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篇  也论红山文化3

X
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四)红山文化在中华史前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关于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一直是史学界、考古学界等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从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以及东山嘴祭祀遗址和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遗址发掘以来,这些红山文化的重大新发现,使学术界围绕着红山文化对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争议。多数专家学者赞同红山文化的这些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新曙光”[29]。认为东山嘴祭祀遗址、牛河梁的女神庙遗址以及附近多处积石冢的发现,“说明我国早在5000年前,已经产生了植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30]。但是,也有些专家学者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在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遗址50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遗址,因此“尚难于全面衡量它的社会结构”,提出“特别是像城市、文字、金属器那些基本要素,在这里也是完全缺乏的”,故不同意“文明的曙光”的提法[31]。还有人认为要弄清文明的诸因素 和文明时代概念,并否认红山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未肯定红山文化含有文明起源的因素[32],等等。看来专家学者们对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的形成的标志以及对文明诸因素的理解并不一致。
文明的起源,也就是文明诸因素的产生,与文明已经形成,也就是进入文明时代,是前后衔接而性质不同的两个时期。之所以提出“文明的曙光”是讲红山文化已经有文明诸因素的发生,而并非说红山文化时期文明诸因素已经形成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曙光的出现并不等于太阳的升起。这时红山文化虽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但它即将发生质的变化而进入文明时代。文明社会不是突发式产生的,它的产生依赖于原始社会中文明诸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当文明诸因素发展到居于主导地位时,历史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我们赞同前面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的看法。
学术界一般认为文明的要素有文字、城市、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这似乎是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各方面学者所公认。但是,由于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原因,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非整齐划一的,文明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模式,往往在此处成为文明标志条件的,而在他处并不作为文明标志条件。例如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族马雅人创造的马雅文明,却是建立在石器生产的基础上,马雅人使用金属器是在马雅古典时期才开始的,可是因为马雅人的建筑工程却已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度水平,马雅文明的天文、数学、历法、文字、祭祀遗址等等情况,均反映马雅人已经进入古代世界的初期奴隶制国家,所以学术界公认其它是马雅文明[33]。再如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公认的,而古埃及的城市却出现在其他文明因素形成之后。这些均说明世界各国、各地文明的发展的确不是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各国、各地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等种种具体情况来看。但归根到底,历史进入文明的标志,主要是地域联系取代了血缘联系,公共权力机关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这是众多的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点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红山文化晚期,正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红山文化遗存情况来看,即使是红山文化晚期,也确实属于原始社会范畴。红山文化中文明诸因素发展的考古实例,不仅关系到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红山诸文化原始文明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国家的起源问题以及红山文化和红山诸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
学术界公认,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再到红山文化,均属一个大文化范畴。在这个大文化的发展中,虽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但是文化的主流却具有自身的特点,代表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文化。考古发现证实,兴隆洼文化时期,这个地区即已有大规模的聚落遗址,生产工具也较先进,而且在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中就发现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到赵宝沟文化时,大量的石耜发现,说明赵宝沟文化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很进步,赵宝沟文化先民们已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而且,在赵宝沟文化的小山遗址中出土的尊形器上,有着中华最早的龙形象出现。西辽河流域这些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磁山、老官台等文化同时并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遗存。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在西辽河流域,今后也可能发现早于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红山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红山玉器的制作规范化、专门化程度很高,使用等级也很严格,玉器的造型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思想意识,有的纹饰与商代玉器接近,这些都不是原始氏族公社所能具有的,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红山玉器已是礼仪重器,为中华后世礼制打下了浓重的底色。特别是红山玉龙,它的直接源头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华兴龙之地当属红山文化了。龙的起源是与中华民族的发祥和历史文化的形成、文明时代的肇始密切相关的。龙世世代代经常出现在中华各族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中华民族崇龙的习尚范围甚广,源远流长,神州大地几乎成为龙的世界。红山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在赵宝沟文化原始农业发展基础上,有着更大的发展,大型石耜普遍使用,石耜等一批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使这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原始农业生产走向繁荣。令人振奋的早期冶铜考古资料也有露头,1987年在赤峰市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遗址的房址中,发现了多块陶范,经分析肯定是铸铜的范。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心也曾先后发现了冶铜的坩埚残片层和随葬的一件铜环饰件,这件铜环饰被冶金史学者称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标本之一[34

(0)

相关推荐

  • 辽河流域是龙凤文化起源系统的主干

    龙凤演化进程图 商周时期的龙凤纹玉佩(距今3000年 洛阳)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可见玉器摆放情况. 本报记者 商 越 提 要 晶莹圆润的玉器,在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多有出土,这些上古玉器 ...

  • 玉器里隐藏的远古秘密

    来源:北京日报 玉,从远古至今,一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与大地的渴望.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属于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玉在 ...

  • 郭大顺:寻祖问根 红山文化

    考古是什么? 它是怎样通过文物遗存的发掘, 来建构已经模糊的历史真相. 探索人类的历史,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是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状态. 线索逐渐清晰. 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

  • 红山文化的发现,让赤峰市成为“中华玉龙之乡”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 截至目前,东北地区发现了很多红山文化玉龙,尤其是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是红山文化的象征,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 ...

  • 【悦读】长城之北有“故乡”

    长城之北有"故乡" ◆ ◆ ◆ 作者:许平 ▼ 著名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曾说: "-中国人应该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浸在'漆 ...

  • 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出红山” 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一)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开幕恰逢牛河梁遗址重启发掘,是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田家沟和半 ...

  • 第四百二十二篇  敖汉旗馆藏红山文化文物

    敖汉旗境内近年来已经发现发掘出的"小河西文化"类型."兴隆洼文化" 类型,"赵宝沟文化" 类型,"小河沿文化" 类型.& ...

  • 第五百七十二篇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

    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 ...

  • 第六百二十六篇  承德的红山文化

    X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品. 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文化.红山文化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1935年首先发现于赤峰市红山遗址,故命名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地域分布在内蒙东南北,河北省北部和 ...

  • 第七百三十四篇  赤峰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红陶滩涂鱼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2008年12月06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古玩城赏珍斋的岳军近日首次向人们展示了他的藏品--距今约8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红陶滩涂鱼. 这件红陶滩涂鱼长15厘米, ...

  • 第八百三十四篇  新发现的红山文化骨体嵌玉石刃刀

    ●吉丁未 战江波 近日,友人从日本归来,出示日本收藏家邀其鉴赏的红山文化之文物图片.拓片,余见之,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虽说该收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文物,未见诸如红山文化玉猪龙.C字龙.勾云形佩.马蹄 ...

  • 第八百四十一篇  从民间红山文化展看红山玉器鉴定

    X 图1 良渚文化玉琮. 图2 距今约5000至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r> 今年是红山文化正式命名50周年,由中国陶瓷馆.红山文化网站(www. ...

  • 第1105篇  网友的红山文化时期蛋白石项链

    第一条直径0.6cm,长61cm: X 第二条直径0.6cm,长60cm: 第三条直径0.7cm,长60cm:

  • 第1244篇  震撼人心的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展1

    几次光顾辽宁博物馆,想一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人.玉凤的真容,可是要么未展出,要么不开门,不能如愿.至于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巴林石质鸟形玦,更是难觅其踪,直到今日巴林右旗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