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65)| 以笔为“枪”看多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 1927年10月8日,晴。上午从共和旅店移入景云里寓。"——摘自《鲁迅日记》。
景云深处是吾家,与多伦路毗邻的景云里,是鲁迅在上海虹口的第一处住所。在这小小的石库门内,鲁迅手执一杆毛笔,横扫海上文坛的媚俗之风。这片街区位于上海苏州河以北,近鲁迅公园,在此吾亦生活六年。春夏秋冬,最爱闲步多伦路,浸染些许文化气息。
修建于1912年的多伦路,与上海的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显得不起眼,她长550米,呈L型,东、北两端皆与四川北路交汇。小街满铺石块,花草醉染,幽静典雅,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但它却成了二十世纪初文化重地,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身居其中。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打从鲁迅来后,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柔石、殷夫等一大批作家,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走进多伦路201弄2号左联纪念馆,三层的洋楼展现了很多故事。左翼文学健将们的故居也多在这条小路上,有意思的是,名闻遐迩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也在此。散步多伦路,你似乎还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仿佛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搏,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领略到百年上海滩演绎的民俗风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由五位左翼青年作家构成的烈士群体。他们的生命于1931年定格于龙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这群年轻的共产党人殉难90周年。翻阅昨日报刋,得知以这群龙华英烈为主角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将于明年2月7日,即他们为信仰捐躯之日,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1930年的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成立大会,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领导者是共产党人瞿秋白。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在当时的中国文坛皆为响当当之人,如茅盾、郭沫若、周扬、田汉、蒋光慈、阿英、陈荒煤、戴望舒、关露、萧红、胡风、楼适夷、柔石、沙汀、谢冰莹、阳翰笙、殷夫、郁达夫、张天翼、丁玲、夏衍、王西彦、叶紫、白薇、周立波、周而复、洪深、聂绀弩、蒲风等。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觉醒和斗争,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子夜》是吾深爱的长篇小说,小学五年级那年就狼呑虎噎看过,对茅盾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大战,更加扩大了作品容量,从而实现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使1930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小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子夜》的史诗性,表现出了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足以证明茅盾先生文学功力了得。
左联让瞿秋白与鲁迅结缘,始于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留在了上海,直到1934年1月离开上海,期间使他感到“最惬意”的是,得以认识鲁迅,并肝胆相照。秋白在茅盾家见到了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他说:“中央已经让我在上海养病,我很想趁此机会重操旧业,翻译一些俄国作品"。
冯雪峰到鲁迅家,把瞿秋白的情况向他作了通报,鲁迅听后兴奋说:“这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并认为瞿秋白的杂文,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真可佩服的。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
这年秋天,曹靖华从苏联给鲁迅寄来《铁流》译稿。鲁迅检读译稿,发现序没有译,心中很是不踏实。鲁迅立即想起瞿秋白,便委托冯雪峰请瞿秋白翻译。瞿秋白接受序文后,很快便流畅地翻译出来,署名史铁儿。鲁迅读后十分满意,在给曹靖华的信中高度赞扬说:“那译文直到现在为止,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笔了。”
转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来到鲁迅家。他俩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亲切自然,无拘无束,一点矜持尴尬的表情也没有。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苏联,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第一次见面后,瞿秋白仍期待着与鲁迅的会面,以继续他们未尽的话题。9月1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鲁迅特意选择这样的阴雨天,以摆脱特务的盯梢,他和许广平带着小海婴,来到瞿秋白住处。鲁迅一家的到来,瞿秋白夫妇特别高兴。鲁迅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述的:“一日雨,午前同广平携海婴访何家夫妇,在其寓午餐。”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正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统区也笼罩腥风血雨,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随时都有被迫害的危险。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1932年11月至1933年9月,鲁迅曾四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避险。瞿秋白将自己年青时的一首诗书赠鲁迅:"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瞿秋白紧紧抓住时间,写了一些精美的杂文,鲁迅看后,每每惊叹,于他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无伦。在与鲁迅的交往中,秋白亲身体验到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魅力,一种莫大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他要编选鲁迅的杂文选集。在征得鲁迅同意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阅读和写作。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长达17000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第一次全面、正确地评价鲁迅和他的杂文。1934年新年伊始,瞿秋白奉命赴江西瑞金,翌年2月24日被敌抓捕。鲁迅为瞿秋白的被俘及其将临之结局,无比痛惜。秋白被害后,他在致肖军的信中无比惋惜地说:“中文俄文都好,象他那样的,我看中国现在少有。”
鲁迅从愤激中奋起,全力编辑亡友的译文,并嘱托内山书店将书稿寄到日本,印成两册精美的《海上述林》,他以为这是对瞿秋白的最好的纪念。鲁迅为《海上述林》所写的广告说:“作者系大作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足以益人,足以传世。”
传世的还有多伦路的优秀老建筑,卓尔不凡,吸人眼球。鸿德堂位于多伦路59号,是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主体建筑为坐南朝北两层楼,1928年建成,如今唱诗班活动十分活跃。你若静下心来,进去坐坐,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走累了,到"老电影咖啡馆"喝杯咖啡,碰巧还能看场免费的黑片电影。临街靠窗的话,可见街上游人,也是别样的风景。如果是雪日,人迹稀少,店前的铜像卓别林还是那么热情,与之合影,颇有意趣。可惜店里不让摄影,老上海的影子都浓缩于此了…… "赵世炎故居"人去楼空,不知何故,没见开过门。两边的私人博物馆不少,有"中国筷子博物馆"“南京钟博物馆"等,常去登门,唠叨多了,吾与馆主老先生们皆成熟人,从他们那学到不少知识,受益匪浅。
他们皆有魅力,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懂得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乐趣,不会觉得生活单调乏味,而是从内心对人生迸发出活力,有一种永不熄灭的激情之火。
秋风爽,芦苇白,菊花黄,多伦路的阳光五彩斑斓。热爱生活的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独具人格,精彩绝伦。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18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