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KEY DAY 2:自给自足的城市生长,巴拉特里不灭的颂歌

美的第三面

-我们都是生活的设计师-

到底是什么把我指引到了巴拉特

我想只有灵魂和神灵

Q

老孙:今天我们去哪儿

我:去伊斯坦布尔第二大清真寺

老孙:

地图上有好多个,是哪一个?

在中国的历史沿袭上,清真寺的由来就是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唐宋时期称为“礼拜堂”

元代改为“礼拜寺”

明代定义为“清真教”

于是诵读古兰经的伊斯兰教,我们都喊清真

大学时候很傻,只知道清真的定义就是回族人觉得猪肉脏

于是第一次看见清真寺那个尖尖

我揣摩了半天,觉得那可能是个避雷针

这,就是很多时候

书本上从来不讲的知识考点

当宗教的纷争烧到了斯里兰卡

我们心头多少有点慌

历史的破坏和互相的厮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的消失,会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今天的主题是拒绝最火的游客点,看看伊斯坦布尔的生活面

但真正来了之后,才发现

伊斯坦布尔的旅游行情如同烈日

它,一直在高负荷运转着,向亚欧两界敞开大门

人潮就在这座密密麻麻的城市里

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

打开实时地图,每一处伟大的建筑遗留物前,都是人

寻找苏莱曼清真寺的路上

我们恍惚来到了重庆

爬坡上坎的山城路,考验的是大家的脚力和车技

但那凌乱中的秩序感

又好像记忆中的印度

原来,伊斯坦布尔的层次感,就是这混搭不同种族的微妙

有人给我说过,她曾在蓝色清真寺外,听着伊斯兰的吟唱,而感动

远处眺望的所有清真寺

我都无法想象蓝色,是如何的蓝,搭配如何的调

直逼眼前后的那一抹降饱和,雾霾蓝的灰系质感,以及12:50准时响起的城市回声,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叫耐看和经典

伊斯坦布尔

从山顶到海峡,从亚洲到欧洲

整个城市,向你微笑

顺着清真寺的后巷,看到绵延的海岸,以及令人暴躁的交通

阳光午后的炙热,把我们带入了巴拉特城区

很早之前就收集了关于巴拉特的细枝末节

这是个城市和历史的混合产物

保留着民居的此时和彼时生活

这里的建筑,并不需要设计师,每个生活者,就是它天然的缔造者

聚集着犹太人、伊斯兰教派和希腊人

仍然是不同种族和信仰的归属

就在互不干扰的状态下共生共灭

接近80度的垂型陡坡,房子像一个盒子般,不知道容纳下了多少灵魂

游客在打扰和侵犯这里

住客好像也变得习惯

不时会出现废弃的或者待售的整栋房屋,里面已经长起了参天大树

但隔壁的邻居依旧不以为然

这就是巴拉特(Balat)

混淆着我本来清晰明了的价值观

直到下午的伊斯兰颂歌再次响起

我才明白

巴拉特不需要任何定义,更不需要赋予任何意义

它就是从无到有的某个过程

想得太多,可能会耽误它的自我生长和毁灭

在巴拉特的唯一方式

就是放下地图,随意地走,你遇见的每一面,都是缘分的指引

走的每一步都更想慢下来

而不是过去的溢满

这是旅行教会我的又一种态度

你只有在那些停下来的片刻,才真正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未完,待续……

听首老歌,土耳其,它真的是蓝色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