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爆了,求求大家,别让它这么快就凉掉!
最近,有这样一部片,8月登陆中国香港院线,凭借口碑,一路逆袭,周票房反超《失控玩家》,总票房力压《怒火·重案》,夺得2021年中国香港暑期档华语片票房冠军…
而在内陆,还在点映,就好评如潮。看过的人,打四五星居多,不少人还激情评论…
它改编自真人真事,这份真实令人震撼:《妈妈的神奇小子》
1985年,中国香港。
一位母亲,把男孩,放在了传送带上。
传送带后面,是一台碎布机。
男孩一旦进入,必死无疑…
母亲丝毫没有暂停的意思。
更奇怪的是,这个小孩,也没有要逃跑的意思…
原来,这个名叫阿伟的小孩,天生患有痉挛、弱听。
已经4岁了,还不会走路…
放传送带,是这位母亲,刺激儿子走路的,最后办法。
但,奇迹没有发生。
母亲绝望。
却不料此时,阿伟颤颤巍巍,扶着栏杆,真·站了起来…
母亲愣住了:
我的儿子,会站了!
阿伟一天天长大,他不仅会走了,似乎还特别会跑。
这天,被几个混小子抢钱,他拔腿就跑…
几个混小子竟追不上他…
“那个傻子这么能跑的吗?”
在一旁的妈妈也若有所思。
难道我的儿子,可以跑步?
直到有一天。
她和阿伟,经过跑道。
跑道上的少年们,飞奔向前…
“走了走了,回家做饭。”
没想到,一转身,阿伟却箭一般跑了出去…
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明明落后那么多,最后竟然,和整个队伍的第一名差不多同时冲线!
天啊!
妈妈大吃一惊。
吃惊的,还有旁边的教练。
“让你儿子来训练吧,星期一晚上七点。”
就这样,儿子走上了,跑步的道路。
“不就是跑步而已,有多辛苦。”
但运动员的生活,远比阿伟想得苦。
一练就是十圈起跳,不跑完不回家。
平衡不好,连走楼梯都颤抖的他,却要练到连在弯道跑步都不摔跤。
不仅不摔跤,还要快,不仅快,还要快过别人,这可能吗?
枯燥而痛苦的训练,压在了这个少年的身上。
半夜,他忍不住小声哭了:
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够快…
看到这一幕的妈妈,心碎了…
“妈妈陪你冲过15秒!”
就这样,他们上课训练,下课在楼梯上跑,在山上跑,追着火车跑…
终于,日子到了,亚特兰大残奥会。
男子4x100接力赛。
一开跑,他们就被甩在后面。
最后一棒。
队友交棒,他飞跑出去。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不可能时…
他竟一步一步,硬生生地在无比激烈的比赛中,连追了好几个人…
最后50米、20米…
他和原本第一名的选手,同时冲线!
到底是谁?
突然,大屏幕里,出现了惊人的一幕:
恭喜香港队,首次夺得此项比赛的冠军!
第一!
创造历史!
这简直是奇迹!
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苏桦伟。
这么多年的辛酸,终于在这一刻,达成目标…
记者们采访,涌上前来,问他什么感受时,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半夜,才和母亲说:
妈,听外公说,你嫁给爸爸时,没有一件金器。
我以后要拿好多好多金牌送给你…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后天9月4日,即将上映的新片《妈妈的神奇小子》
网友评论:角度特别,讲述的是少人问津的残奥会冠军背后的故事。故事动人,改编自真人真事,全程热泪盈眶,简直是中国版《摔跤吧爸爸》,或是《阿甘正传》!演员演技了得,可以提前预定金像奖了…
的确,这部片的演员,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你不得不惊叹,导演怎么可以找到如此相像的人来扮演,他们的演技更是炉火纯青,让你有种错觉:
莫不是苏桦伟亲自来演戏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改编自,香港运动员苏桦伟的故事。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传奇运动员。
患有先天性痉挛及弱听,走路、说话都困难。
竟然参加了四届残奥会,斩获6金3银3铜!
香港运动员苏桦伟
在1996年残奥会,他为香港残障运动带来历史性的第一金。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拿到中国主场的第一金。
同时还是目前男子100、200米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神奇小子”“中国阿甘”,是大家对这位“苏神”的赞美。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苏妈背后的支持。
这是一位坚毅的母亲。
当汽水店老板可怜阿伟残障,请他喝汽水时,她却说:
为什么只请我儿子喝,不请别的小孩喝?
怜悯,有时也是一种歧视。
有尊严地活着,不因为残障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是苏妈教给儿子的第一课。
而她也打心底认为,儿子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出生输不代表一生输。”
“既然他们都觉得我们不是普通人,那我们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你走得比别人慢,但你跑得比别人快。”
她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这一句句无比质朴的话,却是阿伟无数次训练怀疑自己时的慰藉…
而更多时候,她只是默默搬一张小凳子,看儿子训练,哪怕那里又热,蚊子又多,她却风雨无阻…
剪指甲这个场景,在片中反复出现。
因为痉挛,儿子没法自己剪指甲。
母亲一下一下,小心翼翼地剪指甲…
“剪完指甲就好啦!”无论多大的事,在妈妈这里,都化为乌有。
剪完指甲就好了,是母亲和儿子,遇到无数困难时候的坚信。
简直让人想起吴君如《岁月神偷》里的神采: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这不是一个“开挂”的故事,你可以看到在面对困难时,苏妈和阿伟之间,互相的鼓励与坚持…
而当终于成功了,阿伟那句:
听外公说,你嫁给爸爸,一件金器都没有,我要拿很多很多金牌给你。
更是让人泪目。
会让你突然觉得,这个在赛场上驰骋的无畏战士,也不过只是一个,十几岁依恋母亲的少年…
此时他用最质朴甚至有些天真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不知如何感谢的感谢…
他知道,一路上母亲为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还有一些,让人一看哭笑不得,却又无比心酸的片段。
比如好不容易到了奥运村,阿伟第一时间打电话和母亲说的,不是什么煽情的话,而是:
这里好多牛肉啊,都是免费的!
妈妈的回答,也很接地气:哇那你多吃点,拼命吃!才有力气跑!
过分真实了,吃果然是第一要素。
但细想,不禁让人有些心酸,一位运动员,只有在这里,才吃上免费牛肉了。
而当你以为,接下来他们要煽情时,却并没有。
阿伟:阿妈,可不可以让爸爸接电话?
结果却是反套路的:哦,你爸在睡觉,你弟也在睡觉。
好家伙,儿子跑步,老子睡觉,又一次过分真实了。
但你以为它只是一个笑点,下一秒却又让你心中泛起一股酸:
就算是爸爸和弟弟已经睡着了,就算是电话线不够长…
阿伟却依然,想听听爸爸和弟弟的鼾声,就算只是鼾声,也足以让千里之外的他,感到安心…
他是一个运动员,一个足够好,好到代表香港队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
但其实,他不过是一个,离开家里会想家想到哭的孩子…
正是这一个个出乎意料,却又无比真实合理的反套路片段,猝不及防地戳中泪腺。
但你以为,这只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亲情片?
不,它远不止于此。
这部片,更深。
它并没有一味歌颂母亲,而是有对母亲教育的反思。
比如,她是否出于爱之名,而有过分干涉儿子的倾向?
当儿子的恋爱,也要干涉,儿子的表白,也要“代劳”,这是不是一种越界?
比如,她对小儿子的无心顾及。
当小儿子吐槽:为什么我的汉堡里,没有牛肉,为什么连我是足球队,不是篮球队的,你都不记得?
这又是不是一种忽视与不公?
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让这个母亲的形象更为立体,她不完美,却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这,才是意义。
身为残障人士的母亲,苏妈妈承受了太多太多。
她那句扎心的:你残废是天生的,没人会怪你,人家只会怪我…
道尽了多少母亲深深的无力与伤痛…
当她“逼迫”孩子走路时,会被路人说:
你儿子都哭了你还逼他,你是不是人?你是不是虐待儿童?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片还触及到了一些残障运动员的真实困境。
比如他们的薪酬不高,同样是奥运冠军,他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比健全人运动员少,拿的补贴,却远远不如奥运冠军多,难以同工同酬…
比如对运动员的保障不够,他们退役之后,怎么办?
而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幕。
2008年北京残奥会。
一开始,并不顺利。
第一场比赛,第三。
第二场比赛,第六。
大势已去,不少人叹息。
而这,是阿伟最后一次奥运了。
难道,就要这样收场吗?
当大家都觉得没有希望时。
200米-T36,阿伟人生最后一场奥运比赛。
又一次,预备,蹲下。
他闭眼听风,深吸一口气,起跑!
一时间,风起云涌,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飞驰而过:
第一次上的“跑道”,是传送带,没想到母亲的绝望,无意中开启了他的人生…
第一次跑步,是风拂过脸,那种来自心灵深处,对奔跑的渴望与快乐…
还有母亲无数次的鼓励:你走得比别人慢,但你跑得比别人快…
一幕幕闪现脑中,他如入无人之境,仿佛赛场上所有观众都消失了,这是一场,只有他和母亲的比赛…
而这,又多么像极了他的人生。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比赛,本没有路,是他和母亲,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条路…
他的人生,就是无数次“落后”。
他天生残障。
他戴助听器,起跑总是慢一些,全靠后半程追。
乃至到这一刻,他拿了第三名,第六名,现在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他依然要追…
“我知道我起步慢,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继续去冲,继续去追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
好一个,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
在这个无数人惧怕失败,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有“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的勇气?
而人生,不就是要这样?
正如片尾曲《妈妈的神奇小子》唱道:
落后未落败,大步行下去。
有能力后来居上,才算天赋。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的勇气、毅力与坚定。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点“在看”,为神奇小子苏桦伟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