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最美的冬日古诗,这个排名如何?
图文来源网络
No1: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寒地冻之时,你突然收到朋友书信(当然距离很近),急急打开来,信里就一首小诗。友人告诉你,新酒已蒸好,火炉已烧暖,看来要下雪了,喊你去小酌两杯,再对雪吟诗。
No2:
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的最奇妙之处,就在于虽仅仅二十个,却全方位地去描写夜雪。从身体的感知,到视觉感受,再到听见折竹声,层层推进。特别是最后两句,万籁俱寂之时,只听见窗外的折竹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No3: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的广为流传,首先在于背后的一则故事。说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按要求本该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结果他只写了这四句,就要交卷。主考官很诧异,问他怎么不按要求答卷。他说了俩字“意尽”,意思是该说的我都说完了,然后就走人了。
当然这首小诗也特别精彩,有大开大阖之感。比如第二句,就极为开阔,不愧唐诗气象。
No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什么是盛唐气象?读读这首小诗就知道了。前后各两句,一静一动,既有辽阔的远景,又有近处的细节。既不要抒情,也不需要说理,就这么简单地描述一个画面,描述一处场景。
这就是唐诗,不讲理的唐诗。一千多年来,再也无法超越。
No5:
十二月十五夜
清 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最能打动人的是这首诗的后两句。这也难怪,唐诗那座大山竖在那儿,人家的诗,几乎每句都好。后人没办法比肩,如能求得一两句是为警策,也就心满意足了。
No6:
冬至夜怀湘灵
唐 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这首诗,大概就是写于离别之前。心上人连见面都很难,所以“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什么叫漫漫长夜,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两人离别之前曾偷偷见面,白居易还写下“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的诗句。见面时都不敢大声哭,不敢大声说话,其状之惨,令人泪下。白居易年未三十已生白发,直到他37岁时,已担任左拾遗,才在母亲相逼之下与并不相爱的杨氏结婚。
No7: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中描绘的画面,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极简极净之美。我出去拍照片,最喜欢拍这种画面,主体很突出,背景不用刻意虚化,而自然呈现出一种辽阔之感。
No8:
从军行
唐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首诗的上榜在于他的边塞风情。陈羽不出名,但这首诗却不负唐诗之名。写冷,就是极冷。你看看前两句,风吹冻泥裂,叶落枝梢折。这只是铺垫。所以当后两句横空而出时,便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不得不感叹陈羽用心之巧了。将士们的高昂斗志,一下子毕显无遗。
No9:
霁雪
唐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跟前一首不同,这完全是文人诗,反映的也是一种悠闲而勤奋的文人气息。
一个“卷”字,一个“洗”字,用得极为巧妙而传神。似乎那积雪就被风儿这么轻轻一卷,江烟轻轻一洗,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No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诗唐代最为盛行,所以怎么着也得选两首。但这一首实在太出名,首先是因为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至于小学里经常会拿来考学生,让他们判断这是写春天还是写冬天的诗歌。
这首诗主要写送别,但伤感并不重。最后两句颇有意韵。只不过,诗中景色壮丽,气势雄浑,令人叹为观止。那一点离别的惆怅,也被掩盖在这磅礴的景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