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与教师是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价值千金。微笑意味着教师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当学生质疑问难时,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每个教师都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一次听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内角度并计算内角和。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得到一个平角,进一步证实三角形内角和 。这时,一位学生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愕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授课老师没有想到,听课老师们也没有想到。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即面向其它学生“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个个都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身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以后在中学里还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刚才测量出的角度数有出入是由测量的误差所致”。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质疑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1.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要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智慧火花得到并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问难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说话喜欢随大流,人云亦云。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造课堂争议的条件,保护学生乐于争议的思想。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 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敢问,不善问,也可能问得太离谱,教师要积极肯定,并且鼓励他们,认可他们,小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给与他们极大的信任,使他们有成就感,是质难问疑的兴趣更浓厚。
总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滋润学生的感情幼芽,让学生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力量,使学生真正获得探索的乐趣,人生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三.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真正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可进行完毕,学生似乎意犹未尽,这时的质疑可以把模糊不清的地方再次审视。例如:教学 年,月,日。讲完新课后,教师启发,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一经提出,便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月的天数为什么与众不同?”
“为什么一年不是十一个月,却要十二个月?”
“为什么要分大月,小月?”。
2.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指导学生预习时发现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能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疑难点,在施教时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有了内动力和心理的需求,就能在课堂上深入持久的思考,积极的讨论。
四. 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处理。
学生提出问题后,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疑到质疑到释疑,思维活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问和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表现。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通过逐步资助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智慧的火花中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