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光叶珙桐群落的那些日子/刘胜祥/小说人生04/20210110


作者:刘胜祥;朗读:李晓艳;
钢琴伴奏:朱之谦小朋友
搞野外植物资源调查都希望能够发现新种和新分布,出发之前,我想了许多,在希望多次落空后就想的比较少了。我常把清朝周希陶《增广贤文》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鼓舞我自己和学生们。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很有戏剧性。1997年7月,我们在进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调查时,步行到东溪乡的途中,在神农架一个名叫倒拨营非常偏僻的的小山村住了一晚。海拔1600米的山区,晚上非常冷,家家早早就生起了火盆。当我们把土豆、红薯放入火盆时,我突然发现在火盆边有一个珙桐的果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心中一阵激动,马上向山民询问果实的来源,他说就在我们到他家的路上,离他家只有500米左右的一棵树上采摘的,并且讲,这种树材质不好,没有多大的用途,叫什么名字他也不知道。我和我的研究生杨福生相视一笑,我们都明白,这次的考察有戏了。
由于天色已晚,只能第二天去了。那个晚上我一直没有睡好,想了许多。1985~1987年,我跟随从新西兰回国的殷荣华先生对湖北西部的珙桐林进行过3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但是大多是验证性的,知道它分布那里。在1980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对神农架进行了考察,珙桐只有零星分布的记载,没有发现群落。神农架东溪乡是他们没有走过的考察路线,开始我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从神农架坪鉴一路走来,山越来越低,原始森林越来越少,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大,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失落,预计这一带是没有什么新奇古怪东西的。我反复回忆见过的珙桐林的自然环境,觉得这里不可能分布这个物种。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在这位山民的带领下,我们匆匆赶到了珙桐分布的地点。站在高处,拿着保护区给我们的航片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之字型的峡谷,一条小河从峡谷中穿过,在这里几乎有两个180度的转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倒拨营”?原来这个村名源于这种地形哪!这种少有的局部地理环境使这里空气湿度很大。珙桐群落的面积大约800平方米,我们的四肢在林中一些地段几乎是在爬行,因为坡度大多在30度以上,石块上苔藓多,很滑。这算得了什么呢?2个月来困惑我们的没有发现新资源的锁链完全打开了,我们愉快地进行着群落样方的调查。
不久在林中我们遇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珙桐的果皮非常坚硬,种子不容易发芽,在林中一般是很难看到种子发芽长成的幼苗。1985年,我曾用锉刀试过,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在果壳上搞开一个缺口。在调查中,福生突然发现在一块大约30*30厘米比较平的石块上,放着许多珙桐的果壳,果皮和果肉都没有了,果壳的边缘有被牙咬过的痕迹。看看周围,完全没有人为活动的痕迹,我们几个人围在大石旁讨论,初步判断这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干的。啮齿类动物在其上下颚各有一对门牙,这对门牙会不断地生长,且必须靠咬啮来将其持续磨短,从进化角度来讲,它们是现存哺乳类中最为成功的类群。啮齿类动物善于利用洞穴作它们的隐蔽所,以躲避天敌,保护幼仔,贮存食料。是谁组织把分散在森林各处的果实收集起来?是松鼠?老鼠?还是豪猪?它们为什么选择一个比较清洁的石块上去聚餐呢?而不是在洞穴内?此外,坚硬的珙桐果实是被什么力量咬破的呢?是一头动物单干还是几头合作完成的?珙桐果实作为了动物的美餐才是林中没有幼苗的原因吗?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一直在心里是个疙瘩没有解开。以后我一走进原始森林,石块上的珙桐果壳就会在我脑中出现。
珙桐果实(神农架东溪乡倒拨营,1997年7月19日)
考虑到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全球环境基金支助的国际项目,我马上联系了曾令波老师——我的大学辅导员,华师学报编辑,向他汇报了我们的工作。当时,学报第四期的稿件已经进入了排版阶段,辅导员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硬是挤出了一个页码,“神农架发现光叶珙桐群落”研究简报发表在1997年的华师学报第四期上了。后来,一位新华社记者来访,我告诉他,珙桐不是我发现的,山民是发现者,我们是根据发现的线索去研究了这个发现。发现的线索在哪里?通过线索如何去研究发现呢?一直到退休,我就被这两个问题折磨地时儿高兴万分而一醉方休、时儿满怀忧愁而爆走校园!
记者回去后,在新华社发了个内参,起了个吓人的题目:神农架5个重大发现。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一转发,倒拨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从此就不平静了,这位山民家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同专业的研究者和保护区的技术员,一些博士、硕士和学士在这里产生。其中,工作做的最出色的是黄双全博士。1998年5月,研究生杨福生陪他赶到了倒拨营,黄双全博士拿着望远镜,整天座在树上观察珙桐花前飞来飞去的昆虫,山里人背地里议论以为来了一个“痴呆人”。几年过去了,这里的山民一如既往的在山里劳作,他们却不知道国际权威期刊上已经多次出现了倒拨营这个名字,倒拨营真正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由于双全教授在传粉生物学方面且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后来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这是国家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一个基金,多少青年研究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基金啊!研究简报发表后引发的后续的研究工作是我没有想到的。1998年,我又去忙另外一个项目——巴东水布桠水库的陆生生态调查与评价,这次的工作,使我的专业方向出现了一次大的转移,即从植物分类的理论性研究向生态与资源评价应用性研究方向的转移,我从狭小的书斋来到了广阔的社会大舞台。
踏遍青山寻百草,百家桌上品佳肴,渔樵耕读聊天地,科考旅游乐逍遥,这种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多年。
注:此文曾经在本公众号2017年8月11日发布,这次对文中一些数据与情节重新进行了核对与修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