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韵味十足的“笔法”比喻

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1.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 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

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

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3.用笔“犹若登阵”

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

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

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4.“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

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

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

“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

“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富有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

“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

6.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

“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7.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

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

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 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

“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
(0)

相关推荐

  •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锥画沙笔法探源 文 ▏白沙 我们在读中华古代典籍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扰.一是因为古代文言文晦涩难懂,二是普遍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三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后人对于古典 ...

  • 用笔当如锥画沙、印印泥,你了解吗?

    各位网友:大家好! 今天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最后一讲,末尾张旭又和颜真卿说了哪些书法秘密呢?闲言少叙,直接进入正题. 笔法传承 颜真卿说:"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 ...

  • 古人韵味十足的“笔法”比喻,点赞收藏!

    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 ...

  • 古人韵味十足的“笔法”比喻!

    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 ...

  • 写意牡丹画法,韵味十足,笔法值得学习

    写意牡丹画法,韵味十足,笔法值得学习

  • 古人的“笔法”比喻,韵味很深!

    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 ...

  •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足,你知道几个呢?

    一起学语文 35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常考 ...

  •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文化常识必看!

    文化常识是不少孩子很头痛的一道题,在文化常识备考中,大家一定不要钻牛角尖,把常考的弄清楚即可.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

  • 还在简单粗暴地称呼年龄?来看古人对1到140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国际汉语人.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地说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是如何称谓的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1 幼 ...

  • 古人对1到140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地说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是如何称谓的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1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 ...

  •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常考年龄称谓相关常识,速速看来.幼年度: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