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人民大学偷饭盆的记忆 |往事

拎着饭盆上课,是1980年代我上大学那会的校园旧景。

  无论男女,每天早中晚,几乎人人都有一个用毛巾或布料缝制的口袋,最常见的是用毛巾缝制的,或手拎,或塞在书包里。那些手上没拎包里没放的,大抵都有女朋友代劳了。

  口袋里有什么?吃饭的家伙,饭盆和勺子!

  过去行军打仗,也只有后勤炊事肩挑背扛,带着锅子等炊具行动,为什么到了1980年代后期,和平年代,大学里上课的学生,反而却都要带着饭盆进教室进图书馆了呢?

  我1985年到人民大学读书,人大的食堂价廉物美在当年北京的高校中算是有些名气。

  上学首先得置办吃饭的家伙。我一报到,在迎新的学长学姐们的指点下,买了两个搪瓷饭盆,一大一小,一个用来盛菜,一个用来打饭。几乎所有的新生,都是这样,标配。那时学校里卖搪瓷饭盆是个好生意。

  人大的食堂里,靠墙立着一溜的像书架一样的大铁柜子,里面三三两两地放着各种各样的饭盆。我后来才知道,这些饭盆,除了我们新生的,其他的大抵都是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了,是在不停流转的。

  我们这些新生,最初并不知道这饭盆的秘密。那个时候,整个社会也比较单纯“幼稚”,没有太多其他想法。

  吃完早饭,洗完饭盆,就把饭盆搁在墙边的铁柜子格子上,然后就去上课了。中午放学,若下课早,或者第四节没课,通常到食堂,还能发现自己的饭盆安放在铁柜子里,洗刷一遍,排队买饭。不过,也有人会发现,自己吃饭的家伙不见了,新生常常因此着急忙慌的。不过,此时大多还是以为被错拿了,于是,胆大的,看边上有饭盆放着,顺手“错拿”别人的;胆小的,只好自认倒霉,下楼去商店再买。

  几乎所有架子上的饭盆,都有相似的命运。没过两天,类似的故事轮到了我。一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饭,突然间发现架子上自己的饭盆不见了。我很着急,没记错位置啊。幸运的是,我在附近逡巡时,在另外的地方发现了自己的饭盆。当时,我还以为自己记错了。但是,没过两天,搁在食堂的饭盆终于找不见了。

  这个时候,我与大多数丢了饭碗的同学一样,顶多嘟囔几句,然后自认倒霉,重新去买一套。

  渐渐地,我们这些新生们在遭遇惨重损失之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块毛巾做成口袋,把饭盆装在口袋里,吃饭时拎去,吃完饭洗完之后,往口袋里一装,随身带走,无论是回宿舍,还是去教室,去图书馆,口袋饭盆成了标配,甚至,有人开始用饭盆在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当作占座的工具。

  饭盆在流转时,也难免会发生巧合,引发各种故事,不过,因此引发激烈冲突的,我倒是没有听说过,大家当时都还比较温和克制,不像今天。

  刚上大学没几天,我的一位大学同届女同学,某天晚上和同学忙碌完后,时间不早了,到食堂时没带饭盆,便向食堂卖饭的师傅求助。同学是美女,师傅自然乐意帮忙。不过,师傅也只是没出声,用手指指立在墙边的碗柜。女同学明白了师傅的意思,不过有些担心,怕万一饭盆的主人来吃晚饭,那就丢脸了。师傅忍不住说,现在都几点啦,差不多都吃完了。

  女同学一看食堂稀稀拉拉埋头吃饭的人,壮胆走到柜子边顺了一个饭盆,洗完打饭,跟同学正埋头喝粥,突然边上站了个人,说,同学,你的饭盆是我的吧?

  女同学一抬头,脸刷地红了,“做贼”被现场抓住了,赶紧解释。那位是男同学,说没关系,你用完了洗好放那就行,我先借我同学的。女同学赶紧感谢,报了自己名号,问男同学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说晚饭后给送过去。一聊,都是同一届的新生。于是就熟络起来了,后来大家都成了好朋友。这位男同学后来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我也熟识,至今仍是我们同届校友聚会联络的主要发起者。

  差不多三十年后,2014年秋天,在香港,这位女同学跟我聊起大学往事,谈到当年偷拿饭盆的场景,依然忍俊不禁。我们俩还好奇,那时大家为什么不怕别人的饭盆传染什么病菌呢?

  现在想来,除了男女朋友,大概是谁也不敢去使别人的饭盆了。

  等我们变成老生之后,食堂饭盆的故事又在新生中开始流行。不过,随着时间流逝,碗柜里的饭盆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学乖了,拎在了手上。再往后,在上海那次甲肝流行之后,学校里几乎再也没人会顺手用他人的饭盆了。

  那个年代,偷饭盆风气之盛,一时无双。或许是受了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影响,窃饭盆也不算偷吧。

  拎在手上的饭盆,除了占座等作用之外,上课时,如果中午老师拖堂,课桌里就会想起勺子敲击饭盆的声音,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老师一般都心领神会,听到这信号,便宣布下课。偶尔有装着不知道的老师,这敲击饭盆的声音就会很刺耳了。

  我被别人顺走过饭盆,但没有顺过别人的饭盆,无他,胆小怕事而已。

  不过,今天的学校里,好像都不用自己带饭盆了,学校提供餐具了。这拎着饭盆上课去图书馆的风景,以及发生的各种故事,也就永远留在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中。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

  • 【大学系列】刘育华:走近北航

    走近北航 文|图 刘育华 终于要送儿子去上大学了. 由于自己估计不足,时间安排上有点太紧促,我们一家人到孩子学校的第一天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报到当天早上5点半,我们坐公共车去西安北站,10时0 ...

  • 饿汉攻打冬宫记

    张驰  |  80心理 饿 ● 太饿 <列宁在十月>,曾经轰动中苏两大国的大片,我看了至少12遍,在幼小的心灵里刻下烙印.家里的同名小人书更是翻看了上百遍.其中导演虚构的水兵攻打冬宫,气势 ...

  • 欢迎一九级新同学

    2019级新生这两天已经在入学报到了,在我的记忆中,这也是中工恢复办学近40年来新生入学最早的一次.可以想象,会有一些同学为早日跨入大学校园而欢欣,也会有同学觉得高考后的放松游玩儿似乎还不过瘾,但不管 ...

  • 陈欲胜:我的中师我的梦(连载二)

    2020年第077期||总第508期 艺海风│508期 我的中师我的梦 (连载二) 陈欲胜  那时的中师中专考试,首先是预选考试,被选中后才能参加正式考试.预选考试全县分片进行,我是在首阳中学参加的, ...

  • 有爱的冬天不会冷

    "有爱的冬天不会冷"德育案例 柳河县驼腰岭学校   李佳 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已有11个年头,教了多久的书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干了多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体会到德育工作处于班主任工作 ...

  • 肖毅:一把小饭勺

    [总第070402期]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短文之二 一把小饭勺 作者:肖毅 我保存着一把大学期间的小饭勺,如今它已32岁,堪称我家的小文物了.小饭勺是1987年刚上大学时买的,还是老毛子(前苏联 ...

  • 80年代人民大学的图书馆|往事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 在我1980年代中后期在人民大学的四年求学生涯中,图书馆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宿舍.食堂.教室和图 ...

  • 1980年代,人民大学的侉炖排骨|怀旧党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著名的吃货,侉炖排骨,是我在北京吃到的少有的入我眼的菜肴,虽然做法绝对土鳖. 一锅排骨,洗净之后,先煮一遍,滤掉脏血水,加清水,再加入葱姜蒜陈皮大料,倒入盐酱油料酒,开火炖煮.熟 ...

  • 19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的崛起——专访前副校长辛厚文 | 熊卫民访谈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没有地利之便.物资匮乏.人才短缺等重重困难之下,于短短数年间通过教育改革迎来了第二次崛起,培养出了许多后来国际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如今,跻身一流行列,不断产生 ...

  • 这一刻就回到了1980年代!我有点不敢相...

    这一刻就回到了1980年代!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间都似乎凝固了!前几天自驾到了京郊的一个古老的村庄.村里至今保留着不少清代的老四合院建筑.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大多已经破损坍塌.很巧合的是在村口 ...

  • 伤逝丨送别人民大学78级程卫平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计统系计划专业1982届毕业生,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卫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昨天(12月24日)上午七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二部)太 ...

  • 回忆 1970年代、1980年代的工资与物价

    读懂社会的一个方面是考察工资和物价.很有趣! 老底子,低工资,物价稳定.农产品贱,工业品贵,国家高度垄断. 百元以上是很高的工资,人数极少. 文革时上海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 第一年:17.84元/月 ...

  • 人民大学毕业生沦为低保户,新时代要重新认识“寒门学子”的阶层突破难题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人民大学毕业生武继红沦为低保户的事,被扶贫干部在网 ...

  • 1980年代的武汉

    这里汇集了网上流传的武汉1980年代的老照片300余张. 黄鹤楼(1985) 从黄鹤楼鸟瞰长江 (1987) 巴公房子(1988) 宝丰路  1路电车水果湖终点站(1983) 宝丰路  3路电车(19 ...

  • 读了人民大学 2020 年一篇关于休假制度的论文,调查结论如下

    读了人民大学 2020 年一篇关于休假制度的论文,调查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