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次你别穿成这样来接我了!”妈妈的形象影响孩子的教养

近日,我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女性朋友陷入了自我否定和怀疑中。起因只是儿子的放学时的一句话:“妈妈,你别再穿成这样来接我了。”

对于一个朴素的“劳动妇女”来说,大大咧咧的性格和对家人的精心付出是她们生命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孩子的一句话却轻易击碎了身为母亲的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哲人穆格发说:“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生活的代言人,是我们走向更高阶梯的扶手,是进入爱的神圣殿堂的敲门砖。”好形象是一种资本,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母亲们反而认为:“反正都是自家人,不必在乎形象问题。

为什么孩子对父母的辛勤付出不闻不问,却对父母的形象十分在意?父母形象良好与否,对于孩子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母亲教育是“根”的教育,是“源”的教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品行。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所受到的早期教育都来自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教育,就是“根”的教育,“源”的教育。

很多母亲没有意识到,管理自己的形象和素养其实比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更重要,我们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学上把“母亲”分为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生理意义上的母亲意味着给了我们生命和遗传基因,而心理意义上的母亲则真正承担了母亲的功能。

养育过孩子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4、5岁大的女孩儿会涂妈妈的口红,喜欢穿妈妈的裙子和高跟鞋,而男孩则特别黏妈妈,有的还会说“长大后要和妈妈结婚”。这就是因为孩子在与母亲的互动关系中,就内化了母亲的形象,在6岁以前就基本完成了这个内化过程,并逐渐影响到了孩子成年后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倾问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例如,一个女孩的行为举止会越来越像母亲,即便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与母亲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终将会在女儿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而儿子则会在潜意识中按照母亲的形象寻找伴侣,不光是按照外显的形象,而且还按照与母亲早年的互动关系,这种内化了的母子之间的情感体验,会驱使儿子不断的去寻找具有相同情感体验的伴侣。因此,我们说:母亲教育是“根”的教育,是“源”的教育。

那么,母亲的形象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性格塑造,究竟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呢?

1.妈妈活得精致,孩子也会更加自信。

众所周知,天后王菲的女儿李嫣一出生就患有兔唇的先天残疾。对于一个女孩而言,外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嫣出席很多场合的时候,都会十分自信的抬起自己的头甚至还参加走秀活动,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十分富有感染力,与母亲王菲几乎如出一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天后王菲尽管芳华不再,却始终身体力行着“我若盛开,清风自来”的天后教条,心态平和淡然,身材袅袅动人,一如少女模样。可以说,在这场美丽的错误中,正是王菲的精致激发了孩子的自信。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过:“妈妈越时髦,孩子越自信;妈妈身材好,孩子越骄傲;妈妈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妈妈越坚持自己,孩子越独立。”虽然孩子不说,但是我们的生活态度确实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邋遢和精致亦是如此。

2.爱美的妈妈能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审美标杆。

一个人的气质、审美是生命中的点滴经历积累而成,儿童最初的审美来源于父母。幼儿时代,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建立,他开始关注“我”和“我的”,也会去区分“妈妈”和“妈妈的”。他们会喜欢照镜子,去辨认自己的物品,也会关注妈妈的妆容、衣服、鞋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表面文章”却恰恰是孩子生命中关于“美”最初的启蒙。这个阶段,妈妈尤其需要关注自己的外形,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干净整洁、美丽得体。

而这一点也在我和同龄人身上得到了验证。在记忆里,我的母亲一直是位优雅的女性。她喜欢穿落落大方的连衣裙,梳一条利落的麻花辫,整个人只是站在那里,都会散发出一种端庄亲和的气质。现在细细想来,母亲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的穿衣打扮:爱穿剪裁合体的连衣裙、长过膝盖的各种风衣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跟我妈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区里的另一位阿姨,她和丈夫经营着一家超市,每天早出晚归,忙着进货、送货,繁忙和疲劳让她根本顾不上收拾自己,更不要说自己的女儿,冬天的寒风里,小姑娘穿着袖口发黑的棉衣、头发蓬乱地在小超市里玩耍,而今,她已结婚生子,着装打扮和当年她的母亲如出一辙。

3.妈妈的形象比拼,也是孩子社交内容的一部分。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一步步从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参加越来越多重要的社交活动。这些社会化的过程,意味着孩子需要不断接受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要接收到更多不确定的来自外界的评价。

这时,孩子和妈妈的外形就影响着他们进入新环境的第一印象,外形的美好得体是可以为孩子的社交加分的。比如,当一个孩子被幼儿园小伙伴夸“你妈妈真漂亮,你妈妈的裙子真好看”时,孩子会觉得开心,感受到自己也在被大家认可和接纳。相反,当孩子听到小伙伴说“你妈妈怎么不梳头啊,你妈妈的衣服真丑”时,他也会由此感觉到自卑,觉得自己被拒绝和排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大人之间暗自较量不同的是,孩子们对于美的比较不在乎名牌、价格,而在于是否符合美学原则。也许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会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小孩子,知道什么是美丑?能有什么审美原则?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美就是与人的认识、感官有联系的。所以孩子对美的认识是从能听懂人的话开始,从眼睛,耳朵发育完备开始,从年龄上讲一般在两岁以后。

通俗的讲,尽管孩子在两岁左右并未完全建立起成熟完整的审美体系,但他们已经可以大致感受到美丑的区别。尤其是跟小朋友们相处时,对各自父母的品评和比较更是在所难免。

一位优秀母亲的自我修养之“外在形象篇”

正如著名女作家、记者穆尼尔·纳索夫所说:“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作为母亲,我们不需要去教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应该找什么样的理想伴侣,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保持优雅、自信,活的自由且体面,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内化他所接受到的“美的一切”,并慢慢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那么,作为一位母亲,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外修于形:你可以不美,但一定要干净得体

亦舒曾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姿态好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变得好看,不一定要穿金戴银,把自己搞得珠光宝气,但外表一定要干净整洁。所以,体面是一个人最好看的样子。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不会盲目追求奢侈品,更不会把自己打扮得华丽而庸俗,而是从妆容到衣服,总是保持着干净整洁,让人觉得舒服。

我们不必成为穿搭博主、时尚达人、潮流辣妈,但不能任凭自己发胖邋遢,更不应该把生活的繁忙当成自我放纵的借口和理由。再忙也不能放弃自我管理,干净得体是基本的要求。不邋遢、不潦草,不管外在环境如何糟糕,始终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不仅是对身边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2.内修于心:独立从容才是一个母亲最美的姿态

儿童与特定的人保持亲近, 并且当他 (或他们) 在场时感到安全 , 这一倾向称为依恋。依恋是儿童 早期社会性情绪的反映,在个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婴幼儿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在依恋关系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孩子会在后天继承母亲的气质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丽是女人的终身事业”,但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拥有绝佳的外貌条件,也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有在镜子前“走秀式”换装的时间。不过,有一点是所有女人都能做到的,那就是不断修炼内心。女性要独立,要有生活的智慧,更要有生活的情趣。美丽的容颜是短暂的,心灵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才是永恒不朽的。

一个优雅的女人,反而会在岁月的浸润、时光的雕琢中越来越有韵味。变美的手段从来不只有涂脂抹粉一种,性情和智慧才是我们的“美颜相机”。在碎片时间中,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时刻保持一颗好学上进的心,不断提升自我,丰盈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的独立从容。

3.加分项:行为模范是母亲形象的“外挂”

幼儿阶段,孩子与母亲时刻生活在一起,对母亲有一种天生的依赖。可以说,妈妈的一言一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幼儿时期好奇心、学习力和模仿力都是一生中最强的时期,所以母亲的喜好和行为习惯,都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甚至于母亲说话的腔调孩子都会照搬,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家的大人”,不仅仅是长相,言行也是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母亲爱看书的,孩子也喜欢翻书本;母亲勤快爱干活儿的,孩子也跟在后面不消停;母亲喜欢打麻将的,孩子对麻将牌最熟悉;母亲好骂人的,孩子也会顺嘴就说脏话……

因此,父母更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良好的示范。这样的话,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依据父母的标准行事,慢慢地,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处事原则。

品格是从学习之心而来。温和的微笑、美丽的语言、以他人为先的关怀、彬彬有礼的举止、独立人格的理智,体贴别人且不迷失自我的强大与优雅,通过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更美好的存在,是女性应该有的姿态。

养娃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你越是往好的方向修炼,自己的境界就越高,与孩子相处、与他人相处就越愉快。改变形象,调整心态,做一个内心阳光、外在健康美丽的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打的妈妈,流水的女神。”每一个妈妈都是孩子心中真正的女神,然而,要想真正让孩子接受到女神散发的正能量,妈妈们还需要明白:我们不只是别人的另一半,我们也是我们自己。做一个更好的母亲,也不要忘了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

“我亲手毁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大多都混得比较差?

垃圾食品使我快乐。

(0)

相关推荐