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患上高糖,我的人生越来越荒唐
最近部门来了一位新同事,大家为了表示欢迎,便一起聚了餐。
但外向的他却在收到邀约后陡然变得冷淡,连连摆手谢绝我们的好意。
有的人不喜欢热闹也能理解,但随后几天,我发现他几乎不跟任何一个同事一起吃饭,也不点外卖。
我开始担心他不合群。
为此,我特意在私下问了他缘由。他叹气道,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一年前查出患有轻度糖尿病,随之也对任何糖、碳水都心生恐惧。由于年纪轻轻,这样的病说出去实在难为情,所以这一年来,他几乎不参加任何饭局,自己悄悄的吃一些很清汤寡水的东西希望将血糖控制住。
我这才恍然,也错愕万分,80后的他不到40岁,居然会得糖尿病?
他接着说,自己这一年瘦了足足二十斤,这都是对吃无从下嘴的结果。“这个世界对糖尿病人群其实并不友好”,言外之意就是能食用的营养品伐善可陈,于是这一年他的心仿佛也略显蹉跎。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老父亲。
满打满算,父亲患有糖尿病也快十年了,我知道他对饮食一直谨小慎微。我总习惯性以为糖尿病是一种“老年常见病”,没什么大惊小怪,所以从未静下心来体味父亲内心深处真实的无奈与焦虑。
平日里,母亲也偶尔“抱怨”,说父亲变得越来越易怒,但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形,如同李健歌里唱的“就像一张旧报纸”,我们也不忍心责怪。
这一刻我才懂得,十年的糖尿病,已经从身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双重折磨。以前他能靠之前的营养积累抗争,如今当一切渐渐透支殆尽,单薄的他其实已经被逼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想到这一点,我无比懊悔。
而那位80后同事的无助,更加让我意识到高血糖、糖尿病其实不是专挑某一个人群下手,可能将壮年、中年、老年,全部拖入泥潭。
于是等到周末,我带着妻子一起去做了专项体检。一向饮食清淡的妻子十分健康,但我则被查出了糖尿病的前期症状。
医生告知我,我存在家族遗传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重视,但也不要过分担心。目前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有6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此时,要注意减少对高糖、高油、高碳水等食品的摄入。
什么都不吃,身体岂不是同样会垮?
医生建议用其他的营养品来做补充。
但我对这一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向医生求教。
他说,前不久伊利欣活推出了一款针对“控糖人士”补充营养的奶粉,建议我回头看看。当时看惯各种套路的我立马警惕起来,这不会是变相销售吧?
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又说道:我们医院没有卖的,你可以自己去网上或超市看,可以跟其它的营养品对比一下,选适合自己的就行,也不一定是我说的这款。
回家的路上,妻子开车,我便拿手机搜了起来。
我发现这款伊利欣活纾糖奶粉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已经在高血糖人群的圈子里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甚至在平安好医生APP里,认证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董柳董老师,在“高血糖、忌口多,就注定营养不良恶性循环吗?”的问题剖析中,也专门撰稿谈及——
伴随诸多饮食禁忌,控糖人群身体容易缺乏多样化的营养素,如此长时间便会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则容易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进而演变成诸多健康问题新的源头——控制血糖和补充营养中间,仅为一线之差,稍不留神,便容易形成一场恶性循环。
而这一句是我最关心的:“既要控制饮食,又要控制血糖,这就建议大家关注一个新的领域——不用担心血糖升高、同时富含营养的食物。”
董老师在常规食材中,给出多吃荞麦面、燕麦片、豆制品等饮食建议。而在核心的营养支持上,她也推荐了“伊利欣活纾糖奶粉”。
她的理由是,对于高糖人群的优质营养,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四是营养素要全面,不能偏科。
而伊利欣活的纾糖膳底配方奶粉,同时满足了这些“严苛”的要求。
依据国家标准(GB 5009.8)对其检测,未检出蔗糖,是真正的“0蔗糖添加”奶粉。
而其富含高达6.5g/100g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平稳餐后血糖水平;配方中添加葛根与黄精草本等中式食材,有助于温润养护血糖健康;添加高达21种营养成分,其中达到“富含”标准的有15种,参考《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中微量元素摄入推荐意见,配方科学严谨。
紧接着,我又看了相关的专家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到该奶粉的可靠度。
于是我在网上一口气买了6罐。
妻子十分诧异,问买那么多干什么?
我说,给咱爸两罐,我自己两罐,另外两罐……
没错,我打算送给那位80后同事,表达我的冒昧与歉意,同时也要让他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队,什么困难都能一起面对。
现今,我的办公桌上,一罐新摆上来的伊利欣活纾糖膳底配方奶粉,替代了之前的一罐速冲咖啡。它已经成了我的生活工作新伴侣。中年人的标配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而我是冲奶粉。
更令我欣喜的是,它还成了我父亲的“日常+旅行”伴侣,母亲也如释重负,现在背着奶粉就能跟父亲放心地走出家门,去一些远距离的地方散散心、逛一逛,正儿八经的体验和享受一下老年生活了。
关于爱的表达,永远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经过这一次,我也算是上了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我们往往后知后觉,未必真的能看到家人、他人的无助与辛苦,但一定要以他们最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们。
爱是对他们痛苦时的感应,更是对他们求助时的回应。当他们的人生在高血糖的折磨下变得越来越“慌糖”,乃至乱了阵脚的“荒唐”,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帮他们重拾美好,帮他们重新将生活过得欣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