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素质?
1
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学习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了,只要你愿意,想学任何东西都将成为可能,包括思想类的学习和技能类的学习。
视频传播的出现让学习技能已经没有了门槛,连识字的限制都没有了,这是真正的教育平等化。当然,我说的教育是广义的,指社会教育。
对于求知,孔子他老人家有过反复的论述,在《中庸·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孔子他老人家又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君臣父子、仁义道德。
需要说明一下,作为先秦的儒学和汉朝之后的儒教是完全不一样的。儒教是一套政治统治术,我们新文化运动反的是儒教,不是儒学。
先秦的儒学是一套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行为规范,在那个年代是有非常先进的指导意义的,而它其中的思想也同样带有普世性。从明末到清末的读书人,无论是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还是清朝第一任驻美国公使陈兰彬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特别是清朝走出去的官员,也认为西方的现代政治,正如儒家所追求回到的理想社会。
鲁哀公问政,孔子讲了一大堆大道理之后,说到了执政最关键的问题是用人,人最的问题是修身,就是人知道如何提高自己。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提升自己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孔子他老人家讲: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也就是说,有一些东西是生而知之,还有一些后天学来的,还有一些东西是困惑之后思考得来的,但无论你是怎么知道的,只要你知道了,都是一样的。
但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这种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当然,这里有那个年代人对天才,也就是先天智力水平高的人的崇拜,认为那是上等人。我们在前些年,也就是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也一样,谁的脑袋好使就能记住很多东西,也让人崇拜,叫神童。进入互联网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大脑的存储开了外挂,有个手机就搞定了,也很少有人提神童了。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被称为求知三境界。孔子认为,“生而知之”最难,因为不受控制,是上天支色子;其次是“学而知之”,因为不一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再次就是“困而知之”,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起来反而更容易。所以,他说,都遇到困惑疑难问题了还不学习,那这样的人就没救了,只能当下等人了。
2
而在今天,孔子讲的求知三境界,难易程度正好相反。
因为我们知道,大家生下来的先天条件都差不多,而大多数生活经验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而最难得的是遇到困难而思考来的经验。
生而知之的就是我们的动物本能,不用学的东西,也就是生理反应。你比如生下来就会吃奶,饿了就会哭。慢慢长大了就知道和父母对抗、耍脾气,这都不是父母教的。
学而知之的学是后天学习,我们大部分的知识经验都是后天学习来的。当然,这里的学不光有进入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我们付出十几年的义务教育,更包括从小到大和父母、家人、社会方方面面的学习。现在也就包括了互联网学习,这方面的成本越来越低了。
当进入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时,大家也只把这个概念理解为继续再教育。而现在看,终身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终身学习的所有技术问题,也包括时间问题。
生而知之,我们控制不了;学而知之,我们可以随手可得。那最难的就是困而知之,遇到困难经过思考而习得的知识。
因为学而知之变得更容易了,所以,我们更不愿意思考了,只想通过互联网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确实是我们现在存在的毛病。
我们经常是在放弃了大脑的存储功能之后,也放弃了大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就变得越来越人云亦云,而完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说,现在出现的很多弱智现象,也包括民粹主义,都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困而知之、重新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孔子说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都变成下等人了,除了鼓掌、抬轿子就啥也不知道。
这也是为互联网带来的“学而知之”更容易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任何事都一样,有所得就有所失,都有成本代价。
现在大家学而知之的东西都差不多,一个专业教授所掌握的生活知识并不比一个中学生多多少,不知道的就可以上网上找答案。
这样,就又觉得谁都没啥了不起的,大家都一样。结果就是彼此谁也不尊重谁,以至于面对公共事件时吵得一塌糊涂,只能进行无理的人身攻击了。最后就是选边儿站,进行毫无道理的群殴。
3
而在群殴的过程中,大家最喜欢讲的一个词叫素质,只要是打不过了,就给对方扣素质的帽子,用素质低一而盖之。
现在中国人理解的素质一词是受了西化的影响,有品质、道德、素养的意思,有高下之分。我们说谁素质低,都是这个意思。
但素质一词的本义完全没品质、素养的意思,和道德更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法治,法律说了算,用法律去评判社会上的对错。但我们发现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法治的观念反而没有了,处处都拿道德说事,用道德来衡量一切。
当然,这不是互联网的问题,是社会治理方向的问题。所以,平常大家说的素质,更多的是道德标准。
作为中国人,想理解中国词汇,就不能把两个字、三个词放一起解释,那都是外来的意思。汉语单字为词,你比如中就是中,国就是国,中央之国就叫中国。宅兹中国,我家在这儿,生于斯,长于斯。
我们把素质两字分开。
素就是本色、白色的意思,没有鲜艳的颜色,我们说很素;质就是质地,本体,本性,朴素,单纯。
把两字放一起,素质就是本色的、单纯的本性。引申为白色的质地。啥叫素质,就是一张白纸。
所以说,大家的素质都是一样的,生而知之的东西都差不多,主要看后天的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就是要学习、要思考。
我是学国画的,我最喜欢的山水画家是李可染,他最有名的作品是那幅《万山红遍》。
这是一幅当时的主旋律作品,他一共画了七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于一九二五年,是青年之作,所以还“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喜欢李可染的画风,就是他的山水画渲染的那种厚重度,浓墨重彩的分量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名字很像画家——李可染,可染!人家家长一起名就是画家。
后来才知道,李可染原来叫李永顺,从小喜欢画画。1917年他10岁,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明好学,表扬他说:“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学名叫李可染。
王琴舫也是牛人,1920年他的花鸟画选送巴拿马国际展览会获世界金奖,是中国绘画作品在国际上获金质奖第一人。
“孺子可教”出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就是张良,帮刘邦创业的大功臣。说张良从小就知道关心父母,孺子可教矣!这样的小孩子是可以教育的,长大一定有出息。
“孺子可教”谁都懂,但“素质可染”懂的人并不多。“素质可染”就是李可染老师王琴舫说的,没有别的出处。“素质”就是白色的质地,底子好,可以画出很好的画,可以往上染各种颜色。
总之,“生而知之”的东西大家都一样,“学而知之”的也基本都平等,那就只剩下“困而知之”的东西了。
就是你的思考,你的思想。不是只吃人家嚼过的馍,人云亦云,把自己染成别人的颜色。
也就是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