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窝窝”著称的华州古村落——瓜坡镇南沙村
邮箱:3125136050@qq.com
话 说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镇南沙村位于华州城西五公里处,石堤河西岸,东与杏林镇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邻“古村落保护区”瓜坡镇北沙村。这三座以“沙”为名的村庄呈三角形临河而建,历史上曾互动频繁,交割不断,是华州区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以“戏窝窝”著称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丰。
南沙村外景 刘焕民摄
南沙村的得名与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间,石堤河水势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处土台后,折向东北,而后缓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转弯处形成一个大沙堆,人们把沙堆南的村庄称为南沙涧,沙堆北则称为北沙涧,后简称南沙、北沙。明《华州志》“地理志”记载古华州西溪时提到:“东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县、沙涧诸村。”这里所说的“沙涧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带。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刘焕民摄
故老相传,明熹宗年间,南沙村有个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监魏忠贤身边当差,尽享富贵荣华,有花不完的钱财。为了光宗耀祖,日后老有所居,便命人回华州修建南沙城。后来由于宫廷明争暗斗,魏忠贤一党失宠落败,徐公公被贬回华州,定居南沙城内。
南沙村的新房与老宅和平共处 刘焕民摄
南沙东侧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涨时,难免淹没南沙农田并危及城墙。自从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后,遇洪水来袭,徐公公便拿出独门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发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挡,只得转头冲向河东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带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庄稼尽毁。从此,沙圪塔与南沙结下仇怨。后来,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内无人会使用神器,人们只得听天由命,南沙与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动解除了。
石堤河南沙段 刘焕民摄
“进入南沙城,就是回回营。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窝。”这是老辈人中曾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陕西境内发生了一场众所周知的汉族与回族纷争,民众死伤无数。当回族攻至华州城西十余里的南沙城下时,城内百姓惶恐万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时,有人将一位老太太扶上城墙与回族首领对话。稍许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来,这位被扶上城墙的老太太在年轻时,曾认了一个回族干儿子,此人正是这次攻打南沙城的头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没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传开后,人们误以为南沙城内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称为“回回营”、“回回窝”。
南沙村巷道 刘焕民摄
南沙城墙四个方向中,东、西、北三面均开有城门,其中,红白喜事均由西门和北门进出。南沙城为何没有南门?据南沙村91岁高龄的种丽林老人分析:从阴阳五行上讲,南属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从塬上下来运粮的车马骡子,经常从南城墙下经过,偶尔遭到土匪抢劫,为防土匪伺机入城抢掠,便没有开南门。种丽林生于1928年,14岁被国民党拉壮丁,参加过抗日战争,在大荔朝邑随国军阻击日军。参加过解放战争。解放后在高塘炮兵连当兵,1955年复原回家。
91岁高龄的种丽林老人 刘焕民摄
至民国时期,南沙城内住有200余户人家。从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条“船”,如站在城东看,却似一只“龟”。在城墙上走一圈,路程约二里有余。城墙地基宽约2丈多,上宽近5尺。城墙上摆有4、5枚铁铸土炮,炮口直径约一尺,炮身长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细炮数台。火药是柳树烧成灰与硫磺搅拌制成,炮弹是生铁铸成铁蛋,城墙上摆放着许多瓦缸,用来存放火药和铁蛋。国共合作时期,张学良的部队驻扎在南沙城内,为鼓舞士气,曾在西门城墙上放过一炮,炮弹从西门口打到村外的老爷庙墙下。
南沙村老房子 刘焕民摄
老爷庙位于南沙城西门外约300米(现在的蓝球场)。庙内端坐关公神像,两侧墙上绘有人物及山水壁画,手法细致,色彩斑斓。更为精巧的是庙内摆放的一座“取水楼”。“取水楼”为四方造型,四面开门,高 2米,直径60公分,龙骨上刻有侠士手执长枪,飞檐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乱真。逢干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壮汉,抬上“取水楼”,由几十名村民随行护楼,一路锣鼓喧天,前往华州石堤峪取水。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桥 刘焕民摄
在石堤峪有个“良水泉”,此泉水质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礼,取容器盛水放于“取水楼”中,一行人等小心赶路,以免楼歪水洒。回到老爷庙后,众人放鞭上香,将水奉于关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礼敬拜,以水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爷庙被拆除,庙内关公神像则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取水楼”也不知所踪。
靠墙位置为老爷庙遗址 刘焕民摄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戏楼,始建于民国初期。最初的戏楼并非一般的木架结构,只是堆积在“土贴庙”( 即土地庙)前一个高2米的土台台,逢有演出时才临时搭建戏棚。1978年在原土台上盖了木架房,正式称为戏楼。1993年戏楼再次改建,并使用至今。
南沙戏楼 刘焕民摄
说完南沙的戏楼,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南沙迷糊老艺人。上世纪的南沙村,是个名副其实的“戏窝窝”。南沙村的迷糊老艺人人数众多,曾以鲜明的表演风格而大放异彩,常被华县及周边各县邀请演出。
南沙村民保留的戏箱 刘焕民摄
南沙东门的种长友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艺人,以演小丑出名。据传,种长友为其时陕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门的老艺人种志文,生于1943年,小名“种捉住”, 擅长旦角,20岁即上台演戏,此后一唱就是60年;
老艺人种志文在整理戏服 刘焕民摄
西门的徐福录,老旦,以主演老年妇女,素颜不化妆,唱扮俱佳而扬名乡里。解放前,徐福录曾多次到渭北走戏,人未到场,只要把他的皮袄挂在戏台上,看戏的人便蜂拥而至;藺广义,专攻旦角。因独眼、脸上有麻子,演出时观众喜闻其声,无睹其貌,人称“隔墙红”。其唱腔悦耳动听,闻名乡里。
南沙村民保存的戏服 刘焕民摄
南沙村民保存的戏服 刘焕民摄
南沙的出土文物在考古界也占有一席之地。1958年和1983年,考古学家曾在南沙村南侧发掘出我国古文字中罕见的珍品——商代前期的刻划陶纹,及两付龙山文化时期完整的马骨。2013年,南沙遗址被划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沙遗址”刘焕民摄
在这座古老的城堡中,还有很多被遗忘或渐去的南沙风物失去了或正在失去原本的色彩,如南沙几大姓氏的来源出处及“转芯子”等等。我们试图还原某段历史真相,可惜并没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融入了传说的成分,因此此文显得并不严谨,但这些记忆仍弥足珍贵。感谢南沙村种丽林、种志文两位老人的热心协助,使得这些不为人们熟知的南沙往事最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雷梅,女 ,生于1974年3月,华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喜爱摄影、写作及户外骑行。
摄影师简介:刘煥民,渭南市华州区人。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渭南市华州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渭南市华州区影视艺术会常务副会长。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事摄影摄像事业,现任华州区智霖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以记录民俗艺术,展现百姓风采而被民间誉为摄影摄像大师。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