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篇  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3

X
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2.良渚文化中体现的礼制
良渚文化的时代与龙山文化大致相同,主要遗址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境内,主要有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及反山、瑶山等大型墓葬遗址等。在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织成的残绢片和丝带、丝线,以及大量竹器,尤其是良渚的反山、瑶山等地发现大型良渚文化的墓葬,并且随葬品丰富,包含陶器、石器及大量精致的玉器。学者们发现这时期的大型墓葬,不仅有土筑高台墓地,并且还有大量的玉器随葬,出土石器全是钺,玉器均是以琮、钺、璧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时期己形成礼制。如吴汝祚先生认为成组玉礼器的出现,表明良渚文化已有了礼制。陈剩勇先生通过回顾古今学者对礼的起源的研究,认为夏商之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礼仪,它不是从生产活动或者交换行为中发源的,而是人类思想、文化及宗教观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探讨礼的特质、内涵、功能。结合良渚文化的发掘,从聚落形态及其规模、墓葬、祭坛、玉器 四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文化的聚落形态、墓葬呈现多层次、级差式特征,这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形成礼制存在的基础—社会等级分化;祭坛在形制、结构和用途的一致和规模上的差异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礼制的规范化和“同一礼典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阶层中实行”的特点;玉器在形制上的一致和用途上具有礼器的性质以及随葬墓主人身份不同而组合不同等方面。论证了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礼或礼制已经萌生,并且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确认礼制在良诸文化中不仅已经萌生,而且具有相当的成熟度。这些观点也将礼制的起源地拓展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
三、红山文化建筑中的礼制要素
要了解古代的礼制,必须研究各种文化载体,如传世文献和实物遗存,其中实物遗存又包括各种材质的礼器遗物和历代礼制建筑遗迹等。礼制的实质为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这些体现在建筑方面,礼制建筑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礼制建筑作为礼仪话动的举行场所,包括宫室、陵寝、坛、庙。《礼记·王制》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建筑作为文明的物质表现形式,建筑的风格、形式、布局和功能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从建筑出发研究礼制文明成为史学界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探讨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关系不能忽略红山文化的建筑遗址。
(一)喀左东山嘴祭坛建筑中的礼制要素
1.喀左东山嘴祭坛建筑的基本情况及其性质分析
祭坛是喀左东山嘴遗址中最具吸引力的考古发现。根据发掘简报,石砌建筑残余布满整个遗址。在该遗址石砌建筑遗迹中心部分以北为一大型的方形基址,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基址四边是由经过加工的石灰岩石块垒砌起来的石墙,未使用任何粘合剂。基址内散有数组堆石,其中南半部分为一组密排立置的长条石组成的石堆,石堆范围近圆形,直径约2.5米,共有石堆三组。与方形基址相对的是中心部位的石圆圈,共两组,都是只用一层石头砌出的圆圈式形状。其中靠南的一组坛址直接坐落在山头的基岩部位,为三个相连的圆形基址,两个轮廓较清楚,略呈椭圆形,直径3米左右,均为单层石块砌成.边缘以大块河卵石砌出两圈,石圈内铺较大石块,形成坛面,时代较早,其北约4米为一座较晚形成的圆形坛址,是一座独立的圆形坛,此坛址与北部方形基址南北相对,相距约15米,这座圆形坛址直径2.5米,石圆圈内铺了一层大小相近的鹅卵石,说明他们可能是同年代的。在东山嘴坛建筑砌石边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筒形器,与胡头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和出土情况基本一致。此外,在坛建筑中还发现了女陶塑像群,共有大小残块20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为泥质红陶,其中能辨认出形体的有两类:一类是小型孕妇塑像,有两件为裸体头像,头及右臂残缺,腹部突出,臀部肥大。另一类是大型人物坐像,塑造得逼真自然。富有动感,而且符合人体结构比例,大小相当于真人的二分之一。
喀左东山嘴坛建筑自发现以来,很多学者对其性质、功能及用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山嘴祭坛位于大凌河西岸高出河床50米的山梁上,在附近没有发现居住遗址和墓地,而迭压祭坛北部西侧的方形基址下所发现的房址内有方坑,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并未出土任何生活用品,应与祭坛一样同属祭祀功用。这些证据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里曾是当时人们长期固定地从事专门祭祀活动的祭坛遗迹。俞伟超先生根据东山嘴建筑方形基址“没有见到柱础、柱洞痕迹”的特点认为此处遗迹不是有房顶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平台式祭坛”,这似乎与祈求生育有关。因为祭坛的周围发现的妇女陶塑皆裸体,大肚子类似于欧洲发现的女性陶塑像,也与我国贵州东南部的苗族“吃牯脏”的活动有共通之处;联系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的情况,他认为把妇女像作为崇拜的神像,在母权制的农业部落中可能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农神崇拜;如果从农业的角度来看,该文化属于农业部落,在原始的农业部落中,农业是人们维持生活的根本,农业收成的好坏非常重要,因此人们普遍信仰土地神,在民族学上将土地神称为“地母”,因此,此处长方形的祭坛也可能是“祭祀地母的场所”,属于地母崇拜。张博泉先生根据《史记》、《后汉书》等文献材料,认为这是与远古帝王颛顼史迹有关的祀天圜丘和祭地方丘;王震中先生根据《春秋》经传、《周礼》和《礼记》等文献记载的古代社崇拜的某些特

(0)

相关推荐

  • 神秘恢弘的女神崇拜文化——红山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辽宁省西部丘陵山区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        发现及发掘时间:红山文化发现于20世纪初,作为红山文化重要遗址的牛河梁遗址发现于1981年, ...

  • 大集结!史上最强红山文化玉器大展!

    这次展览是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田家沟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首次在辽宁省外展出. 玉龙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高2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中的文明起源 玉玦形 ...

  • 第1210篇  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5

    X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5)特殊类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特殊类玉器主要有三种: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器和玉璧.马蹄形玉器又称为箍形器,它们大多数呈扁圆筒状,腹壁斜直,下端为平口 ...

  • 第1214篇  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辨析2

    X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90年代中期以来,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 1.开始对玉器类型与用途进行综合探研和考证: 2.探讨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对其玉雕艺 ...

  • 第1242篇  红山文化疑为中华始祖

    红山文化遗址天下大白,疑为中华始祖,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一千年. X 图1出土玉形佩的墓坑. 历史如同抽丝剥茧.当蝴蝶破茧而出的时候,你会惊讶于它全新的外表.就像距今5000到6000年的红山文化,在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第五百二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质的颜色

    X 对于收藏者来说,玉器的颜色是最容易区分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与其仿品的颜色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岫岩玉以绿色为普遍,往往还杂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它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五百三十七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点和沁片

    X 许多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它们的表皮会出现一些亮晶晶的闪光点,有的如针尖般大小,有的是片状,这就是沁点和沁片.如果拿到手中观察,并在光线下晃动,在一些玉器上可以发现许多沁点和沁斑,这是金属化合物对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