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死前100天,他写了一首传世之词

小鱼娱乐八卦
昨天11:25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纳兰容若病死。

这一天刚好是妻子卢氏的祭日(1677年,难产而死),是他特意挑的日子吗?

此时的纳兰容若不过30岁,正当壮年,文武双全,事业蒸蒸日上。到底是天妒英才?还是另有隐情?

康熙二十四年春,纳兰容若作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这首词或许能帮我们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词应该是这样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其中“故心人易变”出自东晋谢朓的“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骊山雨罢”通本作“语罢”,避免与“泪雨零铃”冲突,原句可能出自唐人王建的“晓来唯欠骊山雨,洗却枝头绿上尘”。

虽然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并非作太多修改就直接寄给了友人,但他人随意的更改让这首原本就不算工整的作品乱上加乱。读过原作,结合其中的典故,就能更深入挖掘背后的信息。

这首一蹴而就的词最出名的是首句——破空而起,怅惋直陈,直接代入物是人非的爱情语境。但是,标题中还有“柬友”一词,这画风立马就转变了。

文人的套路大多如此,以男女爱情隐写与朋友的决绝。

谁也不知道,他和这位朋友到底因何决裂,以至于决定了他的生死。

这位朋友到底是谁?是大家熟悉的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人?

康熙二十四年,相关记录只有两条:一是当年四月送严绳孙南归;二是五月二十三日召集朋友,在渌水亭作了最后一场宴饮。随后,他就因为寒疾发作,七日不汗而死。

大家所熟知的朋友圈里,根本没有哪位能称得上“比翼连枝”的故人可疑地缺席。在他死后,多位故人都对他缅怀不已,合力为他编辑《饮水词》。

其实,纳兰容若的死,既是突然,也是必然。

当年的四、五月份,他整个人都被一种不祥又悲愤的情绪所裹挟,性情直率、不善酬答作伪的纳兰在送别严绳孙时,曾写下两首诗:

离亭人去落花空,潦倒怜君类转蓬。便是重来寻旧处,萧萧日暮白杨风。

半生余恨楚山孤,今夜送君君去吴。君去明年今夜月,清光犹照故人无。

这两首诗的诀别意味十分浓烈:“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白杨为墓树,通常跟死亡、挽歌紧密相连。两首诗透露出的意思是:我要走了,从此诀别;明年今日,我已不在人间。

照理说,五月底还能和朋友宴饮作诗,四月应该不会太严重,但这么悲观厌世,确实奇怪。当时,严绳孙已经有所察觉,颇有些欲言又止,作为朋友自然知道一些细节,但也不好明说,可也没想到结局会如此悲惨。

既然是朋友知道又不能提及的存在,最有可能的一个人就是康熙皇帝。

纳兰和康熙的关系,既是表兄弟,还是君臣,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是亲密无间。

回归头来看看《木兰花》中所用的班婕妤被弃与杨玉环赐死两个典故,最终的指向都是帝王,这就有些意思了。

描写变心的典故多得很,蘼芜故夫、买臣覆水、文君辞绝、秋胡戏妇,乃至“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等都可以用,偏偏纳兰容若选择了两个薄情帝王之典故,似乎意有所指。

除此之外,词中的“故人心”“故心人”,本意就与帝王息息相关。谢朓原诗《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中的王季哲正是死于皇帝之手。

细思恐极,腹黑的康熙帝露出了诡异之笑。这事儿居然成了一件宫斗戏?

纳兰容若生病期间,康熙曾经派遣宫中侍卫和御医前来查看,还要求他们三日一报,甚至亲自开方赐药。结果还没吃就死了——“未及进而绝。上震悼,遣使赐奠,恩恤有加”。

皇帝赐药到底是表面上的关心呵护,还是背地里像宋太宗之于李煜(牵机药)、宋仁宗之于包拯(包拯尸骨中有大量砒霜),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康熙时期,后来的曹寅也因为感染风寒,康熙同样赐药,还没送到就死了。

《清史稿》中特地删掉了康熙赠药的描写:“俄疾作,上将出塞避暑,遣中官将御医视疾,命以疾增减告。遽卒,年止三十一。”“遽卒”隐隐约约有春秋笔法的迹象。

帝王的心思我们永远也无法揣测。究竟是纳兰与入宫的表妹东窗事发,还是另有玄机,这些如今都只能各自猜测,寥作慰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