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课堂莫走极端
李清美、王俊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是在小学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以下六种极端现象当戒。
极端亲密
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应是朋友关系。于是,有的教师和学生没有了一点距离感,达到了和学生无拘无束、无间无隔的亲密程度。结果,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事情有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课堂上教学秩序很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进行。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努力做到既“亲密”而又“有间”。我们不再提倡“师道尊严”,同样也反对“亲密无间”。因为“师道尊严”和“亲密无间”是师生关系的两个极端,前者是教师“目中无人”,后者是教师“胸中无己”。
极端热闹
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让学生唱歌,一会儿让学生做游戏,一会儿让学生表演……学生忙个不停。看上去课堂是热闹了,学生“动”起来了,但除了让学生“动”之外还应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却没有认真思考。
除了外在的“动”,教师更应该用严密的内容、动情的演讲吸引和感染学生,更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思考,更应该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片面民主
有些教师把“自主学习”方式极端化了。课堂上一味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教师不再敢“讲”:既不敢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不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应有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主导”作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让教师不去启发。提倡教学民主,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当学生有困惑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启发、点拨与引导,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片面发散
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片面强调发散思维而忽视了必要的“集中”,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也不加以引导、纠正,使得学生的思维缺乏必要的深度。
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的自由联想,使学生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集中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让教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
滥用赏识
有的教师以为,由于新课改倡导激励性评价,因而对学生只能赏识,不能批评。于是,当学生学习不认真时也不敢批评教育,或者评价笼统,缺乏针对性。
新课改强调激励性评价,但更主张评价多元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作出恰当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滥用赏识,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赏识疲劳”,而且对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滥用课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AI课件尽管有其明显的优势,但不能奉若神明。其实,常规媒体也有许多特色和功能不容忽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让CAI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而不能一味追赶时髦。
在使用 CAI时,教师不能成为课件的“俘虏”。课件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课件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课件不能替代教师的板书。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一位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那么,詹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呢?”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字形线路美中之不足,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然后又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通过“发散”和“集中”,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