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走过东山古道
聂援朝|走过东山古道
走五祖寺东山古道,来一次参禅之旅,模仿古时禅僧追求精神皈依的修炼心境。闲暇之余,带着老伴和孙儿来一次磨练意志的苦行。
山林寂然。
在修茸一新的高大巍峨的一天门上,镌有“东山古道”几个金色大字。穿过天门,只见一条用麻石铺就的古道蜿蜒曲折伸向山谷深处,级级石阶层层叠叠逶迤向前。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突然感觉到了有一种虔诚、一种景仰环绕周身。古道虽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的冲刷淘洗,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东山法门”那强大的磁场般的聚合力。
一天门的北侧,一座石塔留住了我的目光,山花蕉叶式出檐,莲瓣宝盖,宝珠顶刹,塔体玲珑端庄,雕刻娟秀雅致。哦!释迦多宝如来石塔。相传释迦、多宝二佛,曾下西天,云游震旦名山。一天傍晚,二人先后来到东山南麓,旅途辛劳,感到疲乏,见山旁有一小亭,便先后入亭夜宿。后来五祖寺主持表自和尚据此故事,募建此塔,永久祭祀。走近仔细一看,系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五级八角,高约五米。
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高僧舍利以及经卷和各种法物的,每一座佛塔里面都有一个高僧的影子。为了使物化的东西化为精神的向往,许多佛塔上还刻有碑记﹑圣像﹑佛经等。 我想起了一个词叫禅宗文化,我对佛教禅宗没有太深的研究和了解,看见了这座石塔,却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精美典雅。
山风凉爽。
林木葱葱,松涛阵阵,茂密的丛林间不时地迎面吹来清幽凉爽的山风。虽是仲秋时节,攀行在石阶上依然大汗涔涔。是这倏而划过的缕缕清风,带来了阵阵清凉和惬意。我仿佛看见古时那修禅的僧徒,不远数千里艰苦跋涉,终于踏在这石道上,远远望见了五祖寺的飞檐,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欣喜笑容。
茂林修竹之中,隐隐可见座座佛塔矗立其中,我们看见了十方佛塔、三千佛塔,它们是和释迦多宝如来石塔同时建造的,并称“宣和三塔”。每一个佛塔就是一个佛祖大师,而这其中又以五祖大师的“东山法门”最负盛名。
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提到了“守本真心,是最上乘;”。不畏艰辛,一心向佛。无论在向佛的路上有任何的艰难困苦,有任何的坎坷磨砺,只要守住自己的原本的真心,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我想:不惟向佛,世界上的事情大都如此。
山岚飘渺。
麻石条,新陈相杂。既有千年的氤氲,也有今日的新苔。史载这条古道是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是当时的五祖寺住持表自和尚向信众募捐修建的。
孙子才五岁,好动的天性使他忽前忽后,蹦蹦跳跳总是不停。额头发间挂满了汗珠,既不要我们牵,也不要我们抱,总是睁大双眼打量周围的一切,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
“爷爷,我们走这石头路到五祖寺干嘛?”,稚童的问题总是那样出乎意料而又难以回答。
“去拜佛啊!”
“为什么要拜佛呢?”
“……。”
就像这样问下去,会陷入无穷尽的为什么之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还是一些“是什么?”之类的直观的东西,跟他解释宗教图腾崇拜似乎太早了点儿。
这条古道,是始建于宋朝,而五祖寺,则是修建于唐麟德元年(664),也就是说,中间458年的时间里是没有这条石砌的古道的。我在想,那时候的僧徒和信众要上山求佛,就只有走山间土路了,尤其是遇到风雨泥泞,更是深一脚、浅一脚的了。再往前推,五祖大师创立五祖寺的时候,还是一座荒山,期间的艰辛与困苦更是难以想象。大师能得“顿悟”,与其艰难磨砺是分不开的。
山妖狰狞。
上了十几级石阶,转过一个弯道,眼前豁然开朗,古道也相对平直。我们正在往前走着,忽然看见古道旁一棵树干上,盘着一条巨蟒,那蟒蛇正抬起头,乜视着我们。老伴在一边大声惊呼,孙子也吓的哇哇大叫,我恍眼一看,也是心里一紧,依然觉得奇怪,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县里有过蟒蛇啊!我小心翼翼地近前仔细查看,原来是一段枯朽的树根缠在树干上。只是天公造物、鬼斧神工,那身段、那神态都酷似蟒蛇,栩栩如生。为了消除孙儿的恐惧,我上前去摸了摸那“蟒蛇”的头,我叫他也来摸摸,他仍不敢。
古典名著《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碰到过数不清的妖魔鬼怪。一方面有作者丰富的文学想象,而另一方面,也有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魔力。《西游记》讲的是神话,揭示的却都是这世间的人和事。没有敬畏也就没有崇拜。在向佛的路上,先让你经受几分苦辛,再平添几分敬畏,方可取得真经。
山色迷人。
走在山间古道上,身上早已湿透,疲惫和困乏也阵阵袭来。突然,孙子眼尖,说:我看见红墙了。迈上几十级台阶,转过一个弯道,五祖寺到了,飞虹桥就在眼前。“放下着”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我们带着一路的苦累与艰辛,好不容易登上了五祖寺山门,首先看到的却是这三个字。是啊!在人生追求的路上,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放下。禅理如同人生的道理,只是更深奥。
站在五祖寺的山门前,回望山下,蓝天白云,澄净洁白;远山含黛,碧水荡漾;块块稻田,一片金黄;田舍农庄,参杂其间;山岭叠翠,秋叶染霜。走过了东山古道,来到了五祖山门,此行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所看到的的这迷人的山色。
山中景色优美,攀登却是苦累。祖孙三人,累与乏写在脸上,欣喜与欢乐却是留在心头。追求的不是目的,而在于苦行的过程。
作者:聂援朝 湖北黄梅人 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