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发布:全新证据,开启一体化诊疗新时代!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肾脏病(DKD)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获得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织全国内分泌及肾脏病领域相关专家编写了该指南,旨在传递最新及重要进展,进一步规范DKD的管理。
本指南充分纳入了近两年国际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及中国证据,重点对DKD的早期筛查、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行介绍,开启了DKD一体化诊疗模式的新时代;DKD治疗部分较既往指南有较大的更新,注重新型抗高血糖药物在DKD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制定了诊疗流程图,有助于临床决策;为各部分内容列出了要点提示,标注了证据级别,便于理解和掌握。

重要内容一:DKD的筛查

  • 筛查人群及时机:推荐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检测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以早期发现DKD,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B)
  • 筛查指标: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UACR反映尿白蛋白排泄情况;推荐≥18岁成人采用酶法检测血肌酐的慢性肾脏病(CKD)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计算eGFR。

重要内容二:DKD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

  • 诊断分期:DKD通常是根据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除此,确诊DKD后应立即进行eGFR分期及尿白蛋白分级(C)。当DKD患者eGFR<60 ml·min⁻¹·(1.73 m²)⁻¹时,应进行CKD并发症评估(B)。

  • 评估:确诊DKD后应进行心血管病、终末期肾病(ESRD)和死亡风险评估(A),心血管病具体评估方法可参考《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和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

重要内容三:DKD的防治

  • 一般治疗:营养、生活方式和体重控制仍是重要的一般治疗手段。

  • 血糖监测:推荐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作为DKD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评估方式(C)。

  • 血糖控制目标:在制定DK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时,应根据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低血糖风险等,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A)。

  • 降糖药物的选择:

1) 一般原则:优先考虑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药物,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肾功能情况,并根据eGFR调整药物剂量(A)。
2)SGLT2i的使用:若T2DM患者同时合并了DKD,无论血糖达标与否,若eGFR≥45 ml·min⁻¹·(1.73 m²)⁻¹,都推荐使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A)

指南提到了DAPA⁃CKD、CREDENCE等以肾脏事件为终点的研究,也介绍了DECLARE⁃TIMI58、EMPA⁃REG、CANVAS等以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终点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的肾脏复合终点,还对大家关心的SGLT2i在不同eGFR数值下的使用做了具体阐释。

3)GLP⁃1RA的使用:对于无法使用SGLT2i或使用后血糖仍不达标的T2DM患者,推荐使用具有延缓DKD进展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A), 并可在eGFR 更低的患者中使用。

  • 其他措施:血压控制、调脂治疗、可能延缓尿白蛋白进展的其他治疗措施及中医中药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重要内容四:监测与多学科协作诊疗

  • 监测:对于已确诊DKD的患者,应根据eGFR及尿白蛋白水平确定对血肌酐、eGFR、UACR、血电解质等的监测频率,以评估疾病进展、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等。

  • 多学科协作:对于DKD的诊疗常常需要内分泌代谢科与肾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营养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协作,并开展系统的DKD患者自我管理及健康教育。

本指南突出了早期筛查,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注重新型抗高血糖药物在DKD治疗中的作用;强调“诊断⁃分期⁃评估⁃防治”的一体化诊疗模式,并制定诊疗流程图,突出临床实用性。本指南的落地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DK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善DKD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762-78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