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解第一解

道德经全解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款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么,众她之门)

【注释】1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2 道:用语言表达出来。3 常:恒久不变。@ 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思5名:用语言表达出来。6 徽(jimo):通“窍”,踪迹的意思。7 玄:幽味深远。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味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析】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

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七、万物与-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微”。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微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徽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0)

相关推荐

  •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道一定是先天的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道家文化的根本问题,如果不把道这个根本问题理解清楚,要掌握道家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曾经有人这样认为:"先天存在的,即自然,故 ...

  • 帛书《老子》和通行本《道德经》逐句双解:第一章 道与名

    第一章 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 道, ...

  • 道德经全解--第三解

    道德经全解--第三解 第二章 功成弗居舒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 ...

  • 道德经全解第二解

    从政之道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 ...

  • 道德经全解

    大家好! 老子著述<道德经>的背景 何为"道" <道德经>的篇章文旨结构 解析<道德经>的门径 道德经第1章--玄妙之道 道德经第2章--道之德 ...

  • 太难找了,最全人体穴位解秘

    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 ...

  • 河道景观方案设计全流程详解

    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 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严重 ...

  • 最全笔法详解!带你解密朴厚劲秀的碑帖隶书,一笔一划教你写,这样写才大气!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 ...

  • 太难找了,最全人体穴位解秘【保健者最爱】

    手                                                          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 ...

  • 八上第22讲 期末复习4 最终篇 —— 八上全册多解问题大网罗

    写 在 前 面 停课仍在继续,但复习不能停止,作为本学期的最后一讲,本讲主要针对整个学期中,同学们易错的多解问题分代数和几何两大类,再做一个大的归纳. 代数(第四,五,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