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诗人中的另类,有人扬言要扇他耳光,但这两首诗我爱不释手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日益腐化,特别是到晚唐时,科举腐败愈来愈严重,导致一些明明有才华的人,却终身无法考取功名,以至于蹉跎终身。
比如,唐僖宗年间有一个名叫高蟾的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
高蟾的诗风与李白极为相似,清通不尚雕琢,以表情达意为主,即使有些地方不合律,也绝不以声害义,诗歌题材都是日常所见、所感,很少有士大夫的故作风雅。
近体诗发展到晚唐,一些人逐渐走向了创作的死胡同,将格律平仄、典故用事奉为圭臬,对于高蟾的诗风大为不满,诗人薛能曾经对人说:“我要是遇见高蟾,一定要扇他几个大耳光子。”
由于出身贫寒,高蟾屡次参加科举,都无功而返。郁闷之下,他想到了自己的同族,担任礼部侍郎的高湜,于是献诗一首请求拜见: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在这首诗里,高蟾用“碧桃”和“红杏”比喻一些达官贵人子弟凭借家族关系获取功名,用“芙蓉”比喻自己,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又不卑不亢,毫无谄媚之态。
高侍郎收到这首诗后,大为赏识,多次在王公大臣面前举荐高蟾。后来,适逢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举荐,高蟾终于进士及第,最终做到了御史中丞。
除了这首改变命运的佳作,高蟾还有一首极为经典的题画诗: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首诗写于高蟾观看名画《金陵图》之后,《金陵图》一共有六幅,是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后两句的意思是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我的伤心之处。后来,这两句诗流传越来越广,意义也更加丰富,被无数伤心人所引用。
我不知道薛大诗人看到高蟾的这两首诗,耳光是否还扇得下去,反正我是喜爱不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