁指》特别有味道,这个作者我不熟悉,可是这个作品给我留下的阅读记忆非常积极。短篇小说其实做不了什么事,人物、故事,它能完成的东西都很有限。但是短篇小说能出味道,那就不一样了。我对《禁指》的评价很简单,就是味道好。就这一条,它就很成功。

(另外评语见前)

★2票

《等待摩西》

《十月》2018年第1期 作者:莫言

(评语见前)

第一轮投票

★6票

《天台上的父亲》

《收获》2019年第3期 作者:邵丽

叶兆言:平淡的故事透露出了不平淡,不一样的沧桑,娓娓道出,结局出人意外。

李 洱:这篇小说,显示了世情小说的一种追求,就是写那种朴素的情感,写得相当感人。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很真实。这是中原大地,比较常见的父亲的形象。

李敬泽:“父亲”是人生和文化的难题。现当代文学史上,母亲甚多,父亲甚少,现在,有了一个“天台上的父亲”,被拯救的父亲。

陈东捷:这是一篇关注生命本体的作品。小说从“我”“母亲”“哥哥”“妹妹”多个方向,齐齐指向沉默的父亲生命最后的行程。生命的世俗意义与本体价值互相缠绕、纠结,在低沉的叙述中呈现出内在的喧嚣。小说结尾处,母亲关于父亲纵身一跃前的平静讲述,呈现出石破天惊般的叙事效果。

★6票

《大樟树下烹鲤鱼》

《收获》2019年第6期 作者:雷默

叶兆言:故事的传奇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既扣人心弦,又不失分寸。

李 洱:一个完全陌生的作者,写的是烧鱼吃鱼,说的是人心向善。小说写得一波三折。做真鱼的时候,人心是假的;做假鱼的时候,人心反而是真的,这个真又跟民间祭祀传统建立起了联系。从真鱼到假鱼,写出了一个悟道的过程。小说中关于鱼眼的细节相当有趣,但可能没有真正用好。小说的叙述虽然略显生涩,但它似乎做出了把民间故事传统引入小说的努力。

李敬泽:此作有老庄之风——主人公就叫老庄。雷默的小说有时让人想起晚期汪曾祺,但是,他年轻,他比晚期汪老更认真更沉着。

陈东捷:家道中落的纨绔子弟老庄,凭借一手烧鲤鱼的绝活而宾客盈门,后来又源于内心的坚持而放弃了纷至沓来的顾客,让自己重新陷入困顿。小说的价值不在于结尾处老庄再次赢得赞誉,而在于对一位“小理想主义者”人生姿态的敬重:可以潦倒但绝不苟且。

袁 敏:作者的笔,像小说主人公厨子手中那把剖鱼的刀,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腾挪游走,切割裁剪,让人物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徐徐展开内心世界。尤其是小说收尾部分,厨子烹饪“豆腐鱼”那一段,可谓异峰突起,人物光彩四射,将一个民间市井小人物内心的纯良和义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程永新:作者以一道乡间佳肴为切入点,不但写出了中国人对于美食精益求精的传统,更写出了制作者对于超越食物本身的生命与未知力量的敬畏。小说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颇有古风,可谓当代的都市传奇。

★3票

《青城》

《青年作家》2019年第4期 作者:徐则臣

叶兆言:叙述方式独到,节奏把控到位,写出了现代情感的某种迷茫。

毕飞宇:《青城》就是那种“无事”的小说,几乎没写什么。无事的小说真的不好写,能在没什么事的小说里写出一些事情来,最后进入读者的内心,让读者“无事生非”,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和“中关村”那个时候的作品比较起来,则臣小说的速度明显平缓了许多,没那么闹,这都是我喜欢的地方。应当说则臣还有余量。

★2票

《沙鲸》

《小说界》2019年第4期 作者:李宏伟

李 洱:我总是期盼有一种新的小说形式出现,它不那么规矩,它意味着突破和冒犯,至少在形式上有点犯禁。李宏伟的小说,部分满足了我的期待。他从父子关系这个古老的伦理关系切入,又通过一个造型师的故事,来完成“沙鲸”这个意象。前者是实,是现实;后者是虚,是虚构。虚实之间,达到平衡。这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其实难度是很大的。我特别希望,我们能鼓励这种创新之作。

★2票

《迟到的青年》

《天涯》2019年第6期 作者:黄锦树

★2票

《逍遥游》

《收获》2018年第4期 作者:班宇

程永新:作者就像是从巨大的崩溃中幸存折返的人,他掌握着满手的细节,慢慢陈列一些,又藏起更多。一段翻滚着尘世悲欢的穷游,既看山河风景,也探幽微人心。

★2票

《如在水底,如在空中》

《人民文学》2018年第3期 作者:弋舟

第二轮投票

★6票

《青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