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心疼《攀登者》,拿了满手王炸,却没打出一手好牌
-FOR ONE 李仁港-
实在有种堵得慌的感受
纯粹交流
欢迎来喷
《攀登者》,今年国庆档的上榜片
虽然不是直接的爱国情怀,但是这部片的题材和背景,绝对是中国崛起的燃点,能讲出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可惜的是,导演/编剧 李仁港
不太了解国产故事片的灵魂
我是个非常喜欢看国产片的人,因为那里面才是中国人的感情和社会
吴京文戏武戏一直都挺能扛得住这种商业类型片的
章子怡不用说了,演技和情绪从来都是手到擒来
张译,中国男演员的演技标杆
……
美术画面好看,特效非常出彩
但就是如此多的光环普照
却没有把故事讲好
我的槽点扑面而来,实在按耐不住:
1、通篇的激昂旋律,完全没有照顾观影人的情绪,透支着大家的感情,最后你会感觉这是不是一部登山的宣传片??
2、台词和口型的不匹配,让我一直在揣测,是前期剧本太仓促,还是后期想硬挂上国庆档的氛围??
3、看到三分之一就完全猜出了剧情走势,连哪个地方会出问题都猜到了,观众们现在真的不傻啊!
4、人物的刻画,非常的不确定,人物线多到,我们观众真的会有点《珠峰生死恋》的即视感
5、很多个剧情BUG就不一一举例了
看过的有以上感受的,欢迎来讨论~
我的观点,永远是,电影,首先要先讲好一个故事
整个幕后和台前的付出
都是为了让观众进入这个故事
这是电影的灵魂
丢了灵魂的人
长得好看有啥用呢
所以这部片,最终在我心中的定调
成为了
史诗级宣传片+微电影侧写+纪录片+MV的混搭
为啥一个好阵容好故事好底子
拍成了这样?
我不能光吐槽,看电影必须要看到本质
好有好的道理,差也有差的理由
在我看来,这部片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导演编剧或者主创,没有真正理解我们的历史和那一年攀登对于中国的意义
电影是真人真事
1960年,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国家在开始搞初期建设
这个时候的中国,才建国十年
作为新人,在没有变大变强之前,永远都是会被欺负的
1960年登山,最开始是和别人携手的
没想到因为关系的转折和变化,XX临时撤飘不干了
强国有装备、有登顶的经验和技术
我们除了肉身,好像什么都没有
那个时候的登顶,是被迫无奈
也是为了证明一件事
你们不干我们就自己干,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真的没有虚过,我们自家门口的领土,是上去瞧过风景的
那一年各方面都是匮乏状态
但却冲了顶
这种事,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就是有这种吃苦耐劳的国人气节
不要觉得这是置气
那一年很多双眼睛依旧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
何况是珠穆朗玛
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北坡在我国XX境内,隔壁还有个印度,一直在仰望这座神山
这都是不好说的地方
但那个时代,我们需要赶紧发展经济,让大家吃饱穿暖
自己要硬气,往往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实现
我们专业上,把这叫做公共关系,简称公关
登了顶不被承认,除去一些客观因素
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你算老几,就凭你??
地位,受到了挑衅和质疑
这就是登山者内心压抑的苦和不甘
也是我们积压太久的静默
但是导演给得过于直接了,用力过猛的手法,让人觉得是旁白式纪录片,完成了这一历史诉说
好像讲了什么,但是什么也没说
看宣传海报
那八个字的定位其实非常的准确
但是电影里你完全感受不到这种内燃
会觉得全是为了渲染而渲染,透支着大家的热烈
有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从很多个侧面,其实我都能理解导演编剧主创们的无奈
要上大荧幕的作品
尺度很重要,故事很关键
我绕到幕后去思索了一下
有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1、核心人物的攀登,应该去贯穿年代背景的生活,以小见大是比较容易处理的故事结构,这样的代入感会更强
2、开头来得太猛了,对每个攀登的情绪渲染完全没有沉淀,可以借鉴《泰坦尼克号》的拍法,从现代入手,缓缓退到故事原型地,去诉说
3、感情线的出现,还是应该退到这种类型片的后面,画龙点睛才更能表达主基调啊~
当然
我们都属于马后炮系列
顶着“你行你上啊”这样的骂名,我们没什么资格做评判,都属于不成熟的技术交流
而最后
在这种自带燃点的节日
看电影往往是好多人的选择
其实中国的电影乃至文创行当,不缺好演员、以及台前的工作者
中国一直欠缺的
是优秀的、愿意稳扎稳打的幕后
很无奈的是,真心能坚持干幕后的人很少
原因很简单
干幕后相当辛苦,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但是收入不匹配,都不如台前的进账
没有商业的良好辅佐
光是靠情怀
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什么坚持
一台戏,台前永远是光鲜的收获者
幕后
才是成功的保障和理由
希望中国
能打出更多的好牌
哪怕手上只有一个2
以上~
一些其他有趣的小内容
会分享在【马蜂窝】和【小红书】
搜索: 大野633
你能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