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运用:江南程氏针灸“前悬钟穴”
关于对悬钟穴的认识,古今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悬钟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如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腧穴学(二)》及朱链著《新针灸学》皆持此种观点;另一种说法认为悬钟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沿其说法的有《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经穴概要》等。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学》的不同版本中即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版指其腓骨后缘,第二版至第六版均指其在腓骨前缘。
悬钟穴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动者脉中”,指腓骨前的胫前动脉,以手重按此处,则足背动脉(足三阳之大络)停止跳动。只有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凹陷处有这个特点。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中讲到的悬钟(又名绝骨),属八会穴之髓会,其定位在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见图1-2、图1-3)。其局部腧穴解剖为: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包括:①痴呆,中风,半身不遂;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操作时直刺0.5~0.8寸。
图1-2、 图1-3
程氏“前悬钟穴”是程氏祖传的一个经验要穴,是程子俊教授的父亲程培莲先生经五十余年的针灸临床观察,结合《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而独创,与现代悬钟穴不同,在临床运用中有其独特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1)定位取穴
该穴定位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与解溪穴的连线上,解溪穴上3寸。因其与足少阳胆经的悬钟穴在同一水平位上,并位于悬钟穴的前方,故名“前悬钟穴”(见图1-4)。
2)操作要领
直刺1~2寸,使针感向足背放射。施用灸法时加灸3壮(艾绒做成枣核大小为1壮)。
亦可向悬钟穴方向透刺,用治腓总神经麻痹或损伤、足背、足趾疼痛、麻木或无力等证,效果更佳。
3)适用范围
该穴的浅层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属脾络胃,是饮食汇聚化生气血之处,能滋润营养宗筋;该穴深层可达足少阳胆经的髓会悬钟穴,透刺此穴具有一穴二效之功。程老在临床中运用该穴主治:腓总神经麻痹或损伤、足背、足趾疼痛、麻木或无力等证;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本穴还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头面五官病;胸胁胀痛、神志病、热病等病证以及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