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太极拳(见附录1)的“发劲”是古传单操训练的结果——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当下,有很多武术文章在讨论“太极拳”的“发劲”。从这些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原创作者所接受的训练,是当代人创造的用于表演和健身的竞赛套路(见附录2),并不是古人创造的用于技击和对抗的古传太极拳单操。但是,这些作者在文章中所讨论的“发劲”,却是古人技击太极拳里的“发劲”(见附录3),并不是当代人竞赛套路里的(偶尔出现的表演性质的)“发劲”。

一)什么是技击太极拳的“发劲”?

技击太极拳的“发劲”是古传太极拳单操训练的结果,是技击武术摔,打,擒,拿在应用上的“最后”一击(见附录4)。这个应用上的“最后”一击,既是所谓的“发劲”。古传太极拳就杨门来讲,共有32个单操。这些单操既包括启动人体周身气机的“行气单操”,也包括逐次开发人体周身筋骨的“动作单操”。同时,还暗含单操应用,既所谓的“对练单操”。“发劲”只出现在“对练单操”实操对抗中的“最后”一击。

大多数“对练单操”,是基础“自练单操”(见附录5)训练过关后,才开始习练的。也就是习练者的筋骨功夫和行气功夫,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或者说都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时候,才可以走入“对练单操”的训练阶段。

由此可见,系统的单操训练,是古传太极拳“发劲”的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的单操训练,才可以训练出“发劲”所必须的远远强于普通人的行气和筋骨功夫。而脱离了系统的单操训练,人体也就没了这些专业的或超强的行气和筋骨功夫,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普通人。让一个普通人通过模仿功高者在“发劲”过程中的技术细节而去“发劲”,无异于隔山打牛。

所以说,就古传太极拳来讲,“发劲”是古传单操系统训练的结果。换句话说,32式古传单操里的基础自练单操都过关了,习练者也就一定会具备“发劲”的基本功了。至于说已经具备了“发劲”的基本功,在应用的时候能否“发劲”?这其实只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既破。

二)我们真正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单操的系统训练,把“发劲”给练出来;而不是去研究功高者在“发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理和物理现象

当下很多武术文章,在讨论太极拳“发劲”时,所讨论的内容只是功高者在“发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操技术细节,或功高者的生理和人体物理现象。貌似只要懂得功高者在“发劲”过程中的实操技术细节,任何普通人照猫画虎就都可以“发劲”了。

这实在是走错了方向。

我认为,这些原创作者研究的方向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这个“发劲”给练出来,也就是积极的去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古传太极拳单操。而不是去研究功高者“发劲”的实操技术细节。

大量武术文章的原创作者,在太极拳“发劲”这个问题上,弃因求果。究其原因,是这些作者所接受的训练,是越过了单操,而直接习练的竞赛套路或传统套路(见附录6)。没有了单操的系统训练,所有的拳理,就只能在套路里找了;套路里找不到,就只能在结果上分析了。

这在武学上是一条不归之路。

三)古传太极拳单操,散落在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已经把武术放在了全民健身的体育纲领里。古人的技击武术,在当代已经演变成了一项以健身和表演为训练目的的体育运动。当代人习练的武术竞赛套路,也包括一些被称作传统套路的武术,已经没有了技击价值。所以,对于真心专研古传技击武术的拳友,应该把目光投入民间,去寻找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真正懂古传技击武术的老人。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

附录1:站在古传太极拳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就是技击太极拳。但在当代,太极拳已经演变为用于表演和健身为目的的竞赛套路了。这种竞赛套路“太极拳”,其本身没有一丝一毫的技击价值。所以,为了区分原汁原味的,有技击作用的古人的太极拳,就不得不在前面加上技击二字了(或干脆就把它称作古传太极拳)。

附录2:这些竞赛套路是根据古传太极拳的“演法套路”所改编的。古传太极拳的套路,分练法套路,演法套路和打法套路。练法套路,是单操小串联;演法套路是隐藏了练法的表演套路;打法套路是对练单操攻防动作的串联。当下竞赛套路里的招式,如单鞭,揽雀尾,云手等,在古传太极拳里,它们只是单操的收口功夫。

附录3:虽然当代“太极拳”竞赛套路中,有“发劲”的招式,但诸多有关“发劲”的武学文章所讨论的,并不是当代竞赛套路中偶尔出现的纯粹用于表演的这种“发劲”。

附录4:这个最后一击的“最后”,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仅是指一次攻防组合中的“最后”。

附录5:基础自练单操,是32式单操中,耗时最长,所下功夫最大,最不容易训练过关的单操。

附录6:85式太极拳被称作“传统套路”。但这个“传统套路”的习练者,也同样是越过了古传单操的系统训练,而直接习练的。这种越过了单操系统训练的“套路”,还仍然被称作“传统套路”,就我个人观点,还有待商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