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3期,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冯先思老师授权发布。
盧文弨與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
馮先思
摘 要:國家圖書館藏清佚名過錄盧文弨校《周易兼義》收錄了大量批語,大體保存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之全貌,也是盧文弨校訂《周易注疏》的原始資料,從中或可窺見盧文弨佚著《周易注疏輯正》的一點風貌。《經典釋文考證》“周易”卷保存了大量錢本《釋文》之異文,部分異文與現存兩種宋建刻本獨有的異文一致。錢所參考的兩種經注本,可能爲宋代福建刻本。國圖藏清佚名過錄惠棟等批注《周易兼義》保存了部分錢本“校語”,我們可藉以復原錢鈔本的形成過程。錢求赤將幾種宋本異文校錄在北監本上,再據以抄錄。錢氏又據諸宋本覆勘一遍,添加了一些校語,但校而未盡,因而錢鈔本呈現出北監本與宋八行本文本混雜之面目。
关键词:錢求赤;《周易注疏》;盧文弨;批校
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是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較爲重要的參校本,其文本源出宋本,阮校徵引頗多。乾隆年間,錢氏原本曾藏在蘇州周錫瓚家,盧文弨借以校錄,阮校又從而轉引。盧文弨在參考錢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等書基礎上,完成校勘專著《周易注疏輯正》,惜未行世,僅節錄部分校語,收入《群書拾補》初編。現在我們還能對錢本《周易注疏》有所了解,泰半源於盧文弨傳校之功。
錢鈔原本及盧文弨手校本今皆不存,唯賴阮校《周易注疏》、盧文弨《群書拾補》、《經典釋文考證》,以及陳鱣舊藏八行本《周易注疏》鈔配部分,保存部分錢本面貌。近來顧永新先生依據上述文獻所存錢本異文,經過詳盡的文獻梳理和細緻的文本比勘,對錢鈔本《周易注疏》的性質有了較爲清晰的認識。他認爲錢本《周易注疏》並非影鈔本,而是以八行本和北監本爲主體,吸收了單疏本、經註本等各本異文,重構成新的版本。[1]近年國家圖書館網站公佈了大批善本古籍全文,其中有兩種《周易兼義》批註本,保存錢本異文甚多,遠遠超出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和盧文弨《群書拾補》等所徵引。第一種爲清佚名過錄盧文弨校本《周易兼義》(善本號:9905),錄存批語甚富,大體保存錢本《周易注疏》之全貌,還是盧文弨校訂《周易注疏》的原始資料,從中或可窺見盧文弨佚著《周易注疏輯正》的一點風貌。第二種爲清佚名過錄惠棟等批校《周易兼義》(善本號:03791),亦錄存部分錢本異文。這兩種《周易兼義》所存“錢本”異文各有側重。本文略述其價值,並談談本人對錢鈔本《周易注疏》的一些新認識。
一、國圖藏盧文弨校本價值初探
(一)盧文弨校本的基本情況
國家圖書館藏明汲古閣刻《周易兼義》(善本號:9905),錄存清代校勘學名家盧文弨批語,乃松江藏書大家韓應陛舊藏。書衣有韓氏題記一則,其文云:
盧氏校本得之蘇州書友蔣恕齋,時在戊午三月中,夬齋主人借校錄一過,并多是正處,徧爲貼籤,而後此書方成善校本。蓋此本原非盧氏手校,係他人度本,致多錯誤耳。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日記。應陛。
由此可知,清咸豐八年(1858年)韓應陛從蘇州書坊蔣恕齋處購得盧校本,他認爲其中錯誤較多,並懷疑此本並非盧文弨手筆,而是他人過錄之本。
題記所云“夬齋主人”即張爾耆。爾耆,字符瑞,號夬齋,江蘇婁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有《夬齋詩鈔》、《夬齋雜著》、《庚申紀事詩》、《國朝文錄小傳》等書傳世。曾過錄盧文弨手校《十三經註疏》,今藏湖北圖書館。其子張錫恭以禮學名家。國圖藏《周易兼義》書後有張氏跋語,其文云:
抱經盧氏所校《周易注疏》,依錢求赤影宋本,阮芸臺相國重刊十行宋本注疏亦取資焉,謂在十行本之上。書中徵引各種以考異同,如陸德明《釋文》、李鼎祚《集解》及他刻本曰宋、曰古、曰足利者,證諸校勘記中,尚有遺漏。又有曰沈者,案即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朱墨間出,校閱非止一二過,洵稱完善。惟中有曰“盧本”者,未知所指,疑此本已非抱經原書,或後人所增也。戊午夏日,從淥卿舍人借校畢,書此以志歲月。夬齋學人張爾耆識。“爾/耆”(白方)、“伊/卿”(硃方)
這段題跋介紹了盧文弨校本徵引異文的來源,錢求赤本之外,還有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謂“宋本、古本、足利本”當轉引自日本學者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一書;[2]所謂“沈”者,即沈廷芳[3],《四庫全書》所收《十三經注疏正字》,即題沈廷芳撰。盧文弨《十三經注疏正字跋》稱此書“嘉善浦君鏜所訂,仁和沈萩園先生廷芳覆加審定”[4]。此本批語中有“盧本”云云,張爾耆懷疑此書已非盧文弨校訂之原貌。案批語所引“盧本”非“盧文弨校本”,乃“盧見曾本”,即盧見曾序刻雅雨堂本李鼎祚《周易集解》,與盧文弨《群書拾補初編》中“易經注疏校正”[5]所引“盧本”實爲一本。
國圖藏盧文弨校本《周易注疏》(以下簡稱盧校本)卷端有小字題記一行,其文云“明天啓時,有錢孫保求赤號匪菴影宋鈔本,與毛氏本科段大不相同,今武英殿本畧近之,而亦未全是也。今取以校正,稱錢本;殿本稱新本。盧文弨識。”這一題記還揭示了另外一種參校本,即當時新出的武英殿本《周易注疏》。殿本參考了文淵閣舊藏殘本八行本《周易注疏》,[6]在《周易兼義》基礎上混編成一個新的校本,故盧文弨曰“今武英殿本畧近之,而亦未全是也。”
盧文弨校本卷末有批校時間之記錄,其文云“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在屠維大淵獻四月十有八日文弨校。”另起一行云“辛丑又五月十一日復細校。”[7]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盧文弨獲見日本山井鼎的《七經孟子考文》,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盧文弨《周易注疏輯正》勒定成書,[8]“辛丑又五月十一日復細校”大概就是盧文弨寫定之前的一次覆勘記錄。這三則題記,劉波《盧文弨年譜》(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附錄)失收。
(二)盧校本完整呈現錢本異文之面貌
1.阮元校勘記、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所引錢本異文之範圍
盧校本以毛氏汲古閣刻本爲底本,匯集大量校語,是盧文弨編纂《周易注疏輯正》的資料庫。有些校記會在天頭地腳註明來源,如引《十三經注疏正字》稱沈,引《經典釋文》則稱陸,引李鼎祚《周易集解》則稱李本或盧本,轉引《七經孟子考文》考文則稱“古本、足利本、宋本、正嘉本、監本(明北監本)”,盧文弨校語引明北監本則稱神廟本,引錢求赤鈔本則稱錢本,引阮元校記則稱“校勘記”;引他人校語如盧文韶、孫志祖等則稱其名。此外還有大量的校記,記于行間字旁,並未註明來源,尚待辨析。已知錢校本之面貌不外乎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盧文弨《群書拾補初編》中《易經注疏校正》(以下簡稱《校正》)、陳鱣藏八行本《周易注疏》配補葉等三種文獻,以此爲參照,我們可釐清盧校本中所引錢本的範圍。首先,阮校、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所引錢本皆見於國圖藏盧校本。其中阮元引用錢本,盧校本大多註明“錢本”。盧文弨《校正》所引錢本異文超出阮校所引之外者,亦載諸國圖盧校本。試舉例如下:1.卷二《泰》卦“物既泰通”(2-32-a1)[9],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宋本、錢本'泰’作'大’。”批語云“錢大,宋同”。2.卷三《大畜》卦“在乎通路”(3-42-b5),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古本、宋本、錢本'在’竝作'之’。”批語云“錢之,宋同,古、足同。”3.卷五《姤》卦“正乃功成也”(5-6-b1),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古本、宋本、錢本、足利本'正’竝作'匹’。”批語云“正,錢作匹,古、足同,宋同。”4.卷五《井》卦“式胄反”(5-28-a5),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宋本、錢本俱是細注,在'正義曰收’之下。”批語云“錢小注,宋同。”5.卷五《恆》卦“從娣而行”“從娣之義也”(5-53-b4),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此兩'娣’字,宋本、錢本亦竝作'姊’。今案當如注作'娣從’,則'娣’字可不改,否則作姊爲是。”“娣”旁邊注“姊”字,批語云“宋、錢同。”國圖藏盧校本標註錢本異文,使用了兩套標誌,最開始爲朱筆,後來盧文弨增入了其他參校文本(如《七經孟子考文》《十三經注疏正字》等),則在天頭地腳標注“錢本”。但阮校所引錢本異文,有些雖載于盧校本中,卻未標明“錢本”,而以朱筆施於所改字旁。盧文弨校錄錢本較早,其異文未加標注。後來陸續增加了《七經孟子考文》《十三經注疏正字》《周易集解》《經典釋文》之異文時,會標註異文來源。因而那些未標注的異文記錄也當爲錢本。好在數量不多,見於阮校引錄而盧校本未標明“錢本”者如下:1.“剛失”,“失”字旁邊注“決”。(1-46-a3)2.“係辭”,“係”字旁邊注“繇”。(2-1-a5)3.“鳴謙得中吉”,“鳴”前補“故”字。(2-51-b6)4.“時體分柔弱”,“分”字旁邊注“於”。(3-3-b2)5.經文“大過”之後,注“注,音相過之過”。(3-48-b4)6.“用絜白之茅”,“絜”改爲“潔”。(3-49-b9)7.“離卦之義”,“義”字旁邊注“美”。(3-60-b4)8.“凶者將既老”,“將”旁邊注“時”。(3-61-b4)9.“萬物無由得應化而生”,“應”旁邊注“變”。(4-2-a7)10.“以蒞衆用”,“蒞”改爲“莅”。(4-18-a6)11.“柔脆者也”,“脆”旁邊注“脃”。(5-5-a6),12.“卦則況舉”,“況”字改爲“汎”。(5-40-a5),13.“輔嗣之文言”,“之”旁邊注“以”。(9-1-b1)見於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引錄而盧校本未標示“錢本”者有兩條,分別爲:1.卷五《震》卦疏“註故懼”(5-41),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錢本標'注位非所處故懼蘇蘇又云懼行而無眚’,注下共十五字,以斯見舊所標目不可刪也。下'驗注以訓震爲懼’,當作'以震訓爲懼’,或改'以’爲'似’,失之。”批語與盧氏《校正》所述校改意見相同,而未標注錢本。2.卷九《說卦》“帝出乎震”(9-6),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云“錢本別提行,疏'帝若出萬物’,浦疑'出’下當有'生’字。”盧校本天頭批語云“另提行”,未標註錢本。綜上所述,盧校本所錄錢本的範圍包括兩類,在天頭地腳標明錢本爲一類,在正文中朱筆改字旁注且未標明來源者爲一類。
2.陳鱣過錄本所引錢本之範圍
(1)朱書旁注的異文來自錢本
陳鱣藏八行本《周易注疏》配補書頁源自錢求赤鈔本,他請“善書者”依據八行本行款迻錄,又將部分避諱字加以闕筆處理,在文本上又大體保留了錢本的面貌。陳本引錄錢本的形式與上述兩家不同,對於釐清盧校本所引“錢本”異文的範圍有著特殊的價值。盧校本中有一部分校語未標注來源,以朱筆書於字旁,這些旁注的異文,也來自“錢本”,這可以在陳鱣抄錄本中得到印證。陳鱣在書前的跋語所舉例證不少就是這樣的例子,例如:陳鱣跋云:“九四疏'猶豫持疑’,是本作'遲疑’。”盧校本“遲”旁注“持”字。(1-6-b5)“'九五注,非飛如何’,是本作'而何’。”盧校本“而”旁注“如”字。(1-7-a9)《彖》傳疏“'此明乘駕六龍’,是本作,'此名’。”盧校本底本作“各”字,旁注“名、明”二字。(1-9-b4)批語云“上各,錢作名,宋明。”“'或難具解’,是本作'其解’。”盧校本“其”旁注“具”字。(1-10-b4)“'初末雖無正位’,是本作'初上’。”盧校本“上”旁注“末”字。(1-25-a6)“'下文即云’,是本作'下又’。”盧校本“又”旁注“文”字。(1-26-b2)“'故心惑之也’,是本作'心或。’”盧校本“或”旁注“惑”字。(1-27-b4)陳鱣所未列舉的還有一些,如:“欲使人法天之用”,盧校本“人”旁注“以”字。(1-1-b1)“矣上下兩體”,盧校本“矣”旁注“是”字。(1-3-b4)“大利之道”,盧校本“利”改爲“和”字。(1-10-b7)“亦於爻下有之”,盧校本“有”旁注“言”字。(1-16-b6)以上諸例,陳鱣本可與盧校本互相印證。這些未標明來源的旁注朱書文字,有些和轉引自《七經孟子考文》的異文相同。由於校錄錢本在先,後來所加異文一般會在天頭地腳有註明來源,如“宋本”“古本”等皆是。有些校語還先出校改之字,然後再標明來源及異文,如“或難其解”(1-10-b4),其校語作“其,宋具。”所以“其”字旁的朱筆“具”字既是來自《考文》(因爲標注了“宋”),又是來源“錢本”(因爲在字旁用朱筆改字)。轉引《考文》用墨筆,有時候也會在字旁注出異文,則非“錢本”的標誌。例如“初末雖无正位”(1-16-b6),盧校本“有”旁墨筆注“言”字。
(2)陳鱣過錄本有明顯譌字
陳鱣過錄本雖然源自錢求赤鈔本,但是他改變了錢鈔本的行款,還衍生了一些譌字,從顧永新“乾卦注疏”校勘記來看,[10]這些譌字僅僅出現在陳本中,未能在已知錢本異文中找到相應的記載,自然不能視爲源出錢本。例如:1.八行本“運行不息”(3),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運用不息”。2.八行本“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5),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所以應天象以教人事”。3.八行本“陽在下也”(10),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脫“也”字。4.八行本“二者老陽數九”(14),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三者老陽數九”。5.八行本“諸儒以爲九二當太蔟之月”(26),盧校引錢本同,“蔟”陳本作“簇”。6.八行本“故曰用九見群龍无首吉也”(39),盧校引錢本同,“曰”陳本誤作“日”。7.八行本“流布成形”(43),盧校引錢本同,陳本作“流布成行”。8.八行本“山上有火”(56),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山上有大”。9.八行本“山上有水”(56),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山上有山”。10.八行本“子愛下民”(60),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子受下民”。11.八行本“能不憂懼”(62),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龍不憂懼”。12.八行本“是夫子第七翼也”(65),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脫“也”字。13.八行本“處事之極失時則廢者”(89),盧校引錢本同,“則”陳本作“而”,陳本抄錄時候發生譌誤。14.八行本“可見則見”(105),盧校引錢本同,“則”陳本誤作“利”。15.八行本“陽是剛亢之物”(109),盧校引錢本同,“是”陳本誤作“者”。16.八行本“成德爲行”(115),盧校引錢本同,陳本誤作“成就道德”。綜上所述,盧文弨校本中來自“錢本”的異文包括兩部分,一是在批語中標出來自錢本的,一是在字裡行間用朱筆標出的異文。後者可以從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盧文弨《易經注疏校正》、陳鱣過錄卷二以前內容等三種文獻得到交叉印證。釐清“錢本”異文的範圍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信源的文獻,都指向了同樣的結論,這也說明了國圖藏盧校本具有相當的可信度,並非向壁虛造。盧校本較爲完整地呈現了錢求赤鈔本的面貌(闕《略例》《釋文》),是我們了解錢求赤鈔本的文獻基礎。
(三)盧校本保存大量盧文弨批語
1. 部分盧文弨批語不見他書徵引
盧文弨校訂《周易注疏》的成果即《周易注疏輯正》,全書十卷,已佚。《群書拾補》初編所收“易經注疏校正”部分,即節錄《輯正》一書,取其“闕文斷簡,訛謬尤甚者,摘錄以傳諸人”。[11]國圖藏盧校本批注中除各參校本異文,還有盧文弨案語。其中一部分與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引錄的“盧文弨云”相同[12],還有一些見於《群書拾補》,不見於上述兩種材料的校語也還有一些,例如:“當自存其誠實”,“當”字旁注“常”字,盧文弨云,“當”作“常”,不改亦可。(1-17-b5)“河濱以器”,朱筆乙“以器”二字,盧文弨云,“以器”當乙。(1-17-b7)“元亨利貞爲德”,“貞”下錢本補“者”字,盧文弨云,“者”不必添。(1-24-b7)“一德之首”,盧文弨云,“首”當作“義”。(1-30-a8)“又陰爲弒害”,盧文弨云,“弒”當作“賊”。(1-37-a2)“正則能敬”,盧文弨云,當作“敬則能正”,且仍舊。(1-37-a9)“猶若元在下者而不在上元在上者而不歸下也”,盧文弨云,兩“不”字上當有“无”字方合,今本“元在”俱作“无在”。(2-34-b3)“能與五之同功”,盧文弨云,“之”疑衍。(2-47-a8)“九四言不用三也”,盧文弨云,“九四”衍。(2-47-b6)“其志尚賢者”,“者”下添“也”字,盧文弨云,當有“也”字。(2-49-a2)“更無餘意”,盧文弨云,當作“无”。(2-55-b4)“故維之王用享”,盧文弨云,“故”疑衍。(3-5-b4)“以觀天下觀盥”,盧文弨云,“盥”上“觀”字當連上文,與豫、隨、蠱一例。又,語氣不了,如何截斷。(3-14-a3)“觀卦之名觀盥而不薦”,盧文弨云,“名”下“觀”字衍。又此段疏文,盧文弨批云,今本割裂之失自見。(3-14-a9)“觀之極者也”,“極”改爲“盛”,刪去“者”字。盧文弨云,當作“盛”也。又眉批云,不知據何本,舊日改此,今已忘之。旁朱筆注云“釋文本”。(3-16-b3)“此則義也”,盧文弨云,“則”疑“其”。又宋本“此則”作“即此。”(3-52-a3)“不能遂不詳”,盧文弨云,正文亦當作“祥”。(4-17-a3)“無疑則得其友”,盧文弨云,“無”當作“无”。(4-45-b3)“孰知不勝”,《校正》云,“孰即熟字。”盧文弨批語云,即“熟知”,言明知其不勝也。(5-3-a7)“釋柱者机木謂之株也”,盧文弨云,《列子》“蹷株駒株”是枯木,杌亦是枯木。(5-10-a4)〇先思案,《校正》此條與此全然不同。“則爲鬯是香草”,浦鏜改“爲”爲“謂”,盧文弨云,兩則“爲”一例,不必改“謂”。(5-39-a3)“妹者少女之稱也”,盧文弨云,妹從未。(5-51-b5)。〇先思案,毛本從末。“凡物之大其有二種”,盧文弨云,“其”疑“具”。前後“其”。(6-1-b6)“而爲斯賤之役”,校語云,新本“賤”上有“卑”字,據疏應有。盧文弨云,疏非。《困學紀聞》引無“卑”字。(6-8-b4)“與萌侵權主之所疑”,盧文弨云,“萌”即“氓”。(6-8-a8)“六二至七日得”,盧文弨云,疏即全錄注文,不更益一語,大可疑。(6-36-b8、9)“論易之小理者事必不通”,浦鏜校將“理”“事”二字互易,盧文弨案,未必然。(7-1-b1)“言變化所以明吉凶者”,盧文弨云,“化”字衍。(7-11-a9)“故謂之爻者”,盧文弨云,“者”字今省。(7-44-a1)“謂覆說上文”,盧文弨云,“謂”疑衍。(7-44-a8)浦鏜改動疏文數處,盧文弨云,本書與《初學記》所引同,不必依浦君所改。(8-7-a4.5)
2.部分盧文弨批語尚屬初步校訂意見
與阮校、《群書拾補》兩書所引盧文弨校語相比,盧校本有些案語還比較初步,而阮校所引則顯得思慮更爲深入、周全。由此可見,國圖藏盧校本實爲原始資料彙編,《周易注疏輯正》才是已臻成熟的校勘成果。例如:1.卷二“故食其舊日之德禄位”,盧文弨批語作:“祿位”上當有“謂”字。(2-9-a9)阮元《校勘記》作:盧文弨云“祿位”上當有“謂”字。(2-042)《校正》作:“祿位”上疑有“謂”字。(2-b10)盧批與阮校用“當”字,而《校正》則用“疑”字,盧文弨的不確定態度加深了。2.卷二《履》卦六三注“志存于五”,盧文弨在 “五”字旁注“王”字。地腳批語作:宋王非,毛校改。疏末批語云“毛居正云”,疏文“之微”下補“而”字,“志”旁注“事”字。(2-30-a6)阮元《校勘記》作:盧文弨云,王字非也。毛居正云,《正義》云“以六三之微而欲行九五之事”,則“五字”無疑。又盧文弨云“志”當作“事”。(2-137.138)《校正》(3-a10)與阮校同。盧批還只是初步的記錄異文,而阮校、《校正》則已經有較爲肯定的判斷。3.卷三《臨卦》上六疏“剛所以不害”,盧氏批語作:“以”疑衍。(3-13-a5)阮元《校勘記》作:盧文弨云,“以”字衍。(3-050)《校正》(4-a10)與阮校同。盧批尚且保持懷疑語氣,而阮校則非常肯定。《群書拾補》中的部分條目又與在阮校所引不同,可見盧文弨校訂《周易注疏》逐步完善,《校正》在阮校所引基礎上有最更進一步的思考。例如:1.卷二《謙》卦九四疏“非取其旁九四言不用三也”,盧文弨批語作:九四衍。(2-47-b6)阮元《校勘記》作:盧文弨云“九四”二字,衍文。(2-220)《校正》作:下七字疑衍,否則“九四”二字必當去。(4-a3)阮校與盧批近似,而《校正》則考慮得更爲周全。2.卷二《謙》卦彖疏“卑謙而不可踰越”,盧校本“卑”下補“有謙”兩字,批語作:二字見《論語疏》《集解》。(2-50-b2)阮元《校勘記》作:《集解》作“卑者有謙而不踰越”,盧文弨云,《論語疏》所引正同。(2-232)《校正》作:“卑者有謙”,《論語疏》所引正同。下亦當從《集解》作“是君子之終也,言君子能終其謙之善,而又獲謙之福,故云君子有終也。”(4-a4)與阮校略同。盧批與阮校只是客觀記錄異文,而《校正》則明確了取捨態度。3.卷四《損》卦疏“得正旨矣”,盧校本批語作“文弨案,王謂王弼也。”(4-42-a8)阮元《校勘記》作“盧文弨云,王謂王弼也。”(4-179)《校正》作“王謂王肅也”。(6-a6)。《校正》觀點與盧批、阮校不同。顧永新先生認爲阮校所引錢本異文來自《周易注疏輯正》[13],現在看來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阮校所稱引的“盧文弨傳校本”。阮校之所以在《周易注疏校勘記》卷首單列“單疏本”一項,其實並非他真的看到單疏本,而是從“錢遵王本”轉引。大概因爲《周易注疏》參校的版本較少,阮校想以此來壯其聲色。其中重要的幾種“宋本”皆轉引自他書,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轉引了足利本、古本、宋本,又從盧文弨傳校本中轉引了單疏本、錢本。與其他幾部經書比起來,《周易注疏》參校的宋本實在有些少,所以把這些轉引的校本也羅列出來。《周易注疏校勘記》的編纂者沒有看到真的錢本,而從盧文弨傳校本中轉錄。這個“傳校本”的形態可能與國圖藏盧校本類似,包含了一些盧文弨案語。古人批注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案語可能並非成於一時,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阮校所引盧氏那些已臻成熟的意見,也有可能源自後來添加的批語。[14]因此我們認爲阮校所稱引“錢本”可能還有別的來源,不會只有《周易注疏輯正》。綜上所述,國圖藏盧校本的這些批注彙集了諸家參校本异文,保存了盧文弨的大量案語。其中一些案語可能直接收入《周易注疏輯正》一書,有些案語則經過完善,思慮更爲精密,後來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群書拾補》引錄的是盧文弨較爲成熟的觀點,國圖藏盧校本只是盧抱經先生校訂《周易注疏》的資料長編。
二、錢求赤參校經注本的來源探析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參校的幾種宋本大多來自轉引,所謂“宋岳珂刻單注本”及十行本也非宋本,阮元並未見到真正的宋本。盧文弨校勘《周易釋文》也面臨了同樣的難題,宋本《經典釋文》藏在宮廷之內,外間鮮有人知。錢謙益藏宋本在清初即遭回祿之災,僅有影宋鈔本傳世。而盧文弨校勘《周易注疏》所仰賴的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在《釋文》部分的版本也只有三種明刻本,皆元刊十行本一系。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率多理校,參考版本無多。基於以上原因,他校勘《周易釋文》之時徵引宋本《經典釋文》(實即影宋鈔本)、錢本《釋文》頗多。從《周易釋文考證》引錄的數十條異文來看,錢本《釋文》的文本一如該書注疏部分,都是在北監本基礎上,融合了多種版本異文,形成了一個新的版本。顧永新先生認爲錢鈔本是在北監本、宋刊八行本基礎上形成的新版本,我們知道八行本、汲古閣本皆無《釋文》,那錢求赤又是依據何種版本來構建《釋文》文本的呢?就錢求赤鈔本《周易釋文》這種混合版本來說,我們需要通過具有版本特徵的“標誌性異文”來辨析其文本來源。[15]梳理《周易釋文》不同版本間的異文序列,有利於我們尋找錢本異文出處。[16]那我們首先需要看看錢求赤可能會參考的《周易釋文》版本[17],然後通過比較來辨識各版本的“標誌性異文”。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有《周易釋文》一卷,自南宋始與經注疏合刊。與其他幾種經書不同之處在於,元刊十行本本一係的《周易釋文》並未散入經注之下,而是附存書末,也算一種特殊的單行本。《經典釋文》之外的單行版本,今存元刊十行本、明永樂刊八行本、明閩刻本、明北監本,以及清雅雨堂刻《周易集解》附錄本等重要版本。另外宋代經注釋文合刊本尚有兩種,其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收入《中華再造善本》(簡稱再造本);其一藏台灣“國家圖書館”,卷端題“纂圖互注周易”(簡稱纂圖本),該館網站公佈了全文彩色圖版。這兩種宋本都具有南宋福建刻本的特徵。[18]當我們完成上述諸本與錢本《釋文》的比對之後,我們大體可以確定錢本異文幾個可能的來源,今分述如下。
(一)錢本《周易釋文》以北監本爲基礎文本
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的基礎文本可能有北監本、宋八行本、單疏本、經注本等幾種,其中帶有《釋文》的只有北監本。[19]如用上節所述“標誌性異文”來辨析,[20]我們發現明北監本幾例獨有的異文,錢本皆與之相同。而且錢本《釋文》與北監本相同文本最多,因此我們認爲錢本《釋文》的基礎文本爲北監本。例如:
1.錢本與閩本、北監本獨有的異文相同
我們發現了一批僅僅閩本、北監本具有的異文,這些例證可以縮小“錢本”基礎文本來源的範圍,例如:1.《乾》卦“確乎:鄭云,堅高之貌。《說文》云,高至”,盧文弨《考證》云“錢本凡'貌’字俱作'貌’,此下亦多同。”先思案:宋本、舊鈔本[21]、元刊本、永樂本作“皃”,[22]獨閩本、北監本作“貌”。2.《蒙》卦“梏:《廣雅》云:杻謂之梏,械謂之桎。”盧文弨《考證》云“'廣雅’,舊本作'小爾雅’,錢本作'小廣雅’,明監本同。案《小爾雅》及《廣雅》,今皆無此文。”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元刊本、永樂本皆作“小爾雅”、纂圖本作“小尔雅”;閩本、北監本作“小廣雅”。3.《繫辭》“乎邇:本又作邇,音尒”,盧文弨《考證》云“錢本、神廟本大字作“邇”,注“作邇,音尒”,疑是。”先思案:宋本、舊鈔本、永樂本、元刊本(明代補版)作“乎迩:本又作邇,音尒。”再造本、纂圖本出字作“邇”,釋爲“本又作迩,音尒。”傳文作“邇”。閩本、北監本同,大字作“邇”,注“作邇,音尒”。4.《繫辭》“噬:市制反”,盧文弨《考證》云“此與前同,宋本、錢本、神廟本皆作市利反。”先思案:唐寫本、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作“制”,北監本、閩本作“利”。5.《說卦》“爲釜:房甫反”,盧文弨《考證》云“錢本扶古反”。先思案:唐寫本、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永樂本作“房甫反”,元刊本補版作“■甫反”[23],閩本、北監本作扶古反。6.《說卦》“爲亟:王肅去記反”,盧文弨《考證》云“錢本、神廟本'記’皆作'冀’。”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永樂本作“記”[24],元刊本作墨丁,閩本、北監本作“冀”。7.《說卦》“反生:豌豆之屬”,盧文弨《考證》云“舊作麻豆,錢本、神廟本皆作豌豆,從之。作麻,恐後人所改。”先思案:唐寫本、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永樂本作“麻豆”,元刊本作墨丁,閩本、北監本作“豌豆”。8.《說卦》“喙:徐丁遘反”,盧文弨《考證》云“徐本必作'啄’字,故有此音,錢本、神廟本作于穢反,非。”先思案:唐寫本、宋本、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作“丁遘反”[25],閩本、北監本作“于穢反”。9. 《周易略例》“洽乃:本亦作合”,盧文弨《考證》云“亦,舊本作'又’,今從錢本作'亦’。”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永樂本、元刊本作“又”,閩本、北監本作“乃”。
2.錢本與北監本獨有的異文相同
1.《習》卦“洊:干作荐”,盧文弨《考證》云“錢本、神廟本、雅雨本'荐’作'薦’。”[26]先思案:元刊本、永樂本、閩本同作“荐”。[27]北監本作“薦”,錢本與其他三種不同,唯與北監本同。2.《革》卦“堅仞”,盧文弨《考證》云“舊本作韌,今據宋本、錢本改。各本多同,唯神廟本、萬卷堂本、毛本作韌,案仞與韌、刃、忍並通用。”先思案:元刊本、永樂本、閩本作“仞”[28],北監本作“韌”,錢本與其他三種不同,而與北監本同。[29]3.《頤》卦“虎視:又市止反”,盧文弨《考證》云“市,舊本作常。今從錢本正,神廟本同。”先思案:宋本《經典釋文》(以下簡稱宋本)、台北藏舊鈔本(以下簡稱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本同作“常”[30],獨北監本作“市”。盧校改字不確,黃焯《經典釋文彙校》引《廣韻》云“市常同聲,不煩改作。”[31]4.《繫辭》“而中:丁仲反”,盧文弨《考證》云“錢本、神廟本作'之仲反’。”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本作“丁”[32],獨北監本作“之”。錢本與北監本同。5.《說卦》“爲旉:鋪爲花貌謂之𧀮”,盧文弨《考證》云“案錢本、神廟本'花貌’作'花䒳’。”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永樂本作“花皃”,纂圖本作“花貌”。[33]元刊本、閩本誤爲“花泉”。獨北監本作“花朵”。“䒳”“朵”同。6.《周易略例》“所贍:市豔反”,盧文弨《考證》云“'市’舊作'常’,譌,從錢本正,神廟本同。”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本作“常”[34],獨北監本作“市”。
(二)錢本《周易釋文》與經注附釋文本同
錢求赤《周易注疏》跋語中說“予所獲單疏本一,注疏合刻一,又單注本二,皆宋刻,最精好完善者,真天下之至寶也。”[35]這兩種單注本,顧永新、張學謙在論述錢本性質之時,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版本。[36]本文全面梳理了錢本《周易釋文》之異文,我們發現錢本與現存兩種宋建刻經註附釋文本的獨有異文一致。
1.與再造本同者
1.《晉》卦“鼫:子夏《傳》作碩鼠。鼫鼠,五技鼠也”,盧文弨《考證》云“錢本'鼫鼠’亦作'碩鼠’。”先思案:宋本、舊鈔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作“鼫鼠”[37],獨再造本作“碩鼠”。錢本與再造本同。2.《解》卦“咎”,盧文弨《考證》作:注疏本作“過咎”,錢本《釋文》作“ '或有過咎非其理也’,注'一本無此八字’,'過’或作'遇’”。雅雨本從之,今依舊本[38]。先思案:宋本、舊鈔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作“或有遇,遇或作過。咎非其理也,一本无此八字。”[39]獨再造本與錢本同。3.《歸妹》卦“不正无應:本亦作'不應’”,盧文弨《考證》云“舊'不應’作正文,'无應’作注,今從錢本互易。”先思案:宋本、舊鈔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雅雨本出文作“不應”,注文“无應”,錢本與再造本同。
2.與纂圖本同者
1.《繫辭》“爲耒:或作揉木爲之耒耨非。”盧文弨《考證》作:下“或作”下舊無“作”字,據錢本增補。先思案:唐寫本、宋本、舊鈔本、再造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無“作”字,纂圖本有“作”字,錢本與纂圖本同。
3.與再造本、纂圖本皆同者
1.《師》卦“貞丈人:丈人嚴莊之稱”,盧文弨《考證》作:錢本“嚴莊”作“莊嚴”。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作“嚴莊”。案,再造本、纂圖本作“莊嚴”,[40]錢本與再造本、纂圖本同。2.《周易略例》“辯位”章“無六爻”,盧文弨《考證》云“無,錢本作无,官本同,下同。”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元刊本、永樂本、閩刻本、北監本皆作“無”。[41]纂圖本經文作“无”,《釋文》亦作“无”。再造本經文作“無”,《釋文》作“无”,錢本和纂圖本、再造本皆同。這兩種宋刻經注本《周易》與錢求赤可能存在交集。例如台灣“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建刻本《纂圖互註周易》,其藏書印中有“周印/錫瓚” 白文方印、“仲漣/一字/猗唐”朱文方印,知其書曾經清代蘇州藏書家周錫瓚珍藏,周與黃丕烈、顧之逵、袁廷檮等四人並稱當時藏書四大家,而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正是周錫瓚的藏品。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經注本《周易》,字體接近瘦金體,避諱“慎”字,而“敦”字不避,至爲南宋孝宗時刻本。此書曾經明蘇州文震孟、常熟毛晉、清崑山徐乾學等人收藏,還有董其昌、黃丕烈等人題記,可見此書從明末開始直到清中期,就一直在蘇州常熟一帶的藏書家之間流轉。錢求赤爲常熟人,爲錢謙益子侄輩,他也有可能接觸到這一宋本。顧永新認爲錢本《周易略例》部分出自經注本(建本或與之同系統者)[42],這與我們對《釋文》版本來源的探析結論相同。由於錢本的主要版本來源八行本沒有附錄《略例》與《釋文》,錢求赤可能以北監本爲基礎,增入了宋建刻單注本的一些異文,再造新本。
(三)錢本《周易釋文》與宋刻本《經典釋文》同者
錢本《釋文》可能還用宋刻《經典釋文》校訂過,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葉德輝說錢求赤曾經據絳雲樓藏宋刻《經典釋文》影寫一部[43],沈暢《〈郋園讀書志〉訂補十四則》認爲,歷來文獻未見有錢求赤影宋鈔本《經典釋文》的記載。所謂錢求赤影宋鈔者,非《經典釋文》,實乃本文所討論的《周易注疏》,葉德輝因未細讀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書前所列《周易》諸版本而誤。[44]錢氏是否影鈔本,尚屬未知。但從錢求赤身世來看,他有可能獲得影鈔本。錢求赤之父錢謙貞(1593-1646),字履之。謙貞年少失怙,其母徐氏守節不渝,母子二人得到了錢謙益之父錢世揚的殷切照顧,所以錢謙貞、錢謙益二人情誼非同一般。[45]因爲這層特殊的關係,錢求赤也有機會影鈔絳雲樓藏宋刻《經典釋文》。[46]我們找到兩處宋刻《經典釋文》獨有的異文,錢本恰與之相同,即錢求赤參考宋刻《經典釋文》之證,今舉例如下:1.陸德明釋書名“周易”之“易”云:“虞翻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正從日勿。”盧文弨《考證》云“宋本作'字從日月’,無'下’字。'正從日勿’四字,諸本皆無,今據明錢求赤影宋本補。說者以勿爲日之光彩。”先思案:現存《釋文》諸本,唯宋刻三十卷《經典釋文》有“正從日勿”四字,《周易兼義》附《釋文》一卷本,以及宋刻附釋文本,皆無此四字。由此可知錢求赤本當據宋刻《經典釋文》補入。2.《頤》卦“逐逐”條釋云“《子夏傳》作'攸攸’,《志林》云'攸當爲逐’,荀作悠悠,劉作跾。”盧文弨《考證》云“《志林》,虞喜所作,舊作《字林》非,今從宋本、錢本正。通志堂原刻本作'字林’,後改作'志林’。錢本無'攸’字。”先思案:現存《釋文》諸本,唯宋刻三十卷《經典釋文》作“《志林》云'當爲逐’,”亦無“攸”字。再造本、纂圖本、元刊本、永樂本、閩本作“志林”,有“攸”字。北監本作“字林”,有“攸”字。此外還有幾處異文,僅見於宋刻《經典釋文》、宋刻再造本、纂圖本。這或許也是錢本《釋文》校訂的來源,例如:1.《大有》卦“其彭:虞作尩,姚云彭旁,徐音同。”盧文弨《考證》云“'尩’,舊從'九’,譌,今改正。宋本、錢本'徐音同’皆作'俗音同’。”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作“俗音同”,元刊本、永樂本、閩本、北監本作“徐”。錢本與宋本一系同。2.《頤》卦“朶:京作揣。”盧文弨《考證》云“朶,《說文》作朵。揣,舊本從木,譌。今從宋本、錢本正。”先思案:“揣”元刊本、永樂本、閩本、北監本作“瑞”,字譌誤。宋本、舊鈔本、再造本、纂圖本作作“揣”,唐寫本亦作“揣”。錢本與宋本一系同。3.《繫辭》下“貞觀:官喚反。”盧文弨《考證》云“喚舊本作換,譌。今依前例作喚,宋本、錢本作煥。”先思案:宋本、舊鈔本、再造本作、纂圖本作“煥”,元刊本、永樂本、閩本、北監本、通志堂本作“換”。錢本與宋本一系同。綜上所述,通過分析錢求赤本《釋文》異文來源,我們認爲錢求赤所說兩種宋刻經注本可能爲宋建刊本。明清以來宋刻《周易》經注本流傳日稀,流傳到現在的這兩種宋本《周易》可能正是錢求赤當年參考過的。錢求赤與藏書大家錢謙益同宗,他可能獲見錢謙益所藏宋刻《經典釋文》(或其鈔本),並據以改訂《周易釋文》。錢本《釋文》參校幾種宋本,其文本質量要高出通志堂本《經典釋文》,故盧文弨《周易釋文考證》屢屢徵引。
三、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實物形態蠡測
國家圖書館藏惠清人過錄惠棟批校《周易兼義》(善本號:03791),經福州陳征芝[47]、紹興周星詒[48]、常熟翁斌孫[49]等藏書家遞藏。書末有周星詒跋語,對此書批語有簡要的介紹,其文云:右《周易注疏》校本九卷,共裝八冊。乙亥冬季得之福州帶經堂陳氏。窺其大略,先得見惠定宇先生批校本,以墨筆度寫于上下方及夾注行中。嗣假顧抱沖小讀書堆藏影抄岳板,與他氏九行十七字兩宋本合校,則用朱筆。表注又寫補長孫、趙公進正義表,及任尚書爲毛氏撰《重刻十三經注疏序》于前。通部精審不苟,必乾嘉間好學嗜古先輩所爲也。予先蓄十行本,已爲世所罕見,今又得此,書鈔閣中又獲一珍珠船矣。喜而誌之,同購者爲史載之方舊鈔,亦祕冊也。并坿記此。十三日夜雨,星詒。校本所稱影宋九行本,疑是閩本也。齋中《易注疏》“《咸》象傳”一段一百一字脫文迄未得見,安得單疏一補完之。由此可知,翁藏本《周易兼義》批語據唐石經錄經文異文,據顧之逵藏影鈔相台岳氏刊《周易》錄經註異文[50],又據影宋本《周易注疏》錄經注疏異文[51]。案此“影宋本”實即錢求赤鈔本,理由有二。第一,書前題記云“影宋本九行十七字,注單行,正義雙行,每行廿字”,與陳鱣藏八行本《周易注疏》跋語中所述“錢求赤鈔本”行款一致。第二,翁藏本眉批中明確標“錢求赤”云云。例如:1.《乾》卦“初九”疏,陳鱣跋謂“'所以重錢’,是本作'重體’。“故交其錢”,是本作'其體’。下方朱筆校云'二“體”字,宋作錢。’”國圖藏盧校本批語云“舊校云,二'體’字,宋作'錢’。”(1-3-a7)國圖翁藏本批語則云“錢求赤校本云,二'體’字,宋作'錢’。按影宋本仍作體。”(1-3-a7)2.《乾》卦“初九”疏“但易舍萬象”(1-3-a8),毛本作“舍”,旁注“含”字。眉批“錢求赤云,'含’刻作'舍’。”國圖藏盧校本批云“錢含。”案,據顧永新校,現存諸本唯北監本作“含”,其他概作“舍”。與國圖藏盧校本《周易兼義》中錢本異文比起來,翁藏本的批語特別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來是僅僅在第一卷(包括卷前的《八論》與序)和最後一卷有錢本批語,二來是首末兩卷中的錢本異文也遠遠少於盧校本中的數量。這些批語明顯是節錄,但翁藏本批語過錄者並非隨機選擇,其規律有跡可循。我們知道錢鈔本雖然號稱“影宋抄”,但還在鈔本之中還有一些批語。陳鱣在《周易注疏》跋語中曾舉例說過這一點,上一節第一例批語,盧文弨校本中稱“舊挍”,翁藏本則稱“錢求赤云”。錢鈔本附帶的錢氏校語,除了上節所舉兩例外,翁藏本批語中明確說是“錢挍”的還有一些,例如:1.《乾》卦“象曰”疏“退在潛處”(1-13-b3),翁藏本有批語云“影宋本則,錢挍在。”“在”字改爲“則”。盧文弨校本批語云“錢則,新同、宋同。”據顧永新校,唯八行本作“則”,其他諸本作“在”。2.《乾》卦“文言”疏“陽居於天”(1-24-a9),翁藏本批語云“影宋本無'於’,錢校增”。今案陳鱣鈔配本此處亦脫“於”字,國圖藏盧校本批云“錢無'於’字,校增。”此外,翁藏本疏文改字之處,往往會在批語中注明“影宋本仍作某”。據卷端題記可知,此本經注部分參校本有唐石經、影宋鈔岳本、錢本,以及惠棟據《周易集解》《經典釋文》等校改之語,而疏文參校的本子則只有錢求赤本。[52]既然疏文的校改僅僅參考了錢本,而批語又注明“影宋本仍作某”,則其校改依據仍然來自錢本。我們已經知道錢本附有批語,那就找到翁藏本節錄之規律。所謂“影宋本仍作某”指錢本的正文用字作“某”,而疏文改字則依據錢本中的批注改動。例如:1.《乾》卦《文言》疏“是利事所施”(1-16-b5),“事”字旁注“字”,批語云“影宋本仍作事”,據顧永新校,唯北監本、毛本、殿本諸刻作“事”,其他刻本概作“字”。2.《坤》卦疏“正借柔順之象”(1-29-a1),翁藏本批語云“影宋本云,假借柔順之象”,“正”字改爲“復”,國圖藏盧校本改爲“假”。單疏本、八行本、永樂本皆作“假”,元十行明修本此字爲墨丁[53],后改爲“正”[54],李元陽本、北監本皆作“正”。現存各本無作“復”者,蓋過錄者以“復”(
)“假”(
)行書字形相近而誤錄。
3.《屯》卦“象曰”疏“綸爲淪字”(1-40-b2),翁藏本批語云“淪當作論,影宋本亦訛淪。”“淪”字改爲“論”。單疏本、八行本、元刊十行本、永樂本、李元陽本、北監本皆作“淪”,武英殿本作“論”。值得注意的是《乾》卦“象曰”疏“此亦人事言之”(1-13-b3),翁藏本在“人”之前補“以”字,批語云“影宋本無以,下同。”這一則批語實際是想說明疏文的改字並非來源于錢本正文,而是來自批語,“下同”是爲下文類似情況所作的說明。綜觀翁藏本首末兩卷涉及錢本的批語,我們推測批語過錄者當初僅僅迻錄了錢本的批語,而未像盧文弨校本那樣將毛本經註疏與錢本全面校勘。翁藏本中的“錢本”批語還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錢挍”所改往往與八行本同,而“影宋抄”的文本則與北監本同。也就是說,錢鈔本正文本來應該與八行本同,卻因襲了北監本之文字。例如:1.卷一《乾》卦“文言”疏“以辨决於疑也”(1-26-b6),“辨”,八行本、單疏本、永樂本、元刊本作“辯”,北監本、毛本作“辨”,陳鱣配補本同作“辨”。此疏文所釋之傳爲“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毛本),“辨”字有盧文弨批語云“錢辯,疏同”。也就是說錢本疏文理應作“辯”,而錢本(陳鱣配補本)實作“辨”,翁藏本疏文“辨”字也無校改,可見此處錢本確實未加批語。這就是錢本抄手迻錄疏文之時未能據校語改正文而致誤之處。2.卷二《坤》卦疏“其褊狹非復弘通之道”(1-30-a1),盧校本“其”下增“理”字,盧校本改爲“其理褊狹非弘通之道”,盧文弨批語云“(理)依錢改,宋同。復,宋易。”翁藏本“其”下亦增“理”字,“復”改爲“易”,批語云“影宋本云,其理褊狹非弘通之道”。盧校所引錢本與翁藏本之錢本同,皆於“非”下脫“易(復)”字,這與北監本正同。案天津圖書館藏北監本“非”下空一格,國圖藏十行本(此葉爲明修)、閩刻本皆爲墨丁。八行本、單疏本作“其理褊狹非易弘通之道”。
錢求赤《周易注疏》跋語中說“予所獲單疏本一,注疏合刻一,又單注本二,皆宋刻,最精好完善者,真天下之至寶也。家貧,古書盡鬻於人,惟留此鈔本,惜之不啻如寶玉大弓。”鈔本雖然號稱依據“單疏本”、“注疏本”(即八行本《周易注疏》),實際並非直接從八行本鈔錄。通過上文對翁藏本所載錢本校語的分析可知,錢求赤當初曾將“單疏本”、“注疏本”(可能還包括兩種宋刻經注本)的異文過錄到北監本之上,形成一個“校宋本”;而鈔本即據此“校宋本”抄錄,故錢本經注皆單行而疏文爲雙行,与北監本相同。而疏文很多地方也與北監本同,而未盡改從八行本,不知是由於錢校本來就有脫漏,還是抄手在迻錄時存在失誤,錢鈔本質量並不盡如人意。因而錢求赤又據宋本《周易注疏》再事校勘,在這一鈔本中添加了一些校語。從國圖藏盧校本看,盧文弨已經將錢本校語統稱“錢本”,泯滅了影鈔本與錢校的區別,大概由於他參校本中有與八行本同源的《考文》宋本與武英殿本,他敏銳地認識到錢氏校改實源出宋注疏本(八行本),故未對錢校與錢本正文再作區分。而阮元編纂《周易注疏校勘記》時見到一個缺少前兩卷的“錢遵王校本”[55],阮校認爲其校語源出宋刻“單疏本、注疏本、經注本”,但是在其校勘記中引錄“錢校本”僅僅十餘條,且絕大多數爲行款的說明,涉及異文的兩條又與“錢求赤鈔本”相同。故後來大家一般將“錢遵王本”與“錢求赤本”視爲一本,是就其內容來看。就實物形態來看,阮元當年見到的“錢求赤本”從盧文弨校錄本轉錄,且爲全本。而缺少前兩卷的“錢遵王本”則可能如翁藏本那樣,僅僅過錄了“錢氏校語”,以及一些揭示疏文位置差異、疏語引文“××××至××××”和一些行款說明,所以強調其校語,簡稱“錢挍本”。翁藏本所錄錢求赤本校語雖然僅是節錄,但從其批語形態來看,比盧文弨校錄本要接近錢本原貌,從中能找到錢求赤鈔本“批語”的一些痕跡,這就是翁藏本的價值所在。既然盧文弨校本泯滅了錢本正文與錢校之間的差異,那翁藏本的批語可能並非源出盧文弨本,而更可能是直接過錄錢鈔原本。可惜翁藏本批語過錄者究竟爲誰已不可知,周星詒認爲其人“必乾嘉間好學嗜古先輩所爲也”,大概是接近事實的。
四、結語
國家圖書館藏清佚名過錄盧文弨校本《周易兼義》收錄了大量校語,是盧文弨校訂此書的資料庫。其校語主要參考了“錢求赤鈔本”、《七經孟子考文》、《十三經注疏正字》等書,間附盧氏案語。前人認爲“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已佚失不傳,從盧文弨所錄“錢校”,我們還可以大體完整地了解“錢鈔本”之面貌。此校本有大量盧文弨案語未見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盧文弨《群書拾補》徵引,這無疑是校勘《周易注疏》的重要參考。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周易”卷保存了大量錢本《釋文》之異文,部分異文與現存兩種宋建刻經註附釋文本《周易》獨有的異文一致。錢求赤鈔本所參考的兩種經注本可能爲宋代福建刻本。國圖藏清佚名過錄惠棟等批注《周易兼義》,保存了部分錢鈔本“校語”,與盧文弨校本所錄有一定差異,我們可藉以復原錢鈔本的形成過程。錢求赤將幾種宋本異文校錄在北監本上,然後據以抄錄。這一鈔本存在一定的疏漏,未能將校語完整地體現在正文之中,錢氏又據諸宋本覆勘一遍,添加了一些校語。但校有未盡,因而錢鈔本呈現出北監本與宋八行本文本混雜之面目。本文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婧宸博士、天一阁博物院李开升博士以及本刊匿名审稿人指正,特致谢忱。
[1]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考——基於〈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思想與研究》(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44頁。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註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2]實際上這一校本從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中轉引的還有“監本”(明北監本),盧文弨取自明北監本的校記則稱“神廟本”以示區別。另有“正嘉本”,即元刊本之明代正德、嘉靖間修補本。[3]沈廷芳(1712—1772),字畹叔,一字萩林,號椒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初由監生召試博學鴻詞科,授庶吉士,官至河南按察使。著有《十三經注疏正字》等。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盧文弨北上京師,慶祝乾隆皇帝七十壽誕,從翁方綱處見到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正字》作者盧文弨最初以爲沈廷芳,故國圖藏盧校本所錄《正字》校訂處多題“沈”,後來他在《十三經注疏正字跋》中稱此書“嘉善浦君鏜所訂,仁和沈萩園先生廷芳覆加審定”,所以國圖藏盧校本天頭有些批語又稱“浦”云云。[4]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八,《盧文弨全集》第八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05月,第143-144頁。[5]《群書拾補》目錄中“校正”兩字原爲小字,爲便稱引,本文不予區分。[6]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第三章,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01月,第232-233頁。[8]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七《周易注疏輯正題辭》,《盧文弨全集》第八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05月,第114-116頁。[9]依毛氏汲古閣刻《周易兼義》,此編號代表,盧校本卷二第三十二葉前半葉第一行(第一欄數字代表卷數,第二欄代表版心葉數,第三欄a、b分別代表前後兩個半葉,數字表示該半葉右起行數),下文依此類推。[10]顧永新先生曾以八行本本《周易注疏》爲底本,加以詳盡的校勘,其《〈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考——基於〈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一文有較爲簡潔的校記,爲方便稱引,括號內的數字即取自此文。此外顧永新先生還有《〈周易·乾卦〉經傳注疏校勘記》(《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02月,第245-308頁)一文,參校版本最爲全面,本文亦略加參考。[11]盧文弨《群書拾補》初編“易經注疏校正”卷前題記。[12]顧永新認爲阮校所引盧文弨案語源自《周易注疏輯正》,參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頁52-65。[13]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註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14]國圖藏盧校本過錄時間可能較早,上面的盧文弨案語還未及深入。[15]“標誌性異文”類似於遺傳學中的“基因突變位點”,是判定版本流變的重要標誌。如果能結合實物版本,來確定文本變異的時空、人物等因素,由此進一步構建文本演變圖譜。然後依據圖譜,可以對確定未知版本的屬性(包括時空屬性、文本演變序列等)。[16]文獻學領域中的“版本”其實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層含義體現了物質載體的差異,對於刻本來說,只要不是同一書板刷印的都可視爲不同版本;對於寫本來說,每一個複本都是不同的版本。另外一層含義則體現了文本差異,也就是只要文本沒有區別,即便其物質載體不同,也可視爲同一版本。事實上不存在文本差異的情況較爲稀見,所謂版本差異往往同時蘊含了這兩種差異。[18]此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寫本殘卷,盧文弨校訂不可能參考,故不列入此版本序列。[19]至於經注本是否帶有釋文,並不在我們考慮之列。如果不帶有《釋文》的話,那自然不在討論之列。如果帶《釋文》的話,又分兩種情況,第一種爲釋文散入經注之下,第二種如元刊本那樣附於書後。我們知道錢本的釋文是附在書後的,如果其基礎文本來自第一種情況,則其操作步驟未免過於複雜,不符合推原底本的“最優路徑”原則。即如果有一個現成的單行本、和一個需要重新纂輯的分散本,如果沒有特殊說明,那我們會傾向於認爲其底本來自現成的單行本。因爲襲用已有版本,所動用的“智力因素”最少,其可能性就越大。那僅有第二種情況,現存宋刊經註本附有卷末釋文的,可能有宋撫州本,但今存撫州本已佚失《釋文》,故而不予討論。綜上所述,經注本暫不會成爲本文討論的對象。我們傾向於認爲錢求赤本的《釋文》來源於一個現成的版本。[20]錢本《釋文》的基礎文本可能有元刊本、明永樂刊八行本、明閩刻本、明北監本等四種。文本與錢本最爲接近的那個版本,即可視爲其基礎版本。如果按照“智力因素最少”原則,即我們認爲文本演變過程中,重刻者更傾向於因襲既有版本,而盡量動用最少的“智力因素”來改變文本。例如,文本在發生變異的時候,有因字形相近而變化、因讀音相近而變化、因語義而變化等幾種因素,這三種因素所動用的“智力因素”依次遞增,因爲不謹慎而犯錯可能性遞減,因主觀能動而發生文本變異的可能性遞增。因此在討論各版本之間的關係遠近之時,不同類型的異文代表的關係距離不同。如果因字形相近而訛兩個版本距離,要比基於語義差異的兩個版本之間的距離遠。[21]宋本即國家圖書館藏宋刻《經典釋文》;舊鈔本即臺灣“國家圖書館”藏舊鈔本《經典釋文》(書號01208),本文簡稱“舊鈔本”。[23]閩本所據元刊本蓋邋遢已甚,不知所從來,故而新擬反切。[26]神廟本即明北監本,雅雨本爲盧見曾雅雨堂刻《周易集解》附錄的《釋文》,下同。[27]唐寫本“干寶作荐”。宋本《經典釋文》、台北藏舊鈔本《經典釋文》、再造本、纂圖本作“荐”。[28]唐寫本作“仞:仁震反。”宋本《經典釋文》、台北藏舊鈔本《經典釋文》、再造本、纂圖本亦作仞。[29]也有錢本不依從北監本獨有異文的,例如《比》卦“比:徐又甫履反”,盧文弨《考證》云“甫,舊本作補。今據錢本正。案毛居正每以徐音中甫字當作補,或作浦,後人即依毛說改之,甚非是。今於似此者悉復其舊。”先思案:元刊本、永樂本、閩本作“甫”(宋本《經典釋文》、台北藏舊鈔本《經典釋文》、再造本、纂圖本皆同),獨北監本作“補”,此處反切爲類隔切,北監本本選擇了一個更接近當時實際讀音的反切上字,但是不符合此類反切在《經典釋文》中一貫的用字習慣,故錢求赤未襲用北監本。[31]黃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09月,第44頁。[35]國家圖書館藏清陳鱣舊藏八行本,收入《古逸叢書三編》《中華再造善本》。[36]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張學謙《〈周易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七輯),第307-330頁。[42]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註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43]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78-79頁。[44]沈暢《〈郋園讀書志〉訂補十四則》,《圖書館建設》2016年第4期,第97-100頁。[45]葉昌熾《藏書紀事詩》(附補正)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341頁。[46]又見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竹深堂”條,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02月,第194頁。[47]陳征芝,字世善,一字蘭鄰,晚號韜庵,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藏書八萬餘卷,存於“帶經堂”。[48]周星詒(1833-1904),字季貺,一字曼嘉,號巳翁、窳翁,原籍河南開封,後徙家浙江紹興。官至福建知府。藏書甚富。[49]翁斌孫(1860-1923),字弢夫,號笏齋。江蘇常熟人。光緒三年進士及第。翁同書長孫,後承嗣翁同龢。1950年,趙萬里曾從翁家遴選部分善本,後來其孫翁萬戈曾將部分藏書捐贈國家圖書館,此本蓋從翁家移藏國圖者。[50]翁藏本卷端有題記云“影宋鈔岳板《周易》,每頁前後十六行,行十七字,註雙行,行亦十七字。註後有音字。此本從顧抱沖之逵家借。”岳板五經舊稱宋本,現在我們一般認爲實爲元刊。[51]此外書中有“安溪”改筆及校語(據李光地《周易折中》)。批語中還提及金校本、元本、宋本等,數量無多,尚難考其源出何本。[52]僅僅有兩處云“安溪改”,即據李光地《周易折中》改,李光地爲福建安溪(今泉州)人。[54]劉盼遂舊藏本,《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影印本。[55]阮校卷二“師”卦下云“錢挍本起此,已前缺。”(2-049)
【作者簡介】
馮先思,復旦大學古籍所文學博士。現爲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相关链接:
馮先思丨臺北故宮藏明鈔本《類篇》考略
冯先思丨《新大成医方》伪书考
冯先思丨吴梅佚文辑考
冯先思丨金代荆氏书坊史事新证
冯先思丨《广州大典》未收桂文灿著述两种考略
冯先思丨袁宏道评《四声猿》版本考
馮先思丨延閣刻本《四聲猿》研究
馮先思:讀《南獻遺徵箋》雜誌
馮先思、梁健康:《鳴晦廬藏曲略目》箋注
馮先思:明刊《新編寡婦烈女詩曲》校讀札記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