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们小学时候,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呼朋唤友像小鸟出笼一样跑出教室,跳皮筋儿、打乒乓球、踢毽子……10分钟的时间能玩好几个回合。如今问一圈儿身边的侄子侄女,才发现,我们的童年和他们的童年,好像不一样。
鸦雀无声的课间10分钟
学生们除了上厕所,几乎不会走出教室,有的在抓紧时间埋头苦读,有的在小小声聊天,有的则是在蒙头大睡。一项调查研究显示,75.2%的家长认为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尤其是小学中,更为突出。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就这一问题,发出灵魂追问: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连课间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虽说家长将开学比作是“神兽归笼”,但是一天到晚关在笼子里,总归是不成的吧?更有小学规定,老师上完课不得马上离开教室,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需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实现“无缝对接”。期间还有值日老师或者学生值日团队,不定时巡逻,发现有打闹、喧哗等现象就给班级扣分。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下,课间10分钟越来越安静,美其名曰:文明休息,实际上就是“课间圈养”。学校规定课间“文明休息”,最大的顾忌还是安全问题。学校楼层高,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大多数家长都是明白事理的,却总有那么个别家长无理闹三分,得理更是不饶人,闹得老师们惶惶不安,也闹得学校因噎废食。默许孩子课间嬉戏打闹,确实是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
但是严禁孩子们在课间外出活动,这显然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所需的特质。正是在嬉戏、流汗中,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才得以提高。
坐在室内聊聊天、望望远方,这更像是中老年人的休息方式。
课间让孩子“文明休息”,这确实是最大程度保障了孩子的安全。
但是这样过度的限制,无形之中让孩子损失了更多。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40分钟已经是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值,此时正需要在课间活动活动身体,放松放松大脑,这有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有数据显示,如今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近6成。而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能够大大降低近视几率。其次,孩子久坐不动,颈椎、腰部负担太大,容易埋下健康隐患。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学生肥胖率超10%。这意味着每10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论原因,营养过剩是一方面,缺乏运动就是另一方面了。所以,别再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安静如鸡了,该动还得动起来!
自由玩耍的童年乐趣,对孩子来说弥足珍贵。
跳皮筋、跳房子、打乒乓球、扔沙包、老鹰捉小鸡……正是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孩子们结交朋友,学习团队合作,经历输赢感受胜负。也是通过这些游戏,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
这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好在,课间静悄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局的关注。
今年6月,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想来新的一学期,课间10分钟将迎来焕然一新的面貌。当然,把课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追逐、大声尖叫。其实,这10分钟,如果能好好利用,能获益不少。如果教室在低楼层,可以下楼去广阔的场地上跑一跑、跳一跳,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也无妨。其次去广阔的地方活动,可以开阔视野,缓解眼部疲劳,防止近视。即使是呆在教室里,也可以动一动,比如做做双手拉伸、头部转动等运动。这也能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与同学聊天、笑闹,既能舒缓精神上的困乏,也是结交朋友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怎么跟人相处,如何融入集体。喜欢学习的孩子也不要一味埋头苦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妨利用课间整理整理桌面,将下节课需要的物品准备好,同时也让大脑休息休息,这样思路会更清晰哦。
孩子的课间10分钟
需要家长和老师一同守护
教育局已经发出指令,孩子自然是乐开了花,老师可能就心中忐忑了。家长大概有的喜有的忧吧,喜的是孩子终于不用被“锁”在教室里了,忧的大概还是安全问题。其实孩子的安全是家长和学校一起守护的,这本该是统一战线。但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过失率要有一定容忍度,特别是在校园规范管理、校内设施安全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所以,学校在安全方面多下功夫,而家长给学校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课间开心玩耍,在阳光下自由奔跑。也许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是相对于孩子的快乐成长,这只是小小插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